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学校班主任工作“寓教于爱”

时间:2022-10-03 09:20:51

中职学校班主任工作“寓教于爱”

苏联教育家捷尔任斯基说得好:“谁爱孩子,孩子就爱他。只有爱孩子的人,他才能教育孩子。”教师对学生的爱应该是一种发自内心的、自然的、真切的喜爱之情,而不应该成为一种手段和工具。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是否热爱自己的学生,实际上也就是决定了教师教育工作的成败。

我是一所中职学校的老师,从近几年学校的生源看,学生素质参差不齐,老师们总是抱怨现在的学生越来越不好教育,不爱学习,自律性差等等。但是如果作为一名细心的班主任会发现,事实上他们并不像我们看到的那么差,他们的心灵深处也有着闪光点的一面。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特别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在儿童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我认为针对中职学生的心理特点,作为一名班主任要管好班级,主要应该从如下方面入手:

一、学会欣赏学生

中职学校的学生在初中阶段,由于学习上成绩不是很好,加上有些学生自身又存在很多毛病,难以管教,他们已经习惯了老师的批评和家长的责骂,内心深处渴望得到老师的关注和表扬,更需要温暖和鼓励。著名的皮格马利翁效应启示我们的教育信息就是以欣赏者的眼光对待学生,这在教育上能够产生积极的效应。学生取得好成绩或在某一个方面有进步,送去赞赏的笑容;受到挫折时,投以鼓励的目光;后进的学生需要更多的是尊重的眼神……在这个过程中让学生找到了被欣赏和关爱的温暖和力量,教师人格的魅力也得到了提升,师生间的沟通距离拉的更近。有了这样的感情基础,为班主任今后的学生工作建立起一个顺畅的通道。

二、学会“宽容”

“宽容”不是无原则的宠爱学生,讨好学生,对学生的不良行为进行放纵。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有句名言:“人性最深刻的原则就是希望别人对自己加以赏识。”其实很多学生都爱“面子”,希望老师能够表扬自己。对于老师严厉、不顾情面地批评,他们为了争回自己的面子,有时会产生逆反心理,严重的将导致和老师产生正面冲突。事实上,老师对学生过多地批评会降低学生的学习兴趣。心理学有关理论表明:表扬和奖励等正面评价对已有动机具有强化作用,批评与惩罚则对已有动机有削弱作用。所以,对待学生,最好还是表扬多一点为好,采取温和的方法反而会使学生心悦诚服。

那么对于犯了错误的学生,我们到底应该怎么办呢?为了避免出现以上的情况,教师应该改变批评的方式,让学生能够心甘情愿地接受批评,并且积极改正,力求批评所起到的积极效果。

例如:三毛是大家非常熟悉、非常喜欢的女作家,她与撒哈拉沙漠的故事,她与大胡子荷西的爱情,都是那么令人感动,而她的自杀,也令许多人为之惋惜,为其伤心。可以说三毛的死是一场人生悲剧,悲剧是在瞬间发生的,但其自杀的想法却早在少年时就已存在。

三毛早在13岁时就曾自杀过。三毛自幼性情孤僻,感情脆弱,读初中二年级时数学成绩很差。数学老师平时对三毛十分冷淡,一天三毛做不出习题,老师便把她叫到面前,当着全班同学的面讲:“我们班有一个同学最喜欢鸭蛋,今天我请她吃两个。”说着就用饱蘸墨汁的毛笔在三毛眼睛周围画了两个圈,然后让三毛转过身让全班同学看。三毛在学校受到莫大的精神刺激和侮辱,回家后并未告诉父母,自己也没有掉泪。从此,三毛患上了严重的心理疾病――自闭症,再也不肯去学校,越来越怕接触外面的世界,害怕所有的人,她把自己封闭起来达7年之久。

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影响着学生,甚至会影响他们的一生。因此教师一定要用仁爱之心和宽容之心对待每一个学生,尤其是不要伤害他们的自尊心和人格。

