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类人才的人文精神与就业价值观引导

时间:2022-10-03 11:07:46

财经类人才的人文精神与就业价值观引导

【摘要】当前,大学生在就业中面临着诸多挑战与困难。文章以财经类院校学生的就业现状为切入视角,分析了在市场竞争越发激烈、市场需求越发强烈的新形势下,财经类院校学生就业所存在的主要问题,特别是就业价值观的定位问题,并提出了创新财经类院校培养应用型财经类人才模式的建议,为财经类人才就业寻求突破口。

【关键词】财经类人才 创新 人文精神 就业

现代大学教育为社会输送的人才,不仅应具备就业技能、社会实践能力,而且还应具备高品质的人文精神,只有如此,才能够使大学生对就业价值观有一个准确的定位,并能在当今社会经济变革、竞争力愈发激烈的经济市场下,真正做到寻求自我与突破自我,在未来就业的道路上实现自我价值。

大学生就业现状与就业价值观定位存在的问题

大学生就业价值观定位存在问题分析。总体而言,大学生群体的就业价值中缺乏就业心态与就业行为的合理调整。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社会经济迅速增长,市场意识愈发深入人心,整个社会发展在呈现出欣欣向荣景象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浮躁心态。基于此,目前不少大学生群体内的奢华主义思想以及享乐观念在自我意识中逐渐攀升,在就业阶段往往出现“高不成与低不就”的现象,导致了其社会实践能力薄弱。此外,部分大学生在就业价值观念上懂得“适应社会”,导致他们过多地重视求生技能的锻炼而忽视了综合能力的提升。

财经类大学生就业现状分析。首先,财经类毕业生群体与市场供需未能实现有利平衡。通过对财经类毕业生群体毕业阶段的就业趋势分析可见,最为主要的一个问题就是市场供求结构关系失衡,特别是近些年来越发表现为供大于求。而该现象的发生与目前国内财经类高校的教学配置不无关系,首先是专业结构重复配置,即趋同现象非常明显。其次,当前用人市场对国际金融专业、商务贸易、财务审计、统计、营销等专业的人才极为渴求,不少院校为了提高办校规模,创造经济价值,往往呈现出火速办理、开发此类专业,导致财经类人才数量近些年急剧上升,但同时却忽视了人才培养质量、综合素质、能力上的创新培养,就业趋势目前看来并不乐观。再者,市场竞争日益加剧,不少产业下的各企业竞争激烈,特别是企业发展阶段的结构重组、兼并等企业结构调整现象时有发生,导致财经类人才吸纳速度逐渐放缓。以上种种原因,都并不利于财经人才在市场供求关系下实现有利的人才供需平衡。

院校向社会提供的人才与市场需求未能实现有效信息对称。在目前的经济市场需求下,国内各产业下的产业结构变动时有发生,而院校教育模式比较传统,根深蒂固的教育模式即使随着市场需求做出变革调整,但体现出的培养成果往往滞后,所以这种教育程序、课程设置等也就与社会经济发展并不完全适应。此外,这种趋势对财经类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模式也有着致命影响,即人才的素质培养成果往往与企业真正的用人需求严重脱节。总体来说,不少财经类院校过度注重传统教学意义上的知识理论传授,而相对忽视人才的创新性培养,长此以往会导致应用实践能力较差,在就业市场上会由于工作经验不足、能力不突出等因素造成就业困难的尴尬局面。

就业信心不足。据统计,如今有将近四成的毕业生对未来就业道路表示信心缺失,而近六成的毕业生认为自身在目前人才市场中并没有充分优势可以体现,而对未来就业之路有着充足信心的毕业生仅有三成。也就是说,信心的匮乏,源于学生在校期间所参与的社会实践相当少,同时对所憧憬的就业岗位了解甚少,不能明白用人单位选人标准等。而在用人单位看来,毕业生只是空有理论学习能力,而自身综合素质却很难达到所需的标准与要求。

提倡人文精神教育

树立人文精神,引导学生准确定位就业价值观。人文精神的院校培养与自我树立,非一朝一夕之事,但关键在于个人的觉悟。首先,大学生必须要有着传统文化中的仁爱之心,能够处理好自身与用人单位的关系,包括社会外界与他人之间的关系,以此实现自我超越。其次,注重自我意识中“义”的觉醒,以用来实现自我完善。即真正做到内心安静、坦然,不受环境影响,以仁的怀对待就业和人生,对工作认真尽责,对待同事和善友爱,用平坦的心境面对就业的挫折,以先就业后择业的观念从业,学会取之有道。再者,要慎重。慎重即谨慎,能够在自我的立场中严于律己,提高要求来约束自我,以此完成自身人格的重新塑造,实现遇事冷静分析,避免自我错误思想占据自我主导意识,真正树立人文精神,在未来求职道路中寻求最为适合自身发展的岗位,用“仁”与“义”的正面积极心态去面对工作。

