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考也成“围城”?

时间:2022-08-15 11:00:35

137万人报名并通过审核,某些职位甚至达到“万里挑一”的程度……2013年的国家公务员考试报名人数止跌回升,一度略有降温的“全民国考热”卷土重来,牵动着众多报考者和媒体人的神经。

从2001年公务员考试首次网上报名的3万余人,到2011年的141万人,10年时间里国家公务员报名人数增长了42倍,但录取比例却一路下滑。2001年,“国考”招录比率是13.7%,而高考的录取率是59%;2011年,“国考”招录比率已降为1.15%,而高考的录取率却已增加到72.3%。素有“国考”之称的国家公务员考试被称为“天下第一考”,其竞争激烈程度已远超高考和考研。

然而,一方面是千里挑一、“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惨烈;另一方面却是体制内如同鸡肋般的“味同嚼蜡”。公务员是年轻人最好的选择吗?做了公务员,真的就幸福了吗?

今年,你考公务员了吗?

小薇是即将毕业的研究生,当下最令她着急的事情莫过于找工作了。在海投了数百份简历的同时,她也不忘把目标锁定在“国考”上。“我没怎么复习,就去裸考吧。有枣没枣打三竿呗,说不定就考上了呢。”小薇笑称。

具有这种“随大流”想法的考生不在少数,“周围的人都在报考公务员,如果你不报名,就显得不合时宜,不主流。”在某高校读研三的王斌说,他们班80%的人都报考了公务员。“你报公务员了吗?报的什么职位?”俨然成了毕业生之间的见面语。

当然也有与小薇这种“裸考”心态完全不同的报考者。在某私营企业工作了三年的王倩,这半年来看得最多的就是《行政能力测试》和《申论》——正是公务员考试的必考科目。“私企压力大,工作时间长,不稳定”是促使她考公务员最重要的因素。为了复习公务员考试,她牺牲了很多休息时间,每天下班后就是抱着两本“国考红宝书”做题、研究,甚至不惜花大价钱报考公务员考试培训班。而父母也非常支持王倩的选择:“女孩子嘛,工作稳定是最重要的。”

的确,相对于私企和外企,公务员是一个高度稳定的群体。据统计,公务员的流动率在1.25%左右,而企业人才流动率达10%。进入2012年以来,西门子、诺基亚等国际知名企业已先后在中国地区进行过两轮裁员,且每次都达到数百人。在全球经济不景气的大背景下,外企裁员潮使得人心惶惶,越来越多的人倾向于稳定的公务员体制。据一项“中国青年生活方式及消费调查”显示,公务员已经成为当下青年的首选职业,76.4%的受访者希望到企事业单位、党政群机关就业。公务员收入稳定,医疗养老有保障。与之相比,近年来一些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的社保、福利并不完善,让人感到没有保障。因此,当就业压力来袭时,公务员成为年轻人最心仪的职业,“稳定”成为公务员最亮的标签。

考上公务员,真的就幸福了吗?

随着就业形势的日趋严峻,在年轻一代大学生看来,公务员已经成为“最有前途的职业”,人人羡慕的“金饭碗”。稳定、高福利、有保障、安全感,这些眼下倍显金贵的收益,正指引着百万人奋力挤入体制内“追逐幸福”。然而公务员真的如想象中那么好吗?考上公务员,真的就幸福了吗?

一些成功跻身公务员队伍的“过来人”表示,这一职业其实和其他职业一样,也是一座“围城”,每年有百万人报考,同时也有很多人跳槽,还有很多人在“郁闷地”工作。

小侯是2010年毕业于华东政法大学的法律系学生,当年成功考取了家乡的国家税务局。“在家人和朋友眼中,简直跟高考中了状元似的。”回忆起刚被录取的那一刻,小侯还印象尤深。“这几年就业压力大,能考入公务员尤其是国税系统,在大家看来真的是端了一个‘金饭碗’,不仅生活有了绝对的保障,社会地位仿佛都一下子提高了,同学聚会大家都羡慕我是‘吃皇粮’的。” 小侯笑着说。

