刷新周星驰

时间:2022-10-03 11:48:49

自大年初一首映后,《西游降魔篇》不断刷新内地华语票房纪录,不过,观众评论却随着票房的水涨船高两极分化,赞叹“遇见最好的周星驰”有之,抨击周星驰江郎才尽炒冷饭圈钱的亦有之。

该景象的出现并不奇怪,“周星驰”三个字早已在内地电影市场被符号、图腾化,且被固化成为“小人物无厘头”的喜剧品牌(如果更文艺点的说法可能是后现代解构主义),但对周星驰的电影产品而言,该品牌标识(效应)必然会衰减,原因很多,比如周星驰自己在近年来越来越倾向于导演、制片的幕后工作,而被捧为“星爷”高高在上的周是否能放下身段演绎当年的小人物,尚存疑问;从市场的角度而言,当年的周氏戏剧是否还能赢得今天观众的喜爱,也犹未可知。因此,《西游记降魔篇》与其说是周星驰个人从演员完全“隐身”到幕后的标志,倒不如说是周星驰试图更新甚至颠覆重塑个人品牌的里程碑,在这一过程里,周星驰不想冒险,但实际上又在冒险。

周星驰“隐退”和重新打造“周氏喜剧”的路径漫长又清晰,早在1996年的《食神》,周星驰就担任了第二导演和部分编剧工作,其后从《少林足球》开始,周星驰“晋升”第一导演,正式开启刷新个人品牌之路,从之后的《功夫》、《长江七号》来看,该转型路径基本可以概括为:拉长产品的制作周期,加入大量的特效作为卖点,代价是无厘头喜剧的创新和分量逐渐变轻,而周本人作为演员对产品的影响力也在逐渐变淡,在《长江七号》中,周星驰(成名后)第一次成为绝对配角,到了《西游记降魔篇》,堪称周星驰转型的“集大成”作品,周完全隐退到了幕后。

这是一次很重要的“冒险”,毕竟周本人仍有强大的票房号召力,因而必须弥补周退居幕后而损失的商业卖点,因此,周星驰选择“西游记”这一最稳妥的商业题材,中国最著名的魔幻神话自不必说,九十年代让周星驰封“爷”的《大话西游》翻新也算是有足够票房号召力的商业噱头;从演员配备而言,都有各自市场价值。

应该说,周星驰对这部西游记有十足的野心,黄渤之于孙悟空的颠覆式演绎、大量精致的特效以及被很多观众吐槽的“少儿不宜”镜头都和观众以往印象中的周氏戏剧大相径庭,而剧情架构层面,唐僧和三个徒弟以及舒淇的冲突都大有文章可做,周星驰在这部电影里加入了过去作品里没有的东西,他希望打造一部有现实主义感,甚至带有些文艺范的新产品,这部产品将成为新周星驰风格的开端。

但正如一些影评所称,大量的特效、带有明确旧时代印记的老段子严重压缩了“新元素”们发挥的空间,最后的结果是,电影具备了大量的商业元素:笑料、特效、惊悚、恐怖,反而像一个大杂烩,或者说,如果周星驰把《西游记降魔篇》完全打造成一部带有周氏风格的CULT片,那么这部电影得到的评价可能更高,但票房也许不会像现在这么高。

如前所说,出现这种状况的原因是,周星驰个人有强烈的意愿转型,来打造自己风格的电影(过去周的电影是有浓厚的王晶、刘镇伟烙印的),但在现实执行的时候,无法不考虑商业元素,因此,怀旧(比如沿用九十年代《大话西游》主题曲)、传统香港电影的笑料、以及周星驰招牌的无厘头喜剧元素就不得不加入电影中,周星驰没办法在商业上冒险。

但这某种程度上也意味着冒险。必须承认,《西游记降魔篇》的高票房有观众对周星驰品牌的强烈期待在里面,大量并不新鲜的“笑料”(甚至包括结尾涉嫌抄袭游戏)的加入意味着周在透支自己的品牌,观众的新鲜感和期待不会永远维持下去,从众多对电影的吐槽就可见一斑。因此,《西游记降魔篇》称得上周星驰个人品牌的分水岭:今后,你或许看到一个完全不同于以往的周氏作品系列,或许,周星驰也会盛极而衰。

上一篇:为什么流行的是错误的? 下一篇:宏观单身汉与经济腾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