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瘀新老论证

时间:2022-10-03 06:15:02

关键词 血瘀中医药疗法 益气补阴

(1)气阴虚是诸多致瘀因素的病理枢纽:气滞易致血瘀,而气滞与阴血不足有关如肝藏血,性喜条畅,造成气滞血瘀,气虚无力行血,或阳虚无力鼓动血行。血行不畅则血瘀,而津能化气,津液不足也是导致气虚重要原因。肝之阴血不足,疏泄失职易致气机不利,为肝气虚,血行不畅,脾之气亏,血失所统,血不归经;心之气血不足,郁结不畅,气结痰壅,血行不畅通,耗津枯液;肾气亏阳气不足,化为无源,寒痰凝于脉络而致瘀,肾阴亏,阴虚火勤伤络,或阴亏血血行不畅;肺为宗气之所聚,气血之所会,有赖肺中津液之濡润,肺阴充足,则气行有力,推动血行于脉络而不滞,若肺之津液不足,络脉失润,易致血瘀。因此阴液不足无化气,常是诸多致瘀因素的病机枢纽。

(2)气阴亏虚是血瘀证的重要基础:气阴不足可致脉络血行涩滞,则易于产生血瘀。现代研究表明,血液流变学、微循环体外血栓形成,病理解剖免疫以及某些生化指标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血瘀病理状态。据有关资料表明,气阴亏虚患者除见全身各脏器或部分脏器有瘀血外,肝肾阴虚证还可以见肝内毛细血管向管内凝血,和全身血液循环特别是微循环障碍相关连的一些病变[1]。此外,关于阴虚对月经病气阴虚证探讨发现:阴虚郁热型易出现月经先后期不定,量多少不一,色紫暗,有血块,舌质暗红等。同时还表明了气阴虚患者的全血黏度还原程度,血沉方程常数增高[2]。并还观察阴虚与血瘀型患者尤其是颈椎病-椎动脉型患者,甲皱微循环变化发现两型均有微血管形态和流态的异常[3]。

(3)血瘀亦导致阴虚:瘀血是血瘀证的病理产物,瘀血的形成必然会造成脏腑功能的严重障碍,致使化生阴津血的功能受到影响,致阴液精血亏损。瘀血乃为阴血结聚而成瘀血,形成的过程就是一个阴血耗伤的过程,瘀血易造成脉络阻塞,络损难复,从而又出现一个气虚表现。瘀血致气机升降失常,气失宣畅,津液不能正常敷布,瘀血日久化热易耗伤营阴。血脉因湿或寒、或寒湿、或湿热、或痰火等阻滞而逐渐形成的血瘀证。

益气养阴治疗血瘀证的作用机理

(1)濡润脉道,增水行血:津液具有濡润脉道、脏腑等多种功能。津液充足,是保证脉道滑利,血运畅行的重要条件,若津亏不足,则脉道失于濡润,无以载血,则血行瘀滞,因此,用养阴之品,增加阴津(血液组成成分)有助于血液流畅,水津充沛,血始能行。“血犹舟也,津者水也”。(《读医随笔》)临床养阴方药,常用的有麦冬、元参、玉竹、沙参、葛根等,其中葛根能发表解肌,解热生津。现代研究报道由葛根提取的葛根注射液,本品为单体异黄酮化合物,葛根素含量可达97%以上,有扩张冠状动脉,减慢心率,降低血压,减少心肌耗氧指数,降低血小板聚集及血液黏稠度。葛根药多用于颈椎病-椎动脉型高血压、高脂血、心脑血管疾病,量可达20%~40%。

(2)益气养血扶正祛邪:大多数益气养血养阴药黄芪、白参、生地、玄参、麦冬、何首乌、瞥甲等药味都兼有补泻双重作用,有的在用量大小上就可以改变药的功能,如黄芪药量少起滋补作用,量大就用起通瘀作用,大黄、龙胆草在用量上作用更有别,量小可分泌消化液,增加消化酶;量大润下通便,清肝胆经湿热。现代研究表明益气药与养阴药都含有大量的多种糖类,氨基酸多种维生素,微量元素,可补充人体各种营养,特别黄芪、白参(吉林参)能起到了调节机体免疫功能作用,这样有利于脏腑功能恢复,人体的免疫功能增强了,控制或减轻病理损害,使气血生化有源,运行畅通,同时又兼泻实祛邪。(如:清热、凉血、润下等)以祛除津亏阴伤而致血瘀。

益气养阴药消除瘀结作用

部分益气养阴药有直接散瘀结的作用,如黄芪的功能在于用量少(15~20g)时,可以起到补气虚增强机体免疫功能,但要在药量增到40g以上就可起到通瘀作用,在临床治胸痹证时可用到60g。玄参通小便,《本草纲目》载直走血分而通血脉。《本草纲目》、《本经》认为生地有逐血痹之功。麦冬主心腹结气,现代实验表明,黄芪、葛根、玄参、生地、麦冬等益气养阴药,具有明显的抑制体外血栓形成的作用,阅读大量资料表明,能改善凝血及血液流变学指标等异常变化,在临床上治疗“胸痹”、“中风”病证上,是不可缺少的要药,特别是黄芪、麦冬、川芎、石菖蒲、葛根,如同红花、土虫、水蛭、大黄是通瘀要药,能使血小板计数明显降低,血清甘油三脂显著降低,提示麦冬可与水蛭对抗血栓形成、阻止血液凝固上相媲美。

益气养阴方治疗血瘀证

首先运用治疗血瘀证,要根据血瘀证的病因病机、证候特点来判断血瘀证是气亏为主,还是血亏为血瘀为主兼气血亏虚;同时判定气血亏虚程度的轻重,再确定血瘀治则。致气血亏虚的原因很多,如过食辛辣、厚味、嗜酒过度、积滞化热、慢性热病劫阴液,外感伤寒失治误治,思虑过度营阴暗耗,女子经、带、胎、产、乳、失血、手术创伤、肿瘤放疗、化疗、激素运用过多过久等均导致气血亏虚,都应考虑运用益气养阴方药。并注意气血亏虚后兼证出现来判定血瘀的病理基础,是以气亏为主兼血亏,还是以阴亏为主兼气虚。如血瘀病程中见发热、口渴、干咳声嘶、形体瘦小、唇齿舌体瘦小,舌上少津表明是血瘀证以阴虚为主,应首选滋阴药为主兼益气为辅。如症见神疲气短,面色[XCBG.TIF]白黏,四肢倦急,手足发凉,纳差便溏,口渴不欲饮,眼泡浮肿,舌质淡暗,脉细缓,是以气亏为主,兼阴虚为辅。

益气养阴运用于血瘀证治疗,应根据瘀滞的程度轻者用轻剂,重者用重剂。血瘀之初中期,正盛邪实,重在攻劫,虽然暂时不用益气养阴方药,但需速战速决实寓有防止耗津的积极意义,及时截断了气血亏与血瘀的恶性循环,在治疗后期应及时用益气养阴药,如黄芪、白参、白术、茯苓、沙参、寸冬、麦冬、石斛、枸杞、玉竹、何首乌等。

参考文献

1 戴豪良,等.阴虚证35例临床病理学特征的分析.中西医结合杂志,1989,9(1):7

2 毛美蓉.月经病阴虚证的本质初探.湖北中医杂志,1990,(3):1

3 陈曙霞,等.陈旧性心肌梗死患者血瘀、阴虚、阳虚若干指标观察.中西医结合杂志1989,9(11):660

上一篇:以病人为中心是门诊建设的重要法宝 下一篇:中医药治疗痛风性肾病研究近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