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年,我们一起涂鸦课本

时间:2022-10-03 12:08:07

那些年,我们一起涂鸦课本

不久前,一组名为“杜甫很忙”的课本涂鸦画风靡网络,引发了人们的诸多讨论。所谓涂鸦,一般就是指在非画纸的各处地方,随兴创作一些绘画作品。对于广大在书山题海中挣扎的初中生而言,到非画纸的地方如墙壁、地铁、楼房等地涂鸦不是那么现实,而与我们朝夕相处的课本、笔记本就成为理想的涂鸦之地(作业本须交给严肃的老师)。其中,又以课本为重,因为课本上有许多插画,一点一线,最能勾起我们DIY的热情。

把函数曲线连成一对铜铃大眼,给秦始皇戴个墨镜,为雷锋叔叔改装下冲锋枪……眼花缭乱的涂鸦处处凸显着年轻人的娱乐精神;更有涂鸦达人依着原图脉络,进行复杂构思,俨然第二次创作。但也有人认为,随意涂鸦课本不利于课堂学习效率的提高,影响老师授课或课本的再次使用——你想,大伙儿都画涂鸦、看涂鸦去了,还听什么课呀!

你曾涂鸦课本吗?有因涂鸦课本而发生的有趣故事吗?请畅所欲言。

一、 快乐有理派

QQ空间@水晶棒棒塘

我们也涂鸦,只是单纯地画个胡子、填个眼镜,中考复习的时候拿起原先的课本,看着以前的涂鸦,嘴角便不知不觉地扬起,枯燥的复习也有趣许多。

腾讯微博@TCW

课本涂鸦嘛,偶然为之。那次我把古代欧洲商船涂鸦成无敌宇宙战舰,大家都乐了;也许以后的星际贸易就是如此,也说不定啊!

QQ空间@东看西看

我小侄子看到“杜甫很忙”后,笑得前仰后合,还认真地问我杜甫是谁。我给他讲了几首诗,他都记住了,还背得很快呢!文化这种东西需要引导,也不能大家一娱乐就上纲上线。

QQ空间@Vinnie

我觉得涂鸦是一种艺术。哪怕它不够风雅,但那是我们年轻人对艺术的一种独特理解。这是对生活不羁的表现,是一种不可复制的想象力。

二、严肃无罪派

腾讯微博@听花开的声音

以法律的角度来说,人物涂鸦侵犯了著作权、肖像权,别再折腾了。

QQ空间@漂泊者的记忆

学生时代随手在课本上涂涂鸦,谁没有过?只是,类似于“杜甫很忙”的恶搞风潮,玩得太过了便是对历代伟人的亵渎!

腾讯微博@天涯孝

社会浮躁,人心浮躁,所以恶搞传统文化和名人的现象层出不穷!也没什么意思,热闹一阵子自己也就消散了。

腾讯微博@Chunjie

随手在课本上涂鸦不好,污染课本,分散注意力。要是在背诵杜甫的诗时,觉得“变形”的杜甫难看就不背的话,那就糟啦!

三、崇高去伪派

创新作文网@荞麦地

从课本的涂鸦到网络的杜甫,反映着现代人的社会心态。那个撅着嘴,举着剪刀手玩自拍的杜甫,是对流行的影射,让宅男宅女找到了自己的影子……崇高?某些人的一厢情愿罢了。?

腾讯微博@徐红漫

作为古代有血有肉的文人,杜甫、李白、辛弃疾等的真实模样,并不是通过几首诗歌就能全面呈现出来的,从某种意义上讲,教科书里的文人形象是“被神圣化”的产物。所谓涂鸦影响他们的形象是个伪命题。

创新作文网@淘帝

课本上那些伟人,还是有点亲近感好,像一个真实的人,能陪我们嘻嘻哈哈,再传道授业。涂鸦,是我们在主动与他们拉近距离。

QQ空间@张杰

我们以前认识的杜甫,是诗歌、高雅的代表人物。但现在人们喜欢解构这种崇高感。教科书编写者在传播文化的同时,更应有好的视觉包装,让“杜甫们”更加贴近生活。

相关链接

涂鸦最初展现给我们的形式是街头涂鸦,使用覆盖力强、色彩鲜艳的油漆涂料,直接喷涂或者画在墙面上。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初期,当罐装喷漆可以在美国随处购得后,涂鸦绘画便从“街头时代”向“地铁时代”扩容。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到八十年代,随着专业涂鸦艺术家和涂鸦团体的纷纷出现,世界各地的画廊开始举办涂鸦艺术展览,涂鸦也由此进入了“画廊时代”,静静地供人“欣赏”“收藏”“买卖”“投资”。其源自心底的呐喊、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和张扬的个性,也逐渐被大众文化所接受,成为一种时尚艺术。

上一篇:把快乐带回 倒霉的周末 下一篇:那个叫的诡计“樱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