上百人竞争一个岗位,没权没钱没背景的小侯全凭个人实力和临场发挥考试成功,是父母眼中的骄傲,学弟学妹们心中的榜样。但随着刚入职的新鲜感消失殆尽后,随之而来的则是一种说不出的苦闷。

“每天的生活太单调了,基本就是抄抄写写,干一些零碎活儿。”小侯抱怨道,“曾经的梦想是当一名知名律师,在法庭上舌战群儒,为弱势群体说话。现在专业都忘得差不多了,根本接触不到法律的东西。”

单调枯燥缺少激情,和小侯有同样感慨的,还有在公务员战线上已经奋斗了数年的袁旭。

从2004年研究生毕业进入到基层行政机关,袁旭已经在体制内“混”了整整八年。“混”是他对自己生活的一种自嘲。初任公务员时,理想丰满,热情洋溢,一时间还不习惯机关的清闲,总希望工作多一点,再多一点,指望在工作中实现自身价值,每当得到一项工作就投入巨大的热情和精力去做。然而,绝大多数工作却只是在东拼西凑文字材料。当意识到工作更多是形式主义、徒耗精力时,袁旭对工作的热情大打折扣。早来晚走的习惯没有了,虚心好学的劲头也没有了,更多的是郁闷和抱怨。

大多数公务员的工作技术含量低,难有专业建树,仕途成为大部分公务员获得成就感的唯一出路。一晃八年过去了,看着身边的同事,有年轻有为、善于沟通的早早提拔了;有平平庸庸、踏实工作的在等待提拔;有人毅然离开了,更多的人则是留下来消耗生命。袁旭选择了最后者。

或许,从他进入公务员体制的那一刻起,就没想过离开这个队伍。现已过而立之年的袁旭更加意识到,在机关呆得越久,辞去公职的想法就越少了,大概是安逸的环境不断腐蚀他的斗志,直到渐渐丧失进入社会的竞争力,只能安于现状。

“基本不可能辞职。”国税的小侯也坚决地说。“怎么说公务员都是现在大家竞相追逐的一份职业,国税系统在整个公务员体系里的待遇还算不错。我也没有什么其他奢望了。”朝九晚五的生活早已磨灭了小侯学生时代的激情,没有了闯荡四方的勇气,“现在就想在家乡的这个城市找人嫁了,相夫教子。”

是的,离不开。虽然在小侯和袁旭的眼里,公务员犹如“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鸡肋,但相比大多数工作来说,公务员这份职业已经好太多了。梦想远了,现实近了。虽然小侯的生活离她梦想中的光环还差了一些,但已是公务员中“比较幸福”的一类。即便是地方上的公务员,工作枯燥,但起码待遇尚可,也还算清闲。与之相比,大多数基层公务员的生活就没有那么“幸福”了。

基层公务员的寂寞与无奈

“现在再听有人说公务员的待遇如何好,福利如何高,灰色收入如何多,我也只轻轻笑笑而已。没必要和他们去争辩,经历过的人知道基层公务员的冷和暖。”

2009年从北京某“985”名校毕业后,汪全成为一名基层公务员。和许多85后的大学生一样,毕业后赶上金融危机,工作不好找,千辛万苦搭上公务员招考的末班车,汪全选择回到家乡,去往基层,梦想着能在这片土地上大干一场。然而,事实和她想象的完全不一样。

在没有高速路的乡村颠簸了六七个小时,第一次踏上工作扎根的土地已是凌晨3点。没有热水器,没有席梦思,没有马桶,只能在爬满蚊蝇、臭气熏天的茅房里如厕,只能自己从井里打水烧水洗澡……那一刻,汪全知道了什么叫真正的“基层锻炼”。

一直以来,公务员的工资收入都是社会关注的焦点,“灰色收入”成为众多加入“考公”大军的潜在动力,然而每个月2000多元的工资却让汪全感到很无奈。“和别人说自己拿这点工资,其他人根本不相信,都觉得我们有所谓的‘灰色收入’。但实际拿到手的真的只有这么点儿。现在也懒得和别人解释。”汪全说。施行“阳光工资”后,公务员收入其实很“干”。“基层公务员其实很清贫,根本不像大家想象的那样,动辄公款吃喝公款旅游。”

