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信行:企业的道德镜鉴

时间:2022-10-03 02:55:11

德信行:企业的道德镜鉴

履约率50%:中国企业离“诚于信”多远

新时期广东精神“厚于德、诚于信、敏于行”,不但对于个人,对于企业来说也是至理名言,应该成为企业家的座右铭。总理在英国剑桥大学演讲时曾经语重心长地说:“企业要承担社会责任,企业家身上要流淌着道德的血液。”

然而,事实上中国企业的道德表现并不尽如人意,据经济观察报报道,我国企业每年签订约四十亿份合同中,履约率只有50%,这说明企业的诚信很成问题。虽然说追逐利润是企业的本分,但没有道德底线的企业是不可能走得远的。仅仅在食品安全问题上,全社会就在为企业的道德缺失付出沉重代价。

近些年来,经济学是否应当讲道德的问题是人们争论的热点。有观点认为经济学本身不谈道德,经济学家谈道德是“不务正业”,经济学毕竟不是伦理学,这种观点以著名经济学家樊纲为代表。更多的经济学家认为经济学必须讲道德。

经济学鼻祖亚当·斯密除了代表作《国富论》之外,专门写了一本《道德情操论》,他知道如果只靠市场法则,而不讲道德,市场经济会造成灾难性后果,不断发生的金融危机已经证明了这点。亚当·斯密甚至直接指出“市场经济就是道德经济”。正如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米尔顿·弗里德曼所说,不读《国富论》,不知道怎样才叫“利己”;读了《道德情操论》才知道:“利他”才是问心无愧的“利己”!

完全靠道德觉悟来规范市场经济是过于理想化了。要让企业遵循道德,依靠道德教化或道德谴责收效不大,根本上还是要靠法治的完善,法律毕竟是道德的底线,守好这条底线,才能谈到更高境界的道德问题。美国法学家博登海默也认为,“商业社会必须依靠比道德谴责更为有效的保护手段,才能抵制某些应受指责的毫无道德的商业行为。”

“厚于德”是企业最长远的投资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企业抛弃了道德,获得了利益,难道从此可以高枕无忧了吗?恐怕没那么简单,俗话说:“人在做,天在看”;“出来混总是要还的”。某些企业似乎低估了消费者的智商,或者说这些企业心存不会被社会大众发现其不法行径的侥幸。

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为;人民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恶迹败露,形象尽失,消费者用脚投票,市场伴随着诚信破产随即消失,到头来只能是自毁长城,不得善终。“三鹿”的轰然坍塌,“双汇”的重伤不愈,凡此种种均是不法企业的前车之鉴。损人又损己,这绝对不是涉案企业的预期结果。

该是企业构建自身商业道德的时候了,这是其寻求长远发展所需;是社会和谐所需;是中国未来发展所需。只有流着道德血液的企业才能赢得民众的支持,才能获取持久的发展动力,只有在道德驱使下走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之路才是中国企业的希望所在。“厚于德”才是企业最长远的投资。

企业的法律、道德意识提高了,经济会发展得更好更快,我们的监督和监管成本就会因此大大降低。举个简单的例子,国外旅行的一大感受是交通警察少。而在国内,除了交警还有国外听都没听说过的大量交通协管员。别以为交警和交通协管员多了是好事,无形中我们为自己欠缺的守法意识付出了更大的社会成本,而这些钱最终还是要我们自己出的。“三鹿事件”之后,各个企业都派驻监管人员,甚至上了价格不菲的检测设备,这无形中增大的成本,降低的恰恰是企业的竞争力。所以,别以为道德缺失仅仅是道德层面的事情,它最终损害的也会是企业自己的利益。

“敏于行”,在有些商机面前不能动心

企业要“敏于行”,善于捕捉商机,才能取得更大的发展,企业家除了道德还需要智慧,这智慧不是投机取巧,而是敢作敢为的决断、勇气。有些企业家偏偏把“敏于行”理解为投机取巧,或者铤而走险,钻法律的空子,甚至肆无忌惮、为所欲为,把法律和道德践踏在脚下。

真的像马克思著作中的名言:“资本来到世间,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一有适当的利润,资本就会胆壮起来。只要有10%的利润,它就会到处被人使用;有20%的利润,就会更加活跃起来;有50%的利润,就会铤而走险;有100%的利润,就会使人不顾一切法律;有300%,就会使人不怕犯罪,甚至甘冒绞首的危险。”这是欧美早期资本主义原始积累阶段的现象,中国难道也要重新来一遍吗?

企业有时要抓住转瞬即逝的商机,可能会和道德发生抵触,每个企业家都会经历这种内心挣扎。有商业价值的机会才叫商机,这种商业价值体现在利己上,不利己的事情企业家不会做。利己的同时不能损人。如果把利己建立在损人的基础上,这样的商机再难得也不应该动心。

现实生活中有许多这样的例子,水灾过后卖高价食品,雪灾过后卖高价服装,甚至在高速路堵车以后,乘机向司机高价兜售日常用品,却不在乎自己是在赚昧心钱。这样的“敏于行”,实在令人不齿。“敏于行”之所以排在“厚于德,诚于信”之后,就是表明道德、诚信优先,企业的行为必须经得起道德的检验。

广东精神能支持企业家度过难关重新出发

尽管市场经济的运行首先要靠法律的约束,但道德因素对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绝对不能忽略。经济学者赵晓到美国考察,研究美国的市场经济和中国的市场经济有什么不同,结果发现是市场伦理方面的不同,他写了一篇文章叫《有教堂的市场经济与无教堂的市场经济》,中国的市场经济缺乏类似宗教一样的精神伦理的支持。如同马克斯·韦伯在其名著《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中论述的,西方资本主义的兴起恰恰是在新教伦理的支撑下完成的。

继承和发扬中国古代商人的诚信传统,对当代商业道德建设有积极意义。在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中国传统伦理中,“诚”、“信”是做人和社会交往的基本原则。诚信伦理渗透于中国古代商人的经营活动中,具体表现为童叟无欺,遵守承诺的商业道德。他们重义轻利,认为在追逐利润过程中,不应丧失做人的基本准则,不应抛弃礼义道德,“取之有道,用之有道”才是获取利润的真谛。当然古代的奸商也不少,所以有“无商不奸”的说法,所以我们要从传统文化中取其精华,弃其槽粕。

造成国内企业道德徘徊不前的原因,还在于社会监督方面的无力。事实上,欧美国家正是由于善于、敢于自我揭短,商业道德才得到了有效与及时的维护。我们应当学习的是这种权益保护方式和态度,而不是仅仅引进一个SA8000。SA8000即“社会责任标准”,是全球首个道德规范国际标准,确保供应商所供应的产品符合质量要求。适用于世界各地,任何行业不同规模的公司。如何提高中国企业的道德标准,是所有中国企业共同面临的一道坎。中国企业要自己迈过这道坎,而不是依靠类似SA8000的“洋标准”。

著名商业杂志《财富》和《福布斯》在给企业排名时,都不忘加上“社会责任”这一标准。企业道德,必须根植于企业高层管理者的内心,由此他们才会积极地去推行、去指导经营管理,特别是中国企业尤其需要领导者以身作则。新时期广东精神的提出对于企业家是自我反省、重新出发的机会,特别是在金融危机之后的困难局面下,广东精神可以支持企业家度过难关,迎接未来更大的挑战。

上一篇:夏日凉品 第8期 下一篇:陈海金的诗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