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信用工程助力贵州脱贫攻坚

时间:2022-10-03 08:50:25

农村信用工程助力贵州脱贫攻坚

农村信用工程创建活动有效提升了金融服务水平,支持了农业产业发展,促进了农民增产增收,在推进诚信贵州建设,助力脱贫攻坚、同步小康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1月15日,安顺农村金融信用市授牌仪式暨全省农村信用工程精准扶贫推进大会在安顺召开,安顺获得了“贵州省农村金融信用市”称号,成为贵州省第一个也是全国第一个农村金融信用市。

这标志着贵州农村信用工程建设推进精准扶贫取得新进展。数据显示,截至2015年底,全省已创建信用组85039个,信用村10277个,信用乡镇757个,信用县19个、信用市1个。

省农村信用联社党委书记、理事长宋锐认为,农村信用工程创建活动有效提升了金融服务水平,改善了农村信用环境,支持了农业产业发展,促进了农民增产增收,密切了干群关系,在推进诚信贵州建设,助力脱贫攻坚、同步小康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精准滴灌

畅通金融服务“最后一公里”

1月13日,一场以“春归金融・服务情暖”为主题的金融服务活动在剑河县农村信用联社门口举行。活动向广大群众传授相关金融知识及农信社的金融服务内容,其中一项“特惠贷”服务内容吸引了众多群众前来咨询。

“上个月政府送了我18只羊,我准备再贷款几万元来扩大规模。”前来申请“特惠贷”的革东镇宝贡屯村支书刘永伦说,现在国家有这个优惠政策,作为村支书,想通过贷款把产业发展壮大,吸引在外打工的村民回家创业。

刘永伦所申请的“特惠贷”,是贵州去年10月以来在全省推出的一款专门为农村贫困农户量身定做的小额信用贷款产品。农村信用社向建档立卡贫困农户中有贷款意愿、有创收增收项目、有创业就业潜质和一定还款能力的农户,提供“5万元以下、3年期以内、免除担保抵押、扶贫贴息支持、县级风险补偿”的特惠金融信用贷款。

当前,农村处在脱贫攻坚的关键时期,基础设施欠账多、需要补齐的短板多、以农户为主体的项目发展资金需求多。但农民“贷款难”和金融机构“难贷款”一度成为制约农业农村发展的重要瓶颈。如何畅通农村金融服务“最后一公里”,有效引导资金流向农村,促进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农村发展,加快脱贫攻坚步伐,成为考验各级政府决策智慧的一大课题。其中,加强农村信用体系建设推进精准扶贫成为破解这一瓶颈的“金钥匙”。

一方面,贵州让信用评级“联姻”精准扶贫,与全省贫困农户建档立卡结合起来,实施对症下药、精准滴灌。在全省扶贫建档立卡的205万户贫困农户中,目前已对150.26万户农户建立了信贷档案,评定信用农户144.66万户,授信金额529.61亿元,对52.29万贫困农户提供了贷款支持,贷款余额177.71亿元。

另一方面,省农信社充分发挥机构网点遍及城乡、贴近农村农民的优势,推动金融服务向村延伸,广泛开展普惠金融服务,在全省铺设“村村通”金融服务点18058个,实现行政村全覆盖,为农户提供“不出村、低成本、低风险”基础金融服务。

在农村信用工程脱贫攻坚过程中,省农信社发挥了金融主渠道和主力军作用。

数据显示,10年来,全省90%以上的农业贷款、96%以上的农户贷款、40%以上的个体及小微贷款和70%以上的妇女创业贷款均由省农信社发放。

创新方式

全力提升金融服务能力

走进普定县城关镇陇财村沙湾农业大观园,清澈见底的小河缓缓地流过村寨,滋润着两边连片成垄的蔬菜地和葡萄园,一栋栋新建的民居错落有致,平整的进村大道直通休闲广场。

近年来,陇财村通过“信合联村发展”行动和金融扶贫的支持,全村建档农户846户,评级户数721户,授信总额达2340万元,为全村发展特色种植业提供了金融支撑。

目前,沙湾农业大观园先后引进贵州兴茂祥生态建设开发有限公司等7家企业、合作社入驻,已发展紫王葡萄、红不软桃等精品水果种植5000余亩。全村人均纯收入由3013年的3500元跃升至现在的6200元。

