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亭台楼阁散文初探

时间:2022-10-03 12:31:03

北宋亭台楼阁散文初探

摘 要: 亭台楼阁这一意象贯穿于北宋散文当中,表现出了北宋时期的社会风尚、现实特点以及不同遭遇中的文人的人生理想与个人追求的统一。同时,亭台楼阁在北宋散文当中被当作创作的小环境、小背景,作为意象促进了文人创作,亭台楼阁也因为他们的创作被赋予了诗意的文化内涵。在亭台楼阁散文中,文人所表现出来的崇高的人生理想、社会责任感、乐观而诗意的生活态度、道德修养等,反映了中国古代文人传统精神品质,他们身上既有儒家积极入世的思想,又有道家庄子那种超脱、崇尚自然的洒脱。

关键词: 亭台楼阁 人生理想 社会责任 洒脱

一、北宋亭台楼阁散文的类型

(一)北宋文学中的亭台楼阁

亭台楼阁作为中国的传统建筑,融内在的意蕴美与外在的形式美于一体,它们“作为一种文化,表述着人的生活现实和感情语言;作为一种环境,不仅供人居住,而且为人们提供了观赏风景、探幽寻古的适当场所”[1]。不管是灵巧别致、空间宽敞、内外通透的“亭”,高而平的“台”,“屋上建屋”的“楼”,还是居于高架之上的“阁”;不管是小巧,高大,简朴,还是华美;也不管是建造在园林当中,荒郊野外,还是江河之畔……它们在为人们提供休息、娱乐、日常起居、登高的场所的同时,文人立足于其中,他们或饮酒畅欢,观赏周围美景;或引发激情澎湃的理想;或激起离别时的愁绪;或面对旧迹引起无限感伤。

(二)北宋亭台楼阁散文的类型

1.专写亭台楼阁的散文

北宋亭台楼阁散文中有通篇专门介绍某一亭台楼阁的散文,但是比较少。如杨亿的《致政李殿丞豫章东湖所居涵虚阁记》主要先介绍涵虚阁为李公的住所;再通过李公之口介绍涵虚湖以及涵虚阁周围春夏秋冬四时的美景、在阁上观赏美景时的闲适,以致不愿意离去。

2.亭台楼阁作为意境,启发灵感的散文

正如刘永前先生所表述:“中国传统亭台楼阁的造型多种多样,但其基本结构是一致的,其审美价值主要并不在于这些建筑本身,而在于通过这些建筑物欣赏到四周广阔空间中的自然景象,便于登览者‘仰观’、‘俯察’、‘远望’,可以‘纳千倾之,收四时之烂漫’,极大地丰富了登临者的审美体验,加之古代文人墨客多喜登高望远,登临其上,往往‘游目骋怀’、‘胸罗万物,思接千载’,进而引发对整个人生、历史、宇宙的感悟和思虑。”[2]正所谓:“人生行乐,宦游佳处,闲健莫辞清醉。不寒不暖不阴晴,正是好登临天气”。(管鉴《鹊桥仙》)这时的亭台楼阁,以其特殊的体式、功能及其与自然环境所构成的独特意境,成为历代文人登高临远的重要场所,启发人的灵感,催发人的思维和心绪,成为文人感兴的契机和抒怀的舞台。

二、北宋亭台楼阁散文大量增加的原因

(一)文人政治地位的提高

宋太祖即位的次年,以“杯酒释兵权”的手段,解除了禁兵统帅石守信等人的兵权,封他们为仅有虚衔的节度使,从而根除了将领拥兵自重乃至割据叛乱的可能性。“太宗当天下事,留意艺文”,[3]与此同时,宋王朝以文治国,以儒治国,重用文臣,不但宰相须用读书人,而且主兵的枢密使等职也多由文人担任,宋太祖下令“不得杀士大夫与上书言事人”[4],一方面,北宋文化环境优越,文人进入仕途的机会大量增加,社会地位的提高使他们的责任意识大大提高,意气风发地进行文学创作,表达自己的政见,表达自己的人生理想、济世情怀;另一方面,北宋王朝文人经历了庆历新政、熙宁变法又感到了命运的不济。亭台楼阁作为栖息地,为他们提供了集体在一起创作的场所,亭台楼阁周围那种惬意、静谧的环境吸引文人的聚集的同时,它们身上所凝聚的历史情韵又促使文人发出人生感慨。

(二)经济的发展及建筑业的发达

北宋的城市经济繁荣,娱乐业迅速发展,宋太祖在“杯酒释兵权”时就曾直截了当地对大臣们说:“人生如白驹之过隙,所以好富贵者,不过多积金钱,厚自娱乐,使子孙无贫乏耳。尔曹何不释去兵权,出守大藩,择便好田宅市之,为子孙立永远不可动之业,多置歌儿,日饮酒相欢以终其天年。”[5]宋太祖的这一做法使得文人地位提高,并且使得追求享乐成为当时社会的一种风气,而经济的发展反过来又促使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更加注重精神生活、注重个人精神修养的发展。

