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时间:2022-09-06 04:01:23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5)10-0330-01

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是课程改革的重要目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以前单一、被动、陈旧的学习方式与学生好动好奇的年龄特征不相符,为了让学生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独立获取知识,笔者进行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尝试:

1.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学的最终目的不在于传授知识的多寡,而在于激励、唤醒学生的求知欲,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有了明确的学习目标,就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提高学习的能动性,使学生产生"疑而不解,又欲解之"的强烈愿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效用,促使学生产生自学课本的欲望。例如,在学习排列组合的概念之前,可以问学生这么一个问题:在全班的50名同学中选出3个同学分别担任语文、数学、英语三科的科代表有几种选法?当学生用已有的知识无法解决时,他们 就会带着疑问及很浓的兴趣去探究、去学习,这就无形中提高了学生主动学习与探求知识的积极性。在课室教学中,教师更应该充分利用高中新教材的特点,因为现行的高中数学的新教材里有许多的实际应用的内容,对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提升数学课堂教学效果有很大的帮助。

2.以生为本,注重探索新知的过程,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就是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认知规律,去创设有利于学生发展的数学环境。让学生在获取数学知识的活动中去体验生活,感受学习,教学过程中鼓励学生用不同的学习方式去获取知识,用不同的表达方式阐述自己观点。数学课堂不由老师主宰 ,要以学生为本,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经常性的、有意识地设置"问"的情景,与学生的认知产生冲突,并鼓励学生发现问题,再能通过自己的努力去解决问题,化解冲突,做课堂真正的主人。

如在教学"线段的长短比较"时,老师让每个同学桌上放着自己课前准备好的长短不一样的铅笔、圆珠笔、小木棍等。老师一开始新课就设置"问"的情景:同学们,看一看你们桌上的铅笔、圆珠笔、小木棍,你发现了什么?你是怎么知道这些物体有长有短呢?请一个同学尝试说说自己的发现,再让其他同学加以补充纠正,这样,学生既学会了如何比较两条线段长短的方法。又能让学生享受自己发现问题,进而解决问题的乐趣,这样就充分发挥学生学习数学的主观能动性。

3.联系生活实际,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

在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 教师常常会设置一些贴近学生生活实际且又具有一定诱发效果问题情境来引入新课。恰当的、诱发性的问题情境具有两个特点:⑴处在学生思维发展水平的最近发展区,学生对其可望又可及,能刺激学生的学习欲望;⑵有一定的趣味性,能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数学老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创设大量恰当的问题情境,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去探求新知。单纯的数学性质、法则、定理、概念往往是枯燥而乏味的,难以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更难激发学生热爱数学情感。因此,教师要从现实的生产、生活实际或社会热点问题出发创设问题情境,尽可能多的给出一些鲜活的、生动有趣的、学生耳熟能详的数学问题让学生解答,引导学生对真实问题的探究,从而达到诱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

例如,教学解决实际折扣问题时,教师可以创设生活情景:华联超市挂出一则广告,所有服装一律"八折"优惠。老师想买一件折后为100元的衣服,你帮老师算算折前的售价为多少元人民币?再如教学"统计"知识时,可让学生绘制08年北京奥运会上各国夺得的金牌数的统计表等,这些问题学生很感兴趣,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还能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的教育,增强学生的民族使命感。

这样将那些抽象的知识变成了学生看得见的,努力一下也能自己解决的数学问题,使学生感觉到生活问题可以数学化与数学问题也能生活化,学会用数学眼光去看世界,用数学思想方法去认识客观世界和现实生活,真正感悟学习数学的价值,充分体验学习数学带来的无穷乐趣。

4.营造讨论氛围,促进合作交流。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改变传统单一的教学模式,通过合作学习变师生"双向交流"为师生、生生"多向交流",让学生在原本枯燥无味的数学学习中变得轻松自如,快乐学习,每个学生自然也就成为合作交流的主体。

笔者在教学"立体图形"这部分内容时,课前将全班学生分成若干个学习小组,每个小组由1名组长和3 到4名成员组成。在每个小组的桌上放一只篮子,每只篮子里放了各种形状的物品,让每个小组成员看一看,再说一说,然后分一分,最后引导学生展开思维翅膀,去探究一下篮子里的物体共同特征,并与其它各小组分享,这样各小组学生展开热烈的讨论,纷纷说出各自的认识。待学生充分交流讨论后,由每个小组组长代表全组向全班汇报讨论结果,老师则在此基础上进行画龙点睛的归纳总结,就能实现师生间交流与合作。

在上述教学过程中,生与生之间进行了合作交流,讨论,气氛活跃,个个都是行家里手,人人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同时,师生之间也进行了适当的双边互动,发挥了老师的课堂主导作用,而学生则在小组活动中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形成多向信息交流,真正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地位,培养了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总之,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要靠师生长期的共同努力,特别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以学生为中心,注意激发学生的兴趣,注重学生的探索过程,让学生到生活中体验数学,应用数学,主动积累数学知识,提高应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能力,真正使学生的学习方式多样化,实用化。

上一篇:例谈小学数学“大问题导学”课堂模式的构建 下一篇:提高数学教学质量之我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