积极引导人文精神与就业价值有效融合式。首先,院校要注重发挥人才精神在教育工作中的重要作用。大学是一个高等教育学府,在社会中的贡献意义在于能够提供给社会一批又一批具备国际视野、创新意识、应用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因此,高等院校,不论是国家重点院校,还是突出人才社会技能培养的高职院校,都应当将人文精神和探索教育精神融入到教育本身,在办学规划与教学课程中体现出专业教学、基础教学以及注重应用创新能力特色的教育意义。此外,高校扩招计划虽然为的是教学规模、办学效率提升,为国家为社会提供源源不断的专业型人才,但为了缓解学生就业压力,理应做到为学生就业提供全面积极指导,有条件的机构更应做到专门设置指导机构,辅助大学生在就业前规划好职业生涯等。同时,对于就业信息的提供也要结合各个学生的特色、性格等加以权衡与周全分析,以真正帮助学生在未来就业中有能力实现实践能力突破、自我创业等。除此之外,对于岗位实践专题环节中,也要将课堂特色文化结合到实践中去,不论是宏观意义上的理论教学,还是微观上的面试技巧、岗位实践等,都应当对学生未来就业加以周全考虑,以增强其就业信心,逐渐辅助学生在未来成长空间中突破自我,真正体现出人文教育的精髓意义所在。

其次,要重视就业指导,引导大学生在未来就业中实现自主创业。就业指导的意义在于辅助大学生能够在就业阶段通过自身能力的体现,找到合适的工作。因此,就业指导不仅要系统与全面,同时要循序渐进地进行。要保证职业生涯教育规划能够全程化进行,同时保证全员积极参与。为了保证这一计划顺利实施,就要分为几个阶段去开展:第一阶段应从新生入学开始,需要专业教务人员对新生进行必要的专业思想教育;第二阶段,要结合基础课程以及教学计划进行全面教育,最终目的在于辅助学生定位未来能力养成方向;第三阶段则是毕业前夕的就业实践指导,小到面试技巧、就业心理咨询、就业专题演讲会举办等,大到自主创业、西部人才计划、三支一扶项目的实施等。要重视自主创业课程体系的开展,其目的在于培养人才的终生社会能力养成以及帮助其在未来发展空间中实现自我人生价值。也就是说,大学生在掌握文化基础课的同时,能够培养现代社会所需的创新思维、实践应用能力,以求在未来创业过程中打下坚实的基础。院校也要通过用人单位情况调查、毕业生质量跟踪调查、校友访谈等多种形式收集、整理市场需求信息及对人才培养、专业设置等方面的意见和建议,并及时反馈到招生和培养等部门,与用人单位建立长期稳定的关系,形成辐射全国的毕业生就业市场网络。

再次,要强化以人文精神为支撑的应用实践教育。人文知识内化为人文精神,需要学生主动体验。“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古人加强自身修养的方法,今天财经类应用学院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的培养,当然可以以“学以致用”思想为指导,但其最终目的不光是为了学生未来就业,更多地是通过“学习、领悟、践行”这样的“学以致用”方式来提高学生自主独立、参与社会实践的能力,让学生受用终生。“学习”意味着只有基本领悟了所学的人文知识与人文精神,才能将学习生涯中的诸多经历有效地融入到思想中去,与政治、经济、社会产生必要的深层联系;而“致用”则意味着“践行”,即能够自觉按照人文精神指导自身行为实践,逐渐使自身思想强大,最终有助于正确就业道路的选择。

结语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进程的不断深入,整个社会在发展中日渐显露一定程度的浮躁心理。基于此,财经类院校应把如何为社会提供一批高素质与高价值的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当作工作重点。对于院校自身发展而言,就需要具备讲学、办学的远瞻性发展眼光,逐步在教学与课内外实践中引导学生培养自身的人文精神,辅助其准确定位就业价值观,如此才能为社会提供合格的应用型复合人才,同时提高院校在社会教育机构中的知名度,并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就业良环境。

(作者单位:哈尔滨学院经济管理学院;本文系黑龙江省教育厅2012年度人文社会科学项目成果,项目编号:12524072)

上一篇:西湖国际形象的信息传播障碍研究 下一篇:国考也成“围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