曾经以为公务员的日子就是喝茶看报纸,然而现实却给汪全上了最生动的一课。在担任秘书职务的一年里,从提水倒茶、打扫卫生,到收发上级文件、打印汇报材料、给下面传达有关文件精神,汪全的生活忙碌而琐碎。曾经想过离开,但又心有不甘,渴望在这片土地上大展鸿图成为汪全留下的精神支柱。然而,年终检查资料和一张张报表弄得人头晕眼花,现实还是一点点消磨了最初的理想和激情。当身边的公务员不断往上走的时候,当周围的同学日子过得有声有色的时候,汪全只能选择在抗拒中接受现实的无奈。

“稳一代”:不敢晃荡的青春

招聘汽车驾驶员、汽车维修员和清洁员,原本只期望一千来人报名,却引来万人“争抢”。最终成功报名的7000多人中,本科学历以上的占了近半数,还有29名硕士生——这就是近期哈尔滨市环卫系统公开招聘的火热程度。

虽然是环卫系统,但待遇优厚:对新进人员均按照财政拨款事业单位工勤人员管理,使用事业编制,并且可落为哈尔滨市城区户口。这些条件对很多报考者来说具有很大的吸引力,难怪网友吐槽:“扫的不是大街,是编制。”

“30年代,到延安去,到太行去,到敌人后方去;40年代,到辽沈去,到平津去,到长江对岸去;50年代,到农村去,到边疆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60年代,到山上去,到乡下去,到贫下中农当中去;70年代,到城市去,到部队去,到能生活得好一些的地方去;80年代,到大学去,到夜校去,到可以拿到文凭的地方去;90年代,到美国去,到法加去,到一切不说中国话的地方去;2000年代,到国企去,到外企去,到年薪百万的地方去;2010年代,到党政机关去,到公务员队伍中去,到一辈子不失业的地方去……”

这是网上流传甚广的一个帖子,“稳一代”形象跃然纸上。1992年,市场经济在中国得到全面发展,大学生属于天之骄子,比较倾向到外企等收入较高的单位就业。“增加收入,改善生活”是当时青年最迫切的需要。那时很多青年奔向我国东南沿海开放的地区,“下海”经商,到光鲜的外企去工作是人们所追求的。

国家行政学院教授竹立家表示,高校扩招使得毕业生逐年增多,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变得十分严峻,竞争激烈、求职难是造成公务员考试人数增多的重要原因之一。从报考人数来看,报考出现火爆场面是从2003年开始的,这一年正是我国高校扩招后首批毕业生的就业之年。随着大学扩招,曾经顶着“天之骄子”光环的大学生的含金量下降,就业压力增大。在这一背景下,制度逐渐完善,工资福利水平有所增长的公务员职业大受青睐。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后,公务员更是成了香饽饽。

旱涝保收、高度稳定的饭碗,有如此巨大的吸引力,让年轻人扎堆儿去挤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和国企。争当所谓“稳一代”的现象,除了折射出当今中国转型期劳动力市场的就业难题,尤其是结构性就业困难,更凸显出中国就业环境对于年轻人求稳心态的培养:我们的社会是否鼓励年轻一代趁青春年少去放手一搏?是否减轻了他们的经济包袱,让他们可以去尝试多种人生的可能,而不用在“房子、票子、孩子”的现实压力下缩手缩脚?有没有营造出一个可以供他们折腾、让他们不怕输不起的社会空间?有没有一个不以成败论英雄的社会评价标准和氛围?是不是鼓励求新求异、出奇制胜而非循规蹈矩?父辈们是否过多地将自己的择业观强加给了儿女?……

现在,每当有学弟学妹向汪全请教如何备考公务员的时候,她一定会给出“谨慎”的报考箴言,“因为只有做了公务员才知道,这也是个围城。”

E-mail:

上一篇:财经类人才的人文精神与就业价值观引导 下一篇:经济底部的温和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