涉老建筑标准设计介绍《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标准设计样图》

时间:2022-10-03 08:56:38

涉老建筑标准设计介绍《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标准设计样图》

《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标准设计样图》是根据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关于下达的通知》(建标[2012]192号)进行编制。2013年5月召开了图集编制启动会;2013年5月至2014年3月,编制组在全国不同地区的城市开展了日间照料中心的考察及调研工作,完成了相关的调研报告,并完成了图集内容的初步绘制工作。2014年1月召开了图集技术条件审查会,进行了阶段性编制工作成果汇报。现正在继续完善编制内容,预计于2014年6月完成送审图,并召开审查会。

1图集的编制背景

(1)社区日间照料设施是“十二五”期间的重点建设任务

《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规划(2011-2015年)》指出:社区养老服务是居家养老服务的重要支撑,具有社区日间照料和居家养老支持两类功能,主要面向生活不能完全自理、家庭日间暂时无人或者无力照护的社区老年人提供服务。而社区日间照料设施的建设是实现居家养老和社区养老的基本保障。

《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同时提出,要大力发展社区照料服务。把日间照料中心、托老所、星光老年之家、互助式社区养老服务中心等社区养老设施,纳入小区配套建设规划。本着就近、就便和实用的原则,开展全托、日托、临托等多种形式的老年社区照料服务。其中社区日间照料设施是“十二五” 重点建设任务。到2015年,增加日间照料床位和机构养老床位340余万张。

(2)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设施仍存在规划和建设方面的不足

近年来我国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取得了一些成绩,养老机构数量不断增加,服务规模不断扩大,社区养老服务设施进一步改善,社区日间照料服务逐步拓展,居家养老服务网络初步形成等方面。但是,仍然存在着缺乏统筹规划、总量不足、设施简陋、功能单一、发展不平衡、投入不足、专业化程度不高、优惠政策落实难、市场监管有待加强等问题,需要认真加以研究解决。据北京市老龄办统计,北京市城乡已先后建设社区托老(残)所4397个。但目前,部分托老所闲置,多数托老所混同于社区活动站,为老服务功能尚未完善。

(3)各地方积极推动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的建设

2013年9月,《国务院关于加快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国发[2013]35号),其中明确指出要加强社区服务设施建设,并提出“必须按照人均用地不少于0.1m2的标准,分区分级规划设置养老服务设施”。到2020年,符合标准的日间照料中心、老年人活动中心等服务设施要覆盖所有城市社区。各地方出台多项政策措施来促进社区日间照料设施的建设。以北京为例,北京民政部门将通过租金补贴等多种形式,在新建居民小区和老旧小区“找地儿”,普建社会托老所,开展社区养老服务。全面落实《北京市居住公共服务设施规划设计指标》的规定,新建小区配置的养老服务设施,采取无偿使用或通过建设支持、租金补贴等方式,统一移交到民政部门,用于社区养老服务。老旧小区按照规定,将改造中扩建、腾退的设施改建成社区托老所。

2图集的编制原则

(1)统筹性原则――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属于社会公共服务设施,应遵循居住区规划和老年人设施规划相关指标要求,与社区其他公共服务设施进行统一规划、合理布局。

(2)经济性原则――图集应与《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建设标准》保持一致,立足实际,因地制宜。充分利用现有资源,与其他社区公共服务设施实现资源整合或共享。

(3)适用性原则――日间照料中心的功能及空间设计应以老年人生理和心理特点为基础,满足日托老年人的照护服务需求。合理确定各类用房功能及面积,保障使用。

(4)灵活性原则――充分考虑日间照料中心建筑结构选型、空间布局的适应性和可持续发展需求,为今后功能变更或改造做出预留。

3技术考察及调研情况

(1)收集技术资料情况

本图集主要参照的技术资料为:《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建设标准》(建标143-2010)(下简称《建设标准》)。其重点针对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的建设内容、建设规模、面积指标等制定了全国统一标准,是确定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项目建设水平的重要依据。本图集的编制主要以《建设标准》为基准,对相应的功能空间提出设计要求,并给出不同类型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的设计方案。

本图集收集的其他技术资料包括:

国内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托老所等相关养老服务设施的设计图纸、实景照片等。主要通过调研的途径获得。