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建筑行业的发展,亭台楼阁作为休闲娱乐的场所,宋代亭台楼阁建筑的建造因而也出现了极盛的局面。文人在此休憩、娱乐,触景生情,进行文学创作,或诗,或词,或赋,或散文。文人在亭台楼阁休闲娱乐、吟咏的过程,亭台楼阁所饱含的历史沧桑所触发文人的或喜或忧的情感,再加上亭台楼阁造型别致、富有美感,文人登高后感叹出的对现实、对人生、对社会、对国家、对宇宙的见解与议论,便表现在了散文之中。

(三)北宋文人文化修养的提高

北宋文人大都兼文W家、政治家、官僚、哲学家、史学家于一体,甚至是诗人、词人、散文家、书画家等多种文学样式研究者为一体。对文化知识的多重涉猎使他们的审美情趣也发生了变化,他们对于儒家、道家、禅宗的思想采取兼容并蓄的态度:既专注于政治,又身投于自然中。亭台楼阁为北宋文人提供了一个满足他们审美情趣的场所,抒发他们的内在情感与政治热情。文化修养的提高使他们更加深刻、冷静、理性地思考社会、人生,大量地对事物、现实抒发议论。

三、北宋亭台楼阁散文所表现出的政治特征

“宋代文学具有强烈的政治性格”[6],指的是文学中这种宋代特有的现实关怀和主体意识。北宋亭台楼阁散文作为宋代文学的一种,很好地反映了社会现实与文人的主体意识,当时文人身上的独特气质,具有一定的时代独特性。

(一)反映北宋社会现实

“作为观念形态的文艺作品,都是一定的社会生活在人类头脑中的反映的产物……人民生活中本来存在着文学艺术原料的矿藏,这是自然形态的东西,但也是最生动、最丰富、最基本的东西;在这点上说,它们使一切文学艺术相形见绌,它们是一切文学艺术的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唯一的源泉”[7]。宋代是中国古代散文发展史上的鼎盛时期,而北宋又是宋代散文开拓创新并形成时代风格的关键阶段,宋文好议论,宋文的议论风尚颇有时代特色与现实关怀。

首先,北宋亭台楼阁散文及其他文学样式的迅速发展是当时北宋王朝重用文人、重视科举制度、偏重策论这种环境的表现。其次,亭台楼阁等在散文中的大量出现以及亭台楼阁记散文的创作又反映了当时北宋经济的发展,文人审美、娱乐情趣的提高,世俗化程度的加深,他们喜欢在亭台楼阁上或是以亭台楼阁作为背景去畅聊,去进行文学创作,抒感。再次,文学的内容是承载着一定的历史的,北宋文学创作又注重反映现实、表达思想,推崇“古文运动”,能够显示大的历史背景与史实,比如文人参与到其中的庆历党争和新旧党争。最后,北宋亭台楼阁记散文中还承载着作家的个人生活经历,承载着作家们的小范围的“现实生活”,比如王禹、范仲淹的等人的被贬生活。

(二)彰显独特的文人气质

文人是有气质的,或豪放不羁或天真平和;或清高自赏或典雅高洁;或乐观向上或柔弱多情……文人身上的外表的书生气让很多人所不屑,但是,他们的内心是火热的,他们虽然不能在战场上戎马倥偬,但也能借自己的锋利的笔杆子,用自己的智慧去进行“战争”“抗敌”,尤其是北宋时期的文人,处于和平、稳定时期的他们,因着他们地位的提高,他们参与政治的热情高涨,责任意识大增;而当国家处于危难当中或是身被贬谪时,他们更是或以国家为己任,或乐观地面对生活中的困难、挫折,亭台楼阁不仅是他们怡情悦性的重要场所,也是他们自我励志和自我聊慰的地方,游玩于隐忍中的谪居生活时候也不忘对朝廷、对民众的关心……

1.对社会:崇高的理想人格与社会责任感

北宋文人生活在国家完整,经济、文化、政治制度空前发展时期,并且宋代注重文治、重用文臣,他们的政治、社会地位提高,待遇优厚,参与政治的机会增加,再加上受儒家传统入世的思想学理明德的熏陶,他们将这种机会转成为关心国家、社稷、民生的一种热情,他们意气风发地想去参政、议政,实现自身该有的“价值”,身份融文人、官僚、政治家于一体。面对国难当头、民不聊生的现实,他们忧国忧民的热情更是被激发,他们“以天下为己任”、“古仁人之心”、“以名节相激励”,施展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政治抱负、责任与使命。

范仲淹作《岳阳楼记》时,庆历新政失败,范仲淹被贬、身体不好。而滕子京左迁知岳州,“百废俱兴”,政绩卓著,“重修岳阳楼”,让好友范仲淹为岳阳楼作记,范仲淹借此抒发自己虽“处江湖之远”,却“不以己悲”的情怀与乐观态度。“忧民忧君”、“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作者将个人的荣辱迁升置之度外,即使身遭迫害,身居江湖,仍然不忘理想,仍然不忘自己身上的责任,表达自己忧国忧民的情怀,范仲淹之后那种重名节、人格的精神成为宋代的一种典范。