三、公正客观对待每一名学生

俗话说:“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朋”。 作为一名班主任,爱优生并不难,难得是爱差生,尤其是爱“双差生”。老师热爱教育,热爱学校,也要热爱学校中的每一位学生,对待学生不能因为他的学习成绩好而特别亲之爱之,也不因为他的成绩差,行为不端而恶之厌之,而应是一视同仁,平等对待,不能把差生看死了,随着年龄的增长,环境的变化,班主任工作方法的改进,他们也会发展变化,即使不成为瓦特、牛顿、爱迪生,也要把他们塑造成一个对社会有益的人。经过观察发现差生往往由于学习成绩,或者某方面不如人而显出悲观、苦闷、忧郁等消极情绪,所以对待差生特别要注意尊重、理解他们,千万不能伤了他们的自尊心。而应肯定他们的长处,指明他们的努力方向,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激励他们克服自身的缺点。

四、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

美国教育家罗达・贝克梅斯特尔说:“如果我们希望自己的学生自信,我们就必须相信他们。”当教师相信学生,就能产生智能优势。我们在教育学生的过程把“尊重”、“信任”学生放在第一位,和学生建立起一种平等互利的人际关系,把学生看做是发展中的人,既要允许学生犯错误,更要允许学生改正错误。有位哲人也说:“一个人除非自己(下转116页)(上接96页)有信心,否则不能带给别人信心,已经信服的人,方能让别人信服。”因此作为班主任,应该表明自己坚定的信心:我们会好的,我们是最棒的,让自己的“雄心勃勃”激发学生的自信,让信心产生热忱,而热忱则可以征服世界。或许这时的信心是盲目的、自大的,但作为学生的引导者应该坚持不断唤起学生的自信:多给学生正面评价;多提供获取成功的机会。教师要细心观察,多跟他们谈心、听听他们心声,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大胆表扬,热情鼓励,让他们有成就感、自豪感。尤其家长要给孩子以希望,让他们感到在父母眼里“我还是一个有希望的孩子”。正如范德比尔特所说:“一个充满自信的人,事业总是一帆风顺的,而没有信心的人,可能永远不会踏进事业的门槛”。确实在经历了一次又一次老师的批评、家长的训斥、同学的嘲笑,孩子们已完全丧失了对自己信心,于是他们产生了自卑心理。因此要帮助学生重拾信心,是首要解决的难题。

五、寓批评于关爱中

我国著名教育家、心理学家林崇德教授认为:表扬是爱,批评也同样饱含着对学生的爱。

戴尔卡耐基在《人性的弱点》中曾经说过:批评像一只鸽子,放出去就不能回来。任何人在犯了错误后,总是找出种种理由说自己是正确的,因而很难接受批评。那么怎样才能让犯错误的学生接受批评呢?那就是批评和表扬相结合。在批评之前,先了解错误产生过程及原因,然后站在犯错误的同学角度上看问题,这样就有了表扬的依据,再站在教师的角度上看问题所在,并提出批评。在被表扬的心理状态下,人是愿意接受批评的。例如:有一次,一个学生在扫完地以后,垃圾没有倒而是放在墙角边,于是,老师这样批评他:第一步――赞扬:“今天的地面扫得很干净”,第二步――提醒(实为批评);“只是还有一个地方需要再完善一下”,第三步一激励:“这是个小问题,我相信,以后不会再有了”。听完老师的话,这个学生立即把垃圾扫起来倒掉了。有的教师在劝告学生时也注意了表扬,但习惯在后面来一个明显的转折――“但是”。比如说。:“你最近进步较快,但是,你上课不注意听讲,课后不认真复习”,结果,不仅劝告没有奏效,而且前面的表扬也被学生认为是虚情假意。如果教师以间接提醒代替直接批评,委婉表示对学生的要求,比如说:“你最近进步较快,如果你能进一步抓好课堂听讲和课后复习两个环节,相信你的学习成绩会提高更快”。这样,学生会更乐于接受。

同时,批评得把握一个时机,在出现错误后立即就进行批评,往往被批评的学生不予接受,因为这时他所想到的是自己的正确性和别人的错误性。因而对于刚犯错误的学生,不要急于批评和指责,而应该让他冷静下来,过一段时间后,再找他谈谈他所犯的错误,这样,经过一段时间的思考,学生会理智地分析问题和接受老师的批评的。

教师只有把自己当成学生的朋友,才能走进学生的心灵。在批评教育时,力求点到为止,留有余地,给学生一个自我批评、自我教育的机会。

作为老师要多给学生一些关爱,善待学生的“黑点”并加以正确的引导,那么,你将会得到退一步海阔天空的喜悦。 (编辑/李舶 )

上一篇:改造喷水系统 降低洗煤介耗 下一篇:浅谈预制语块在口语教学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