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与研究

时间:2022-10-03 10:29:40

小学数学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与研究

摘 要: 学习兴趣是学生学习的源动力,它能使学生对感兴趣的东西给予优先注意并促使学生一往情深地去研究它、领会它和掌握它。教师要用各种各样的手段和方法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感到学习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需要和满足,是一种最大的乐趣,从而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小学数学课题组经过三年的研究发现其有效的途径和方法有以下几点:数学与生活紧密联系,实现情境化教学,激发兴趣;让学生动手实践,在做中学,培养参与意识,增添兴趣;合理恰当地运用游戏、多媒体、评价等各样的手段和方法激发和保持兴趣。

关键词: 小学数学教学 学习兴趣 激趣法

目前,国内外对“兴趣”教学的研究都有一定的进展,但是郊区学校的大部分教师在教学中还存在着许多的问题。首先,教师看重分数,使学生产生厌学情绪;其次,输入式的单向教学方式阻碍了学生思维的发展,使学生产生认知障碍,继而对数学失去兴趣;最后,不融洽的师生关系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情绪障碍。大多数中下等生对学习数学存在自卑和畏惧心理,对学习数学失去了信心,缺乏兴趣。如何改变这一状况呢?通过实验,我们总结了几点经验。

一、注重悬念设计,激发兴趣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学生对所学的数学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时,就会如饥似渴地进行学习,上课时就会积极发言,作业也能认真地完成。

1.“疑”境,激发学生探究欲望。

例如:在教学“圆的周长”时,我把“问题情景”故事化,创设了动物赛跑的动画,蓝猫和菲菲分别沿着圆形、正方形的花坛进行赛跑。学生很快发现它们所跑的路程实际是它们的周长。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会计算了,圆的周长可能和谁有关系?……请同学们想办法验证你们的猜想。在此,我巧妙地创意和构思,把学生引入了问题情境中,继而让学生大胆地猜想,使之从中感受到有趣的数学问题,真正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和探究欲望。

2.矛盾激趣。

提出问题,矛盾激趣。如教学通分时,学生已经掌握了分子、分母相同的分数大小比较。上课开始,姚老师问学生:“同学们,同分母分数的大小或同分子分数的大小,我们都会进行比较,那么,下面这组分数,你会直接比较它们的大小吗?”接着出示例:比较3/4和5/6的大小,学生看了例题后直摇头。老师再次问:“下面这组分数,你会直接比较它们的大小吗?”这样使学生注意力高度集中。当看到分子和分母都是不相同的分数时,又感到无法比较出其大小,学生陷入了矛盾中。老师抓住这一契机,通过点拨,诱发起了学生解决矛盾的兴趣,有助于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

二、注重参与意识,增添兴趣

小学生有好奇、好动的心理特点,他们的思维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而抽象逻辑思维较弱,有意注意差,对具体形象的实物、教具、学具比较感兴趣。在教学中,我组成员在课堂上经常采用直观手段进行教学,课前准备充分的教具、学具,特别重视多媒体技术的应用,让学生感到学习数学并不枯燥乏味,问题的引入尽量从他们所熟悉的事物出发,让抽象的数学概念生动化、生活化,抓住小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思维特点,进而让他们感到学习数学是一件快乐的事。例如:求平均数应用题的教学时,胥老师先把准备好的三个碟子放在讲台上,并分别放上2个、7个、3个的塑料苹果,放好后,引导学生观察。然后提问:“谁能把他们移动几下,使每个碟子里装着的苹果一样多?”接着又问“刚才那位同学是怎样移动的?为什么?”胥老师通过让学生亲自操作,联系熟悉的生活例子,使学生体会到:在总数不变的情况下移多补少,使它们变成相同数,这个数就是原来几个数的平均数。这样演示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在愉快的气氛中理解了求平均数的概念。

三、优化课堂练习,促进兴趣

一节好的教学课不仅要“课伊始,趣即生;课进行,趣愈浓”,而且要做到“课结束,趣优存”,使学生保持学习热情。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只有“乐之”,才能“乐学”,才能使学生始终保持愉悦的学习情绪,以疑激思,疑中生趣。好胜是小学生最突出的特点,因此在课堂中,教师应设计一些有层次、有坡度的练习及新疑、灵活多变的游戏活动,来调节学生的兴趣,使之保持积极参与的欲望,加深理解知识,提高能力,形成知识体系。

