例谈小学数学“大问题导学”课堂模式的构建

时间:2022-10-03 07:02:19

例谈小学数学“大问题导学”课堂模式的构建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5)10-0312-01

1.小学数学课堂提问存在的问题

小学数学中的"提问"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使用频率最高的教学方法之一。经过师生精心设计、恰到好处的课堂提问,能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燃起学生对知识的探究热情,从而极大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但是目前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课堂提问"存在着一些普遍性的问题。

1.1 "课堂提问"只重"师问生答",不容学生的质疑。有些老师课堂提问的主体仍然是教师,提问是老师的特权,感觉老师是高高在上的,不容侵犯的,老师的提问学生必须是无条件回答的。

1.2 课堂提问目的性、思维性不强,内容模糊不清,随意性大。如,有一位老师教学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统计--众数"。教学时他先出示学生做操和舞蹈的图片,问:"六一儿童节举行体操比赛,如果你是教练如何选队员?"生1:我认为选学习成绩好的,因为不影响训练。生2:选比较漂亮的同学。生3:选男生一半、女生一半。生4:选热爱班集体的同学……显然,这一提问不明确,学生的回答没有达到教师的提问意图。如果改问:"六一儿童节举行体操比赛,为了使队伍整齐、美观,你认为队员的身高有何要求?"这样的提问既明确,又问在关键处,有助于引出众数的意义以及在生活中的运用,做到了数学和生活的紧密联系。

1.3 问题评价方式过于刻板,难以激发学生的兴趣。课堂提问一贯采用"生答师评"的形式,很少出现多元的评价方式。这种形式的提问虽然能够了解学生知识水平、弥补学生知识不足等功能。但这种提问一般被老师完全控制,教师留给学生思考答案的时间很少,经常担心学生的回答脱离自己预设的轨道,很不放心地打断学生的回答,或者草率地加入个人的评价,左右学生个人想法的表达,影响了学生的思维和情绪,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4 总之数学课堂教学中严重存在低效提问、无效提问的现象,甚至出现不良提问和失误提问。上述问题的存在,严重制约着课堂提问的有效性,使其低效甚至无效。为此我们很有必要构建小学数学"以问导学"教学模式,从宏观上把握教学活动整体及各要素之间内部的关系和功能,围绕数学的基本问题和数学教学的重大问题展开,注重学生思维与智慧的培养,使学生学得主动、学得活泼,学得有趣、学得有效。

2.构建小学数学"以问导学"课堂模式

"教学模式",突出教学模式的有序性和可操作性。其教学流程可以如下进行:课前提问,建立关系--探究提问,解决问题--巩固提问,强化应用――总结提问,增强记忆。现结合新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因数和倍数"这节课,将该教学模式的加以阐述。

2.1 课前提问,建立关系。课前谈话提问,建立新旧知识的关系,为新知学习作一些迁移铺垫;揭示并扳书课题,让学生明确本节课学习的主要内容。例如在本课教学的开始,教师提问:我们人与人之间存在着好多的关系,老师和你们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呢?在我们的数学里,数与数之间也有着相互依存的关系,今天这节课让我们就一起去研究、学习类似的一个问题--因数和倍数。通过有效的提问,让学生明确有因数与倍数之间不是单独存在的,而是有着相互的依存关系,这就将已掌握的知识和思维方法迁移到对新知识的学习中去作准备。

2.2 探究提问,解决问题。在这一环节的教学中应该重在"问"、"导"、"学"三个字。

2.2.1 问。教师出示课题让学生看课题提出大问题,让学生产生学习的需要,明确学习方向、目标、任务,培养学生的提问意识与能力。这里可以是学生独立提出的问题,学生小组提出的问题,也可以是教师补充提出的问题。教师结合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有序的板书。

例如在板书课题后教师提问:看到这个课题,你们想提出什么问题?学生通过独立思考提出了以下的问题:(1)什么是因数?什么是倍数?(2)因数和倍数有什么关系?(3)怎样找一个数的因数?(4)怎样找一个数的倍数?这些问题都是具有导向性的大问题,这些问题能让学生明确学习的主要内容和任务,激发学生探究解决问题的兴趣和欲望。

2.2.2 导。这是教学的关键。教师以问题的方式引导学生自学课本和探究解决自己提出的问题。这样既能突出教学的重点,突破教学的难点,又能充分发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启发和引导的作用。

2.2.3 学。这是教学的核心。学生在"问题"的引领下分为三步进行学习活动:(1)看书自学,独立思考解决提出的问题;(2)小组共学,共同探讨个人未能独立解决的问题;(3)汇报展示解决问题并欣赏、点评和质疑。通过以上三个环节的学习,学生认识因数和倍数,掌握找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的方法,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展示汇报能力及质疑释疑的能力。教师作适时追问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认识和理解。这使学生的学习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3 巩固提问,强化应用。教师设计多种形式的练习问题让学生解决并适当展示讲评,巩固新学的知识和方法,形成技能技巧,培养和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应用知识的意识与能力。

例如本节课设计的练习问题如下:(1)基本题。1)请你随意写出一个乘法算式,同桌之间互相说一说谁是谁的因数或谁是谁的倍数。2)在研究因数和倍数时要注意什么问题?这里的问题设计目的让学生明白这里所讲的因数和倍数都是指整数。(2)加深题。1)请同学们列出的三个数的因数,你们发现了什么?2)请同学们列出的三个数的倍数,你们又发现了什么?这里的问题设计目的让学生掌握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的特征。(3)拓展题。妈妈买来几个西瓜,2个2个地数,正好数完,5个5个地数,也正好数完。这些西瓜最少有多少个?这里的问题设计目的加深学生对新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形成技能技巧,提高辨别能力和应用能力。

2.4 总结提问,增强记忆。教师以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主要学习内容和收获,提出疑难问题并予以解决,加深学生的认识,增强学生的印象,强化学生的记忆,共同分享学习活动和学习成功的快乐。

例如本节课设计的总结提问: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们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质疑?

总之,小学数学"大问题导学"课堂模式的构建,能让教师灵活运用模式展开教学,这是目前课堂教学当中最为有效的教学模式。这就要求教师们要勤于思考,善于分析,精心设计恰当而富有吸引力的问题,问出学生的思维,问出学生的精彩,问出学生的创造力,真正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上一篇:高中数学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策略 下一篇: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