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乱”中出精彩

时间:2022-10-03 12:43:00

从当学生到现在变为老师,都有很多人一直在提醒自己――上课时,课堂必须保持安静!勿庸置疑的是就学习而言,良好的安静环境是一个因素,因为安静下来就比较容易进入学习状态。

担任两个班的任课教师,课堂上两个班的学生课堂表现是不同的。由于是班主任的缘故,在上本班课时,上课学生特别的安静,往往设计好的一些环节同学“静”的可怕,没有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而在另一个班完全不同,我不是班主任,年龄又和学生相仿,上课时课堂气氛非常融洽,可以说是活而不乱。一些课前设计好的有趣环节都能很好的达到教学目标。反思我上过的一节公开课,当时对刚上班不久的我来说是一个艰巨的任务,好在有教研组老师无私的帮助,设计了一些“出彩”的环节。听课在第三节课,很让我庆幸的是自己班的课在第二节可以先"演练"一下。开始的导入,设问,课文的语言点讲解都很顺利,可是到了学生活动时间就出了问题。由于是小组活动,四个小组分别准备四个不同的任务,编对话,采访,相互提问等形式正是这节课出彩的地方。和平常一样,遇到学生活动时,班级学生仍然很静,在我的鼓励和引导下,有几个一直“活跃的分子”站起来回答了问题,之后陷入了沉静,这节课试讲不成功,这给我很大的压力。第三节课铃响,我很忐忑的走进另一个班级。和上节课一样,开始我的部分达到了课前的效果,在我安排任务给时间准备的时候,教室终于“乱”了,我会心地笑了,我感觉我这堂课已经成功了一半,因为全体学生的积极性都被被我调动了起来,可爱的脸上流露出自信的笑容。时间到,同学们积极踊跃,看到他们一个个争先恐后的举起小手,我激动并快乐着。我注意到,最后排的X同学眼神中充满了跃跃欲试,平时的英语课做观众的他今天也当成了优秀的演员。这节课在我班"圆满"的完成了教学进度,可是在这个班虽然还有一个进度没完成,但我可以肯定地说,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如此广泛地调动起来,取得了更好的效果。从学生课后所做的巩固练习情况,也可以看出这一点。下课后,听课的老师对我说:“没想到这么年轻,课上的却很精彩!”

同样一节课,在“静”的班级和“乱”的班级上出了不同的效果,这让我反思课堂中“静”最重要吗?安静≠投入,有时学生很投入,却不一定安静;或者学生很安静,但并没有投入。学生在该安静的时候安静不下来,原因不仅仅是缺乏自控能力,还与课程设计、教学组织有关,比如教学内容乏味、教学方法缺乏变化或者教学节奏不当,这些时候学生的注意力很容易分散;教师对学生的看法也会影响学生的自我定位,比如当教师总给“好学生”机会里,那些“差生”就会不自觉地用“捣乱”的方式吸引别人的注意,以此来肯定自己的存在。好的老师很容易从学生的神态中觉察到学生是否投入,并相应地调整课程的内容和教学方法,让学生最大程度地区性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来。即便是学生缺乏自控能力,教师善加引导也会产生积极的结果。要让学生在该安静的时候能安静下来,光提要求是不够的,还应该有一些具体的方法。这个过程本身,也有助于学生学习如何自我控制和尊重他人。当学生真正投入学习时,教师也会从学生发亮的眼睛、兴奋的神情中而得到激励而把课讲得更好。不言而喻,这样的课堂会产生最好的教学效果。

我一直觉得课堂应该是活的,死气沉沉填鸭式的教学已经过去,而这样的一节公开课不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吗?毕竟学生还是孩子,他们还不太会掩饰自己的情感,他们愿意与人共享喜悦,容易受到周围环境地感染,而作为教师我们就应该抓住这一教育契机,不断地让他们体会到参与集体活动,参与课堂活动成功的快乐。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必然会出现各种各样的想法,我们首先要尊重每一个学生,既不能遏制他们的想法,更不能简单的否定,我可以顺着学生的思维探究下去,或者带领学生换一个角度思考,这样我们可以把学生带入另一个精彩世界。面对每一个动态生成的插曲,让它变成我们课堂的亮点。我们的课堂都应适应学生的发展,在课堂上给学生以行动的自由,思想的自由,言论的自由,情感的自由。只有这样,才能在课堂将学生放飞。使学生的思维在课堂飞扬,个性得到张扬。这才符合新课程标准的要求。

曾看到过这样一句话“一个干练的教师应当是一名艺术家,他们教育学生如同琴师操琴一样触动着人们的心弦,刺激之兴奋之鼓励”。所以,要让学生喜欢学习、学习得更好,我们需要做的也许比让学生安静下来要更多。

上一篇:初中数学课导入方法初探 下一篇:化学素质教育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