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战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

时间:2022-10-03 04:16:50

抗日战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

摘 要: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后,中华民族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民族危机,积聚在人民心中的中华民族精神彻底展现了出来。中华民族开始为了自己的生存而战;当战争演化为民族对抗时,人民的力量也会变得无比强大。中华民族全民抗战的民族精神拯救了国家。

关键词:民族精神;抗日战争;民族国家

民族国家是现当代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存在的一种常态,许多国家都在致力于民族国家的建立。战争与民族国家的建立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或者更为准确地说,是有因果之间的联系。战争是民族国家建立的催化剂。战争使得深压在人民心中的民族爱国主义情怀展现出来。从19世纪40年代开始,中国一直遭受外来列强的入侵。美国著名的政治学家塞缪尔・亨廷顿说过:“没有哪个国家不是诞生于战火之中的……没有哪一个有自我意识的群体能够不经历武装冲突或战争威胁,就把自己确立为世界舞台上的一个新的和独立的角色。”[1]战争自私有制产生以来就与人类共存。战争影响着国家存亡的走向。直到抗日战争,中华民族彻底觉醒,中国才重新地在世界的舞台上崛起并发挥重要的作用。

一、战争与民族精神的关系

民族精神的概念来源于西方。民族精神与民族国家的建立、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伴随着民族之间的战争激增,民族意识高涨,民族国家也逐渐地涌现出来。民族精神产生于战争之中,而战争又推动着民族精神的发展,最终建立起民族国家。“战争借助激发痛恨外国人,促进民族意识的增长”[2]。百年战争中,英法的民族意识高涨,两国的民族热情也空前增进。例如,英国在百年战争之后逐渐使用自己民族的语言,法语逐渐被取代。民族意识并非虚无飘渺的东西,即在比赛场上也有民族的优胜意识。当自己国家的利益受到侵害时,人民的民族意识就会凸显。在新中国成立后,这种现代意义上的民族意识更加清晰。比如抗美援朝、抗美援越,我们的人民都是倾其所有支持国家的政策,因为国家维护了我们的民族利益。因为有了民族精神的存在,我们才能更加团结,才能合力奔向民族共同富裕的道路。

关于战争的评述,我们比较接受的是德国著名的军事家克劳塞维茨的观点:“战争无非是政治通过另一种手段的继续”[3],即国家之间一切的战争都是围绕政治进行的,以政治为中心,战争为政治服务。所以,在中国的历史研究中多是以政治为中心去对经济、军事做评论。包括军事、经济和文化都为政治而服务,政治利益是民族利益的核心。在西方也有一些学者将战争作为探讨的中心,以战争为中心探讨国家政治的演变,认为长期以来,战争和准备战争导致了欧洲国家的主要构件的产生,这种活动远比其他活动的影响要大得多。甚至于维克多・李・伯克在《文明的冲突:战争与欧洲国家体制的形成》中说,“以至于我们完全可以将克劳塞维茨的名言颠倒一下:政治似乎是战争的某种表现形式”[4]。战争自私有制产生以来就一直存在,战争也确实推动着国家政治的演变,例如由于独立战争的胜利而使美利坚合众国建立,由于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胜利而使中华人民共和国得以建立。

对战争的评论是:“战争――从有私有财产和有阶级以来就开始了的、用以解决阶级和阶级、民族和民族、国家和国家、政治集团和政治集团之间、在一定发展阶段上的矛盾的一种最高的斗争形式。”[5]每个民族都不希望发生战争,战争意味着生产遭到破坏,亲人的离散等等。如果战争失败还意味着要受到外来民族的奴役或者是剥削。出于这些,战争过程中人民会起来反抗,有意识地加入到保卫祖国的战争中。这就逐渐形成了一种民族意识,即民族利益高于个人利益。当“民族利益”至上时,有时也会产生相反的结果。例如希特勒利用人民对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不满蓄意挑起第二次世界大战,其所宣称的“种族优越论”和“种族灭绝主义”就是一种极端的民族主义。这种形态下的民族主义就是反人类、的极端民族主义。在另一种情况之下,当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之际,全体中华儿女同仇敌忾反对外来侵略,在技术装备落后、生产力极端低下的情况下,仍旧热烈地参加到抗日战争中去,体现出不屈不挠的中华民族精神。第一种我们称之为整个民族的民族狂热精神,这种民族精神一直受到世人的批判。第二种就是保家卫国的爱国主义民族精神,这才是我们所提倡和发扬的。抗日战争使中华民族精神得以集中体现。这种精神为世界各国人民所敬佩,是一种高尚的民族精神。这就是所讲的“正义的战争”。将战争的性质作了划分,说:“历史上的战争分为两类,一类是正义的,一类是非正义的。一切进步的战争都是正义的,一切阻碍进步的战争都是非正义的。”[6]然而,又指出:“战争――这个人类互相残杀的怪物,人类社会的发展终究要把它消灭的,而且就在不远的将来会把它消灭的。但是消灭它的方法只有一个,就是用战争反对战争,用革命战争反对反革命战争,用民族革命战争反对民族反革命战争,用阶级革命反对阶级反革命战争。”德、日、意组成的法西斯集团策动了一场世界范围的战争,使得世界绝大多数人民都受到了伤害。这种非正义的战争最终的结果必将是在正义人民的团结下被击败。

