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大学生媒介素养现状调查及分析

时间:2022-10-03 03:04:15

江苏大学生媒介素养现状调查及分析

调查的背景、目的及方法

媒介素养教育起源于20世纪30年代的欧洲,旨在帮助人们提高对媒介的认识,熟悉媒介传播规律和流程,培养他们运用、分析媒介所传播的信息以及制作媒介产品的能力,使得他们具有良好的媒介道德规范的认知与自律能力,成为主动且具有批判性的媒介使用者。

当代大学生肩负着建设国家的重任,作为媒介接触的主流人群,他们的媒介素养状况关系到我国媒介素养的整体水平。本文旨在通过调查,系统了解和分析现阶段江苏大学生媒介素养状况,为提高大学生媒介素养、促进媒介社会和谐发展提供一些有价值的数据,为其他课题的研究提供参考意见。

此次调查时间为2006年11月~12月,采取统一问卷、随机抽样的方法,对包括南京大学、南京师范大学、苏州大学和扬州大学等高校在内的700余名同学进行了调查,共收到有效样本671个,有效率为93.1%。其中,二年级的学生比例为27.4%、三年级为34.2%、四年级为27.4%、研究生为11%。在这671名大学生中,新闻传播专业学生257人,占被调查者总数的38.3%。(注:由于调查时间为秋季学期,一年级学生刚进入大学学习,故不列在调查范围之内。)

调查的结果

1、媒介接触行为

媒介已经成为大学生生活学习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通过对被调查者近一周平均每天接触媒介的时间进行综合计算,得出江苏大学生每天花在报纸杂志上的时间为42分钟、广播30分钟、电视95分钟、互联网131分钟。通过调查发现,互联网已经融入到大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不论年级、专业、性别,网络已经成为现代大学生的生活常态。另外,我们需要注意的是,虽然大学生平均每天接触电视的时间是95分钟,但有超过1/3的被调查者表示自己在最近一周内没有接触过电视,这只是一个平均值。

四种媒介中,受大学生喜欢程度最高的是互联网56%,最差的是广播8%(图1)。值得一提的是有53名学生在问题“平时接触的媒介中您最喜欢的是”的“其他”一栏中加入了手机。暂且不去讨论手机能否称之为“第五媒体”,但随着技术的发展,手机的影响力越来越大,其作为信息载体的功能越来越突出,不能不引起我们的重视。

在媒介接触动机方面,69%左右的大学生选择了“信息、资料来源”作为其最主要的接触目的,51%左右的大学生选择了“娱乐”,33%左右的则选择了“学习”,选择“消磨时间”的只有18%(图2)。

2、对媒介的解读与运用能力

在受调查的大学生眼中,媒介新闻报道的影响作用主要是“参考参考”,占93%,5%的受访者选择了“无所谓”,各有1%的受访者选择了“决定性的”与“没有影响”。

当不同媒介的新闻报道出现分歧时,有67%的大学生更愿意相信电视,其次是报纸23%,互联网与广播在大学生中的信任度最低,分别只获得5%受访者的信任。在受调查的大学生中,79%的新闻传播专业大学生认为报纸、广播、电视与互联网中,电视对新闻的报道还是比较真实的,而其他专业大学生51%的选择了电视。有93%的受访者认为互联网对新闻的报道最不真实。

25%的被调查者能熟练地利用网络搜索所需内容;38%觉得自己较熟练;36%觉得一般,只有1%觉得很差。

在受访者中,27%有在媒体实习的经历(新闻传播专业:57%,其他专业:7%);28%进行过数码摄像制作(新闻传播专业:46%,其他专业:16%),50%拍摄制作过数码照片(新闻传播专业:7l%,其他专业:36%),21%制作过网页(新闻传播专业:29%,其他专业:16%);41%开设了博客(新闻传播专业:57%,其他专业:29%);78%参与过网络讨论(新闻传播专业:93%,其他专业:67%)(图3)。

3、媒介道德规范的认知与自律能力

媒介道德规范是媒介使用者在接触和使用媒介信息的过程中,通过自我实践、自我学习、自我塑造,将社会主义道德的基本原则和规范转化为自身思想道德品质的主体精神的自律和高境界的行为实践,是衡量媒介素养的重要指标之一。

对于“如何看待访问的行为”,38%被调查者觉得“不道德”,16%选择“也是一种需要”,46%认为“无所谓”。在被调查者中,没有人选择网络曝私行为“值得羡慕模仿”;56%选择了“虽然不喜欢,但是也不反对”;44%“反对”该行为。65%被调查者选择“删除”病毒邮件;34%“删除并转告周围人”;1%选择“转发给别人”。

4、开展媒介素养教育活动的情况

在大学生中开设媒介素养教育课程、开展媒介素养教育活动,是提高学生媒介素养最科学、最有效的方法之一。通过调查,我们发现被调查者所在的大学尚未有开设媒体素养教育课程的,36%经常有媒介素养教育的相关活动,11%偶尔有媒介素养教育的相关活动,53%没有媒介素养教育的相关活动。

对大学生媒介素养状况的分析与思考

通过对调查结果的分析,可以看出江苏大学生媒介素养状况的基本特性:

1、媒介,特别是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介成为大学生学习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成为影响大学生生活、学习及思维方式的重要力量。获取信息、娱乐成为大学生接触媒介的主要目的,大学生利用媒介学习的能力还有待提高。

2、大学生对媒介信息的接受越来越趋于理性,不再是一味地接受,能够根据自己的判断来选择性地接受信息。电视超过受大学生最喜欢的互联网成为最受大学生信任的媒体。

3、大学生对媒介现象的认识还停留在表面,对媒介知识的学习尚处于自我判断、自我接受阶段,缺乏系统的理论指导和实践。

4、在媒介运用与操作方面,大学生普遍水平较低,制作媒介产品的能力有待提高。新闻传播专业大学生在这方面的能力相比较其他专业学生的能力较强。

5、大学生的媒介道德规范的认知与自律能力还处于较低的阶段,具有明显的实用、功利倾向,思想上尚有许多模糊认识,在道德评价上存有偏差。

6、高校媒介素养教育还处在摸索阶段,针对大学生所开展的媒介素养教育活动还很欠缺。媒介理论知识以及系统的实践更多地集中在新闻传播专业相关的课程学习中。

结合以上分析,在今后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活动中,需要重点抓以下三方面的工作:

1、科学有效地开展大学媒介素养教育的相关活动

在媒介素养教育课程的开设过程中,我们可以借鉴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信息技术基础等素质课程教育的经验,加强师资队伍和专业教材建设,完善媒介素养教育评估体系,探索出符合我国国情的大学媒介素养教育方式方法。

2、加强对新闻传播专业大学生媒介素养的教育

新闻传播专业学生相比较其他专业学生,较系统地接受了媒介基础知识的教育,具有基本的解读和运用能力。高校媒介素养教育可以以新闻传播专业大学生的教育为依托,进而面向全体大学生。

3、注重与新媒体相关的素养培养

网络时代,特别是伴随着以短信为主的手机媒体的逐步发展,新媒介对作为其主要接触者的大学生的影响越来越大。互联网和手机等新媒体的出现和发展,给我们生活带来改变的同时也带来了许多传统社会所没有遇到过的问题。我们需要认真思考在新媒介环境下如何促进和提高大学生媒介素养。

(作者单位:南京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上一篇:当前广告监管的窘况分析 下一篇:版面冲击力发乎眼止于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