2.对个人:崇高的个性与诗意而乐观的生活态度

北宋文人的生活充满了雅致与情趣,不管是身处轻松、自由的人文环境中,还是动辄引来杀身之祸的动乱时期,北宋文人都喜欢审自然之美,喜欢那种充满雅致、自由与情调的生活,诗意地去生活;身被诬陷,被迫害的时候也会乐观而向上地面对生活,洒脱中带有忧世情怀,他们的作品、所描写的景色带有一种清新、淡雅的美。

王禹的《黄冈竹楼记》作于第二次贬官的宦途失意期间,文章以“竹楼”为中心,写黄冈多竹且价廉、工省,在建造竹楼中与自然亲密接触,与月波楼相连接、登楼远眺、观赏美景、闻下雨声、赏冬雪、弹琴、吟诗、下棋、读书、喝酒……作者虽被贬,但生活得如此惬意而尽享人生之乐。表明作者甘居清苦生活的乐观生活态度与高雅的生活情趣。

3.社会意识与个人追求的融合

宋代以前的文人仕与隐是不可兼容的,“仕为兼济天下,隐为独善其身”,北宋儒释道三教合一,“儒学为体,佛道为用”,文人既有儒家积极入世的精神,又有道家庄子似的那种归隐的闲情雅意的洒脱。北宋朝廷的重文抑武政策使文人普遍得志,唤起了他们作为一个社会人该有的社会意识与社会责任感,文人们“对传统处世方式进行整合,承担社会责任与追求个人理想与个性自由不再是互相排斥的两极”[8],“宋人将传统的仕隐观念及运行机制加以重新整合,形成了一种颇为圆通的仕隐观:既承担应尽的社会责任与道德义务,又游离于现实政治之外,求取内心的适意与自足。”[9]北宋的亭台楼阁散文多写在文人遭受贬谪的时候,当仕途坎坷的时候,儒释道的融合便成为调和个人与社会之间的矛盾的一种方式。

北宋中期在经历了“庆历新政”和“西宁变法”两场后,文人的地位与命运发生了改变――大量遭贬谪,这一时期也是北宋亭台楼阁散文创作的高峰期。北宋文人面对失意而坎坷的命运,大都采取归隐的方式,娱情于山水之间、与民同乐之中,他们面对恬淡的自然生活,乐观而洒脱地生活,表现出他们率性的一面。然而,远离政治、希望求取内心的适意与自足的他们却字里行间表现出了对国家政治、百姓的关心,表现出对儒家“修身、治国、齐家、平天下”的传统思想的坚持。

四、亭台楼阁散文的艺术特色

(一)主体意识增强,议论成分增多

唐代的亭台楼阁散文主要表现“物”,即主要写亭台楼阁等建筑物;北宋主要将建筑物作为启发点,主要写景情、抒发议论,表现作者的主观情感与主体意识。欧阳修《丰乐亭记》“饮滁水而甘,因为建亭,本是韵事,却说得题目如此正大”[10]。

(二)表现手法灵活

唐文的亭台楼阁散文的创作一般有固定的格式,一般先叙事,交代亭台楼阁的位置,交代作记的原因再写景、抒情、议论,实行“三段论”,而北宋的亭台楼阁散文突破了这一模式,写景、叙事、抒情、议论交相使用。如苏轼的《超然台记》前两段先议论,后半部分才融记事、写景、抒情为一体。

(三)富有审美意蕴

北宋文人以写意笔法来写亭台楼阁周围之景色的美不胜收、富有节奏感的语言来表现作者的高雅情怀。士人们在亭台楼阁或p景、或读书、或会友、或作赋、或吟咏、或听歌看舞,其乐融融。如《醉翁亭记》“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既表现出醉翁亭的美景,也表现出作者被贬谪后乐观、旷达以及高雅的心境,生活十分惬意。

参考文献:

[1]刘朝兴.宋词与亭台楼阁[J].文史知识,1993(1):109.

[2]刘永前.感兴的契机,抒怀的舞台――谈谈古诗文中“亭台楼阁”的审美价值[J].语文知识,2002(12):22-23.

[3]陆游.《陆放翁全集》卷四一《尤延之尚书哀辞》[M].北京:中国书店出版社,1981:258.

[4]叶梦得.石林燕语[M].北京:中华书局,1984:117.

[5]脱脱等.石守信传.《宋史》卷二五[M].北京:中华书局,1997.

[6]李泽厚.美的历程[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1:154-155.

[7].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选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860.

[8]龚勋.楼亭情趣与中国古代文人的人文理想[J].外语学院学报,1990(1):79.

[9]刘方.宋型文化与宋代美学精神[M].成都:巴蜀书社,2004:208.

[10]洪本健.欧阳修资料汇编[M].北京:中华书局,1995:775.

上一篇:业余体育训练中运动损伤的预防 下一篇:天然橡胶商品情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