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高校生态文明观教育

时间:2022-10-03 03:08:20

浅析高校生态文明观教育

摘要:教育是人类文明进步的基础,高校教育又是教育发展的关键阶段,同时也是大学生迈向社会的基石和助推器。高校大学生是先进文化和科技的学习者和传播者,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者和接班人。面临当今社会日益严峻的环境问题,加强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培养志在必行,也是构建和谐校园文化的重要环节。

关键词:高校;生态文明;教育

中图分类号:G6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6X(2013)04-0000-01

一、生态文明的界定

生态(Eco)一词源于古希腊字意思是指家或者我们的环境。传统涵义对于生态有三种解释:①显露美好的姿态②生动的意态③生物的生理特性和生活习性。现代涵义对于生态解释是指生物在自然环境下的生存和发展的状态。

文明(civis)一词源于拉丁语意思是“城邦居民”本质涵义为人民生活于城市和社会集团中的能力。现在文明是指人类所创造的财富的总和,特指精神财富,如文学,艺术,教育,科学等,也指社会发展到较高阶段表现出来的状态。即人类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所形成的思想观念以及不断进化的人类本性的具体体现。

生态文明是即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后的一种新型文明,也被称为后工业文明,是人类迄今最高文明形态。在《生态文明的理论与系统建构》一书中生态文明是人类在生态危机的时代背景下在反思现代工业文明模式所造成的人与自然对立的矛盾基础上,以生态学规律为基础,以生态价值观为指导,从物质,制度和精神观念三个层面进行改革,以达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一种新型的人类根本生存方式或样法,是在新条件下实现人类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新文明。

笔者认为生态文明就是一种人与自然呈螺旋式上升的和谐共存的状态,是人类文明的进步与升华。

二、高校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本文关于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分别从现实依据和丰富的教学资源两方面分析。

(一)、现实依据就是我国的生态危机

生态危机是由于人类的不合理的活动在全球规模或者局部区域导致生态过程即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损害,生命维持系统瓦解,从而危害人的利益威胁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现象。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说到:“美索不达比亚,希腊,小亚细亚以及其他各地的居民,为了想得到耕地,毁灭了森林,但他们做梦也想不到,今天这些地方竟因此而成为不毛之地,因为他们使这些地方失去了森林,失去了森林也就失去了水分的积聚中心和储藏库。”目前我国生态危机主要表现为环境污染和资源耗竭。比如人口激增,自然资源消耗短缺,森林资源大量减少,土地荒漠化,物种加速灭绝。最近我国33所城市的部分监测点PM2.5检测数据超过每立方米300微克,空气质量达到严重级别。近年来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等区域每年出现灰霾污染的天数均在100天以上,PM2.5年均浓度超过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空气质量标准指导值2-4倍。

环境问题的出现既有体制结构不完善的原因,也有思想意识层面的弱化,其中包括生态文明教育的滞后。因此,我们要根据实际情况加强高校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按照生态文明教育标准去规范每一个人的行为方式,构建中国特色生态文明社会。大学生是国家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有责任,有义务承担起生态文明的重任。

(二)、丰富的教学资源

中国历史上下五千年,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其中有关人与自然和谐的思想至今闪烁在生态文明的光芒。中华文化强调“天人合一”、“仁民爱物”。在《易・乾卦・文言》谓:“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凶吉,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孔子在《尚书》中指出:“惟天地,万物父母;惟人,万物之灵。”老子在《道德经》中指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除了传统文化的思想之外,马克思也提供了丰富的生态思想,指出:“自然界,就其本身不是人的身体而言,是人的无机身体,人靠自然界生活。这就是说,自然界是人为了不致死亡而必须与之不断交往的人的身体。所谓人的肉体生活和精神生活同自然界相联系也就是等于说自然界同自身相联系,因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自然界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前提与基础,环境创造人,人也创造环境,人要与自然和谐一致,改革不合理的社会制度。这些古今中外的生态思想为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提供了便利的教学资源,这些资源可以帮助大学生树立起良好的生态意识与和谐观念,使他们除了学会正确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之外,还要学会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尊重自然,爱护环境和自觉抵制破坏环境的行为。

三、构建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的二维体系

(一)、理论体系

现在高校大学生会必修四门公共课:《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简称“原理”)、《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简称“概论”)、《中国近代史纲要》(简称“纲要”)、《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简称“基础”)。笔者认为在编写《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简称“原理”)中关于资本主义制度导致的经济危机时可以延伸到生态危机。在编写《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简称“概论”)中第八章,第九章,第十章,第十一章分别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个角度详细介绍,十明确提出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各个方面,有“四位一体”变为“五位一体”,所以可以增加一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中国近代史纲要》(简称“纲要”)中大部分描述的中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和民主解放的历史,是否可以延伸到描述中国近代生态思想史。《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简称“基础”)中讲到社会道德,家庭道德,职业道德延伸到生态伦理道德。这样在大学生公共必修课加入关于生态内容可以更好地推进高校生态文明教育。

(二)、实践体系

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大学是很好的宣传基地,具有很强的组织能力和活力。因此在高校中加强生态文明教育可以成立一些环保社团,加大宣传力度。如:2013年3月11日青岛科技大学与青岛中韩边防派出所的青年环保志愿者举行“绿色中国梦”公益植树活动。青年志愿者还通过互联网向全国传递环保电子贺卡,植树海报,呼吁全社会参与植树,倡议大家以实际行动为消除“雾霾”增进绿色环保而努力。“你节约一滴水,多种一棵树,节能一小时,多看一部环保片”等。高校中有很多留学生,同时加强国际交流,一些好的环保实用的措施都可以借鉴。通过社团活动可以让大学生融入到社会实践当中,增强大学生爱绿植绿护绿意识,改善生态,任重而道远。鼓励高校大学生让自己成为遵循生态理性的“生态人”具备基本的生态文明意识,并将生态文明意识转化为自己的实际行动,都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有机组成部分,坚定生态文明理念,对生态文明不懈追求,更好地实现“绿色校园梦”。

上一篇:文化与精神的“丝绸之路” 下一篇:新课标背景下初级中学体育课田径教学改革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