此外,战争从某种意义上而言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比如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科技革命的到来,广大亚非拉民族的觉醒,许多新兴的国家也都是建立在二战之后。同样,中国也是在这种情况下认识到自己民族与世界先进国家的差距,强化了民族国家意识。无数具有民族精神、怀有强列的民族忧患意识的知识分子都在为改变中华民族的现状而努力,十几亿中国人民以巨大的爱国热情投入到建设新中国的伟大历史进程中来;因为深知“落后就要挨打”。这便延续与发展了不屈的中华民族之魂。

二、抗日战争与中华民族精神

中华民族有着数千年的文明,我们懂得孙武教导我们的“上下同欲者胜”的道理。曾在汶川大地震的时候说过:“任何大的困难如果除以13亿,那就会变得很小;反之,再小的问题如果乘以13亿,那就会变得很大。”进入近代史后,即在1840年以后的百年间,中国一直遭受着外来帝国主义的入侵。中国许多仁人志士都感到了民族的危亡。当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后,我们中华民族面临的已不再是受剥削和压迫的问题,而是国家、民族的灭绝灾难。此时此刻,广大中华儿女的爱国民族精神得到升华,人们都在用自己力所能及的力量来保卫祖国。从这种角度上看,爱国主义与民族主义应有所区别:“爱国主义”是一种情感上的热爱,而“民族主义”则是一种行为上的忠诚。当中华民族精神上升至行为上的意识时,中华民族就会变得坚不可摧;因为人民的力量是无穷的。列宁曾说过,“谁的后备多,谁的人力多,谁在人民群众中更能支持的住,谁就能在战争中取得胜利”[7]。抗日战争乃至整个第二次世界大战都是一场消耗战,不仅是国家财力、武器装备的较量,更是人力资源的比拼。中国人民的顽强抗战拖住了日本军队的主力,使它们不能北进南下。在抗击日本法西斯的战争中,中国军民伤亡总数即达3500万人以上,财产损失达6000亿美元。中国人民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巨大的贡献,这种贡献是为世界所承认与钦佩的。

中国人的民族气节是当今世界任何一个民族都不可比拟的。中华民族伟大的民族精神是不会轻而易举就被消灭的。中国人民在抗日战争中就体现出南宋末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气节。在抗日过程中,我们有许多为保家卫国牺牲的将领。在七七事变中浴血奋战并壮烈牺牲的佟麟阁说过,“衅将不免,吾辈首当其冲,战死者光荣,偷生者耻辱,荣辱系于一人者轻,而系于民族国家者重。国家多难,军人应马革裹尸,唯以死报国”。我们可以列举的名字还有很多很多。此外,还有无数不知姓名的群众,虽然历史没有将它们的事迹铭记,但我们对他们充满了缅怀与感激;因为他们的付出为我们换来了现在的美好生活。中华民族的民族气节是伟大而高尚的。1940年德国凭借“闪电战”一举使英法战败,促使法国投降。中国人民则一直坚持抗战达14年(从1931年九一八事变算起)之久。我们坚信就算政府不抗日,中国人民也是不可战胜的。因为我们拥有光荣而悠久的爱国主义传统和优秀的民族精神,有不屈不挠的广大爱国将士和英雄人民,更重要的是我们还有一直带领我们坚持抗战、为中华民族带来希望的中国共产党做中流砥柱。

查尔斯・蒂利说过,“从990 年开始,大的战争动员为国家的扩张、兼并和创造新的政治组织提供了主要的机会”[8]。人民的新中国经过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浴血洗礼而诞生。它不同于以往的中国,它有中国共产党的英明领导,有崭新的社会主义的民主与法治相结合的国家机构。时至今日,距离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已有70年的光景,世界人民不会忘记那些悲壮的岁月,中国人民更不应该忘记。我们应该传承抗战先烈热爱祖国的优良品质与英勇斗争的民族精神,生生不息,将其上升为一种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中国的行为上的忠诚与热情,为实现先烈们复兴民族、振兴中华的伟大理想而努力奋斗。

注释:

[1]〔美〕塞缪尔・亨廷顿.我们是谁?美国国家特性面临的挑战[M].程克雄译.北京: 新华出版社,2005,P26.

[2]Clayton Roberts and David Roberts,A History of England I prehistory to 1714. New Jersey 1985,p166.

[3]〔德〕克劳塞维茨.战争论[M].中国人民军事科学院译.北京:出版社,1968,P26.

[4]〔美〕维克多・李・伯克.文明的冲突:战争与欧洲国家体制的形成.[M]王晋新译.上海:三联出版社,2006,P12.

[5]《选集》[M].第1卷,第2版,人民出版社,1991,P171.

[6]《选集》[M].第2卷,第2版,人民出版社,1991,P475-476.

[7]《列宁全集》[M]第37卷,第2版,人民出版社,1986,P231.

[8]〔美〕查尔斯・蒂利.强制、资本和欧洲国家,公元990-1992年[M].魏洪钟,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2,P78.

作者单位:天津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上一篇:动物喻人成语比较浅析 下一篇:美日瓜岛之战与中国战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