推动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众走上可持续发展道路,产业扶贫是其中的重要途径,但同时离不开金融的支持。

对此,贵州推进农村金融服务创新,围绕龙头企业、家庭农场、种养大户、农民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信贷需求,为农业“接二连三”提供金融服务。目前,全省累计支持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企业683家,贷款余额23亿元,65个农业园区贷款余额94亿元,发放龙头企业贷款21亿元、种植大户贷款115亿元,家庭农场贷款5.5亿元,农民专业合作社贷款5亿元。

除了支持产业发展,贵州还针对贫困农户的特点,及时调整信贷产品和服务模式,有针对性地为农户开发读书、医疗、买房(建房)等系列信贷产品。大学直通车贷款业务累计支持1.8万名贫困家庭子女园大学梦;妇女创业贷为农村妇女干事创业提供资金支持;以“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六项行动为重点,累计投放农村建房贷款225亿元,惠及农户79万户;发放农村危房改造贷款39亿元,惠及农户16万户,等等。

针对农户金融知识匮乏现状,省农信社在贵州创新举办“金融夜校”,提升农村金融服务能力。

与此同时,各地结合实际,探索了系列卓有成效的金融扶贫模式。

安顺市在全省率先开展银政干部互派挂职工作,通过银政携手,实现了人民群众得实惠、信用联社得市场、党委政府得民心的“三赢”局面。

德江县作为全省唯一的农村金融改革试验试点县,以园区企业“三品三表”(人品、产品、抵押品和电表、水表、财务报表)信用考核为核心,以人行建立的“三品三表”征信系统为平台,将企业信用按照“三品三表”六项具体的指标进行量化,金融机构运用企业“三品三表”信用考核结果,向企业发放贷款支持企业修建厂房、采购设备、扩大经营,为全省精准扶贫、金融扶贫探出了路子,做出了示范。

与时俱进

打造农村信用工程“升级版”

全省农村信用工程精准扶贫推进大会强调,“十三五”时期,农村信用工程要在补短板中抢抓机遇,调动更多资金精准投放到扶贫开发中,切实带动贫困地区、贫困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

下一步,贵州将深入推进信用村组、信用乡镇、信用县(区)、信用市(州)创建活动,到2020年,力争全省信用乡镇覆盖面达到70%以上,农村金融信用县达到60%以上,贫困农户信用评级实现全覆盖。

副省长刘远坤表示,各地要聚焦脱贫内生动力,充分发挥金融扶贫潜力,把信用贷款更多投向畜、茶、药、菜、果等特色产业,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让农村信用工程成为扶贫对象的“钱袋子”。

与此同时,各金融机构也展现出极大的热情。

未来五年,贵州农信将累计投入涉农资金3000亿元以上,其中,将投入“特惠贷”专项资金600亿元以上,新创建信用县市20个以上,总数达到40个以上,实现农村信用险达到60%以上。

省农发行承诺投放扶贫贷款规模力争不低于1500亿元,重点支持异地扶贫搬迁、光伏扶贫、旅游扶贫、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其他急需的开放性扶贫项目。

国开行将向贵州扶贫攻坚重点领域提供融资规模1000亿元,从以前仅针对产业扶贫进行合作,拓宽到异地扶贫搬迁、农村农业基础设施、教育培训,涉及到扶贫开发欠账多、资金缺口大、急需融资的几大重点领域。

为打消金融机构对农村信贷可能存在金融风险的顾虑,省扶贫办主任叶韬表示,省扶贫办将督促各县(市、区)尽快建立扶贫小额贷风险补偿基金,按规定对建档立卡贫困户因不可抗力导致的贷款坏账进行补偿,并将风险补偿基金的建立情况纳入年度政府目标职能绩效考核。农信系统可放心发放贷款,不要存在任何顾虑。

为保证贴息资金来源,2016年,省扶贫办已安排精准扶贫“特惠贷”贴息资金5亿元,将撬动更多的金融资金助力贵州脱贫攻坚。(责任编辑/顾海凇)

上一篇:自主学习、自主感悟、自主发展 下一篇:决胜全面小康拉开大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