首先,练习内容要有层次性,既能使学生掌握当天所学新知识,又能满足学生“好胜”的心理需求,还能使他们试尝成功的喜悦,促进身心健康。例如,在教学“年月日”时在多数学生做完基础课题后,贺老师出了这样一道思考题:某年的9月1日不是星期日,是星期几?这样比较难做的题,更为有效地开发了学生的智力,增添了他们学习的兴趣。

其次,练习手段要灵活,口头练习与用笔练习相结合,集体练习与独立练习相结合。例如,在作“年月日”判断时,我采用了学生抢答形式,这样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使学生学到知识。我还让学生仿做一个年历,在班上评比。学生的学习兴趣非常浓厚,教学效果特别好。

最后,教师应设计有坡度的练习题,加深理解知识,训练学生的思维。

《21世纪中国数学教育展望》中指出,要使学生在活动中和现实生活中学习数学、发展数学。要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的思维方法,进一步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让数学贴近生活,学生就会真正体会到生活中充满了数学,感受到数学的真谛与价值。例如:在学习“圆的认识”的知识后,我们组织学生对“车轮为什么是圆的”这一生活问题作了深入探讨,引导学生用圆的知识来解释。在学习了圆柱、圆锥后,我们引导学生计算稻谷堆的体积,出了这样一题:一天下午,小明放学后看到一位老伯伯站在谷堆边愁眉苦脸,上前一问,原来好犯愁的是他家有一个是直径是1.4米,高1.6米的圆柱形谷堆,一个是长1.2米,宽1.2米,高1米的长方形谷仓,不知放哪一个好。假如你是小明,你该怎么办?这样教学不但让学生体验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处处用数学,而且让学生体验到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带来愉悦和成功。

四、树立后进生自信心,保持兴趣

在实验中,教师都充分利用感情效应,努力创建平等合作,和谐亲密的师生关系,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使之亲其师,信其道,引感共鸣。学生对数学课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就会由“要我学”转化成“我要学”。在教学实践中,我深深地体会到:只有教师以全身心的爱去对待学生,学生才会喜欢老师,才会以十足的干劲来学习老师的功课。以爱动其心,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前提,特别是对待学困生更要注意这一点,“差”是相对的,在一定的条件下是可以转化的,这转化的条件就是兴趣。

在实践教学中,教师应注意为学困生创造成功的机会,课堂提问、作业测验都要根据学困生实际制定评价标准,做对了及时表扬,树立他们的自信心;做错了不指责,耐心讲解,不让他们气馁,鼓励他们奋发向上。在学习上要让他们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如在解应用题时,我经常鼓励他们画图,观察,认真分析数量关系,多打几次比方,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知识经验说一说,这样半扶半放式的教导,使他们逐渐走向成功,品尝到了成功的喜悦。另外,教师还要善于观察,适时发现学困生的闪光点,增强他们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通过实验证明,教师对学生的爱是学生对学习数学知识产生兴趣的基础。这就要求教师加强学习,提高道德修养,用爱心去关怀学生,对学生说话要亲切,态度要和蔼,以增加对学生的亲和力。教师的一言一行要以一个合作者、组织者的身份出现,不时表现和鼓励,使学生形成成功―生趣―再成功的良性循环。

经过三年时间的课题全程研究,我们深深地体会到学生学习兴趣培养的重要性,并总结了一些激趣方法。要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教师必须寓激发兴趣于教学的始终,通过新颖的教法、生动的语言、有趣的形式、可感知的内容激发学生的思考欲、参与欲,在浓厚的课堂教学氛围中,融洽的师生关系唤起和增强学生主动参与意识,从而使学生学到更多的知识。

参考文献:

[1]滕大春.美国教育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

[2]叶澜.教育学.[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3]沈德立.心理学[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4]周立仁.小学数学教学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5]吴洪成.现代教学艺术的理论与实践[M].河北:河北人民出版社,2009.

秦皇岛开发区第二中学“十一五”课题研究论文

上一篇:生活化: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的至真追求 下一篇:优秀教案所带给我的不一样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