国外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或相关设施的设计标准、设计图纸等。主要通过文献查阅的方式获得。

(2)调研情况总览

编制组于2013年5月至2014年3月赴上海、北京、大连、长沙、兰州5地开展了实地调研,共考察了14家老年日间照料中心(含社区养老服务中心),并访谈了多位地方民政局相关领导。调研信息汇总如表1。

调研中了解的情况及发现的问题可归纳为以下几方面:

日间照料中心的普遍规模偏小,面积范围通常在几十平方米到几百平方米,一般不超过《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建设标准》中的三类建设指标(750m2),远小于二类(1085m2)、一类指标(1600m2)。日间照料中心的服务人数通常不超过30人。多为旧建筑(如空置的公共建筑、居委会、住宅等)改建而成,或是与社区或街道中的日间照料中心多与居委会、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等合建。相关数据情况见表2。

日间照料中心的服务对象多为健康、自理的老人,主要解决其就餐和白天活动问题。以上海为例,设施无车接送,老人必须自行到达和离开(或由其家庭成员接送)日间照料中心。以兰州为例,部分日间照料中心由于缺乏专业的医疗保健、居家养老等设施和人员,暂时不能针对半失能、失能老人以及失智老人提供服务。

日间照料中心常会出现一室多用的情况,例如活动室兼做餐厅、休息室(图1)。南方地区(如上海、长沙)的休息室通常不设床,而是采用躺椅、折叠椅、休息沙发,供老人午睡休息(图2)。北方地区(如大连)单独设置的休息室虽然布置了床,但利用率并不高(图3)。

沐浴间、公共卫生间设备条件较为简陋,无障碍设计不到位(图4~6)。

由于日间照料中心的规模较小,因此通常不会单独设置厨房。以上海外滩社区为例,是几家日间照料中心或社区助餐点共用一个社区厨房,每天午餐、晚餐由厨房统一配送(图7)。

日间照料中心的室外空间普遍有限,活动场地狭小、局促,部分无停车场地。

(3) 典型调研案例分析――上海咏年楼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

设施基本信息:

上海市外滩社区咏年楼老年日间照料中心,是一家公办公营的养老服务机构。这家机构是由非政府组织(NGO)上海新途健康促进社和上海外滩街道社区服务中心联合创办的服务于失智、失能老人及家庭照料者的项目。由政府出资和协调,新途健康促进社组织策划,利用外滩社区的街道居委会旧楼进行改建而成。日间照料中心位于建筑的首层,面积约150多m2,能容纳20位老人在此活动。目前实际使用人数为16人。具体信息见表3。

该设施主要服务对象为本社区内生活较为困难的老人,比如家里住房紧张、经济收入不高或者独居生活有困难的人,也接收失智和半护理老人,但由于设施无车接送,街道环境也无法做到完全无障碍,所以老人(或其家庭成员能够协助老人)必须自行到达和离开日间照料中心。

服务内容:

早上9:30左右,老人陆续到达设施后,工作人员开始为老人读报,讲新闻,并组织老人集体做操;中午11:00前后,由附近的助餐点(集中厨房)送来午餐,工作人员分餐后并安排老人吃午餐;就餐后至下午2:00为午休时间,老人可以自由选择在休息室或多功能厅进行休息。下午2:00~4:00为自由活动时间,老人们可以进行看电视、聊天、打牌等娱乐活动。在告知工作人员的情况下,老人可以自由使用设施内的洗浴设备。下午4:00以后,安排老人吃晚餐,其后老人就可以自行回家。

建筑空间及使用现状分析:

日间照料中心共一层,面积约150m2,包含活动室(兼餐厅),开敞式厨房,卫生间(含洗浴功能),休息室,及办公室(图8)。

4图集的编制内容

图集的主要编制内容包括: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的建设规模、用房配置、面积指标说明,设施的选址及规划布局,设施功能关系及空间组织,各类功能用房平面及室内设计,不同规模日间照料中心的建筑设计,以及相关设施设备等。

图集的阶段性图纸见图18~图22。

上一篇:刍议高层建筑地基设计重要性 下一篇:MongoDB结盟Cloudera 聚力大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