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例老年性肠梗阻临床治疗体会

时间:2022-10-03 11:08:50

70例老年性肠梗阻临床治疗体会

【摘 要】目的:分析老年肠梗阻的临床资料,探讨老年肠梗阻有效的治疗方法。方法:搜集2010年5月至2012年7月70例老年肠梗阻病人治疗的临床资料 。结果:70例病人中保守治疗55例,转入外科手术治疗13例,2例因合并器官衰竭放弃治疗死亡。结论:老年肠梗阻病人因耐受性明显增高,及早的诊断治疗是挽救患者生命的重要途径,同时老年性肠梗阻病人有其自身临床特点,对老年肠梗阻病人及时手术探查,注意合并疾病及肠梗阻所致代谢紊乱,加强支持营养等综合治疗,可提高治愈率。

【关键词】肠梗阻;治疗;病因

【中图分类号】R65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12-0464-01

肠梗阻是急诊科常见急腹症之一,一般仅次于急性阑尾炎和胆道疾病,而居急腹症的第三位[1],主要形成的原因是肠扭转、肠套叠、肠腔内结石以及蛔虫等引起,也可以是由于术后并发症引起,如粘连以及瘢痕形成等。肠梗阻严重者可引起水电解质紊乱以及酸碱平衡失调,休克以及多器官功能障碍而导致死亡。因此,正确诊断方法以及及时有效的临床治疗成为挽救患者生命的关键因素 我院急诊科在2010年5月至2012年7月共收治70例肠梗阻病人,分别已于保守治疗以及普外科手术治疗,治疗效果满意。

1 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本组病例共70例,其中男50例,女20例,年龄为50-75岁。引起急性肠梗阻的原因:其中粪石性梗阻10例,结肠肿瘤20例,直肠肿瘤15例,粘连性肠梗阻10例,腹外疝造成的嵌顿性肠梗阻10例,麻痹性肠梗阻5例。发病至入院时间2h~7天

1.2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1)腹痛腹胀:一般开始疼痛较轻,随后病情逐渐加重,绞痛达到高峰后,疼痛又逐渐减轻,直至消失。过片刻后上述症候又再次发作。绞窄性肠梗阻,腹痛往往为持续性疼痛伴阵发性加剧。(2)恶心呕吐:高位小肠梗阻呕吐为大量的胃液、十二指肠液和胆汁;低位小肠梗阻呕吐物可为带粪臭的粪样物;如为绞窄性肠梗阻,呕吐物为血样以及咖啡样。(3)停止排气排便:急性完全性肠梗阻,则无排便排气。由于肠蠕动增加,梗阻以下部位残留的气体和粪便仍可排出。所以早期少量的排气排便不能排除肠梗阻的诊断。绞窄性肠梗阻则可能排出血性液体或果酱样便。本组70例患者,腹痛腹胀55例,呕吐25例。血便35例。

1.3 辅助检查 主要为X线检查,在腹部透视的情况下,可见梗阻以上肠管明显扩张,内见气液平面,梗阻以上肠蠕动增强。

2 治疗情况:一定要严格控制患者进食,同时实施胃肠减压,以维持水电解质酸碱平衡,抗感染、营养支持,灌肠等对症治疗,经保守治疗12~24h后,患者的临床症状无改善,并有腹痛、腹胀症状加重,则根据患者的不同病情采取不同方法的手术治疗。

3 结果:本组疗效较满意,痊愈68例,死亡2例。治愈率为97.2%。

4 讨论

4.1常见的病因有:(1)机械性肠梗阻:又分为肠管外因素和肠管内因素以及肠管本身的因素,肠管外因素造成的肠梗阻如粘连、嵌顿等,或是由于肠管外肿瘤压迫所致。肠管内的因素主要是粪石异物等,不常见。肠管本身的因素如先天性狭窄闭锁以及肿瘤、炎症等。(2)动力性肠梗阻:可分为麻痹性肠梗阻以及痉挛性肠梗阻,麻痹性肠梗阻如腹膜炎,脓胸,肺炎以及低钾血症等全身性代谢紊乱引起;痉挛性的是由于神经功能紊乱引起。 (3)血运性肠梗阻: 肠系膜动脉栓塞或血栓形成和肠系膜静脉血栓形成是主要原因。

4.2 老年性肠梗阻病因分析 老年肠梗阻与中青年肠梗阻有所不同,病因较多,可引起全身病理生理改变,临床表现也不一致。从本组资料中分析,占首位的因素是腹腔内的肿瘤,其次是疝气及肠粘连等,老年人由于一些慢性疾病造成的长期卧床,引起的粪石阻塞以及低钾血症引起的麻痹性肠梗阻也占很大一部分比例。由于以上诸多因素,造成了老年性肠梗阻的诊断困难,容易误诊。

4.3治疗及并发症处理 在无肠绞窄和由粘连引起的肠梗阻首先应该保守治疗,在保守治疗12-24小时后未见明显缓解反而加重的情况下,应积极手术治疗,即使是病因不明的情况下也应该剖腹探查,避免错过手术的时机。对于老年人直肠癌引起的肠梗阻很容易误诊,多因便秘、便血误诊为痔、结肠炎而延误诊治[2]。同时合并心脑血管病的老年肠梗阻病人围手术期危险性相对较高。老年肠梗阻病人常见并发证为严重电解质紊乱及低蛋白血症,及术后引起的感染和本身合并的其他系统疾病的进一步加重。因此术后应注意维持水电解质平衡及心肺功能,加强营养支持,补充足够热量和蛋白,腹部加压包扎,防止切口裂开。老年肠梗阻病人术后肠道功能恢复缓慢,注意维持胃肠减压通畅。

总之,老年肠梗阻病因复杂且合并症多,机体耐受力差,应根据病人的情况及时制定正确合理的治疗方案,掌握手术适应症,抓住手术时机,尽量减少病人病痛,提高治愈率[3]。

参考文献:

[1] 张启瑜,钱礼腹部外科学第1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323

[2] 吴咸中,黄耀权.腹部外科实践[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7:68.

[3] 吴在德.外科学[M].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171-173.

上一篇:思想品德和谐课堂构建的策略初探 下一篇:母儿血型不合诊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