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异家庭子女的适应发展性研究及教育对策

时间:2022-10-03 08:29:23

离异家庭子女的适应发展性研究及教育对策

[摘 要] 随着现今离婚率的提高,离异家庭对儿童发展的影响已经不容我们忽视。父母的离婚会给孩子的心理造成极其严重的消极影响。面对日益突出的离异家庭子女教育问题,我们应当认真研究离异家庭子女的心理特点,加强对他们的心理健康教育,帮助他们以积极健康的心态迎接人生的挑战。

[关键词] 离异家庭子女;心理特点;适应

【中图分类号】 B84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4244(2013)12-026-2

离异家庭子女是指父母之间婚姻破裂、因家庭解体而出现的特殊群体。随着我国近些年经济的高速发展和外来思潮的涌入,国民在经济上、思想上的个人意识逐渐增强,打破了中国长期以来家庭“高稳定、低质量”的状态,离婚率呈逐年上升趋势。离异家庭对儿童发展的影响已经成为不可忽视的社会问题,也是心理学家们研究的焦点。

一、离异家庭子女的心理特点

由于家庭关系破裂,离异家庭子女对生活容易产生悲观情绪,成就动机也明显降低。很多来自破碎家庭的孩子漠视外界,往往会出现认知障碍。而且这些孩子通常还伴有情绪失调,往往最初是出现烦躁,渐渐地会转变为冷漠、悲观,从而陷入抑郁状态。在人际交往方面则表现为孤僻、不愿与人交往,或暴躁,态度蛮横,一般这些孩子的自信心差,自卑感强,不愿意参加集体活动。

二、离异家庭子女的主要心理缺陷

(一)认知发展迟缓。离异家庭子女在认知发展方面显著落后于完整家庭子女。首先表现在智力发展上,其次表现在学习成绩上,而且这种落后状况充斥在各个年龄阶段。

(二)情绪情感消极。离异家庭子女往往表现出否定的、消极的,甚至是紧张的情绪体验,而且这种消极的情绪情感很强烈。在日常生活中,具体地表现为抑郁、暴躁、孤独、易怒、发呆、焦虑、冷漠、或过分胆小等。

(三)行为问题较多。离异家庭子女在行为上与完整家庭的子女相比,问题行为的发生率较高。这些孩子在家里一般表现为睡眠质量差、多梦、夜惊、精神萎靡、心情不愉快、情绪烦躁。同时他们承受挫折的能力也较差。而在学校里,很多离异家庭子女往往不集中听讲、扰乱教学秩序、畏缩、懒散、甚至旷课逃学,而且作业马虎、抄袭、或者干脆不做。这些异常的行为主要源于与社会和周围环境的发展不相适应。

(四)性格缺陷。孩子的性格是在生活过程中逐渐形成的,父母的态度和行为往往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子女性格的形成。夫妻双方从感情破裂走到离婚的这段时间,不仅给孩子造成了严重的心理创伤,而且给孩子带来了各种不良影响,使他们形成了不良的性格特征。如遇事不计后果、行事冲动,经常爆发强烈的愤怒情绪;又或者造成孩子性格太过内向,表现出退缩行为,如在日常生活中沉默寡言、回避社交、对外界反应迟钝、感情冷漠,从不肯暴露自己的内心世界。不良的性格还会导致心情起伏大,自卑与自负心理交替出现,使得这些孩子缺少创新精神和勇挑重担的内在气质。

(五)难以适应社会。根据有关研究显示,不管父母离异时孩子年龄的大小,离异家庭子女在同伴关系、好朋友数量、交往难易等方面的社会适应性均存在着一定的困难。例如幼儿在心理行为上更多地表现为胆怯退缩,小学生则表现为情绪低落或较多的问题行为,而初中生往往会产生严重焦虑等等。由于父母离异,很多孩子觉得低人一等,产生自卑心理,不愿参加社交活动,或者由于父母离异产生不满和愤怒情绪,进而迁怒到同龄伙伴,演变为攻击行为等,这些都是他们不适应父母的离异而做出的具体反应。

三、对离异家庭子女教育的建议和应对措施

(一)从家庭层面上说,离异父母应为子女教育共同尽责。首先父母要充分的给予孩子。离异后的父母无论内心多么恼怒或无助,都不能忽视孩子。与孩子生活在一起的离异父亲或母亲,应努力控制消极的情绪,不要在子女面前表达对另一方的不满、愤怒和怨恨,以免给孩子带来负面影响,而不与子女生活在一起的一方也不能忽视与孩子在生活上和心理上的联系,应该适时的给子女一定的精神支持,使孩子得到身心的安慰与满足。

其次,良好的亲子关系不仅会促进孩子的心理健康,而且与孩子一生的幸福都有潜在联系。离异父母双方不管哪一方跟孩子生活在一起,都要注意提高亲子关系的质量,主要要防止两种极端倾向。一是对孩子漠不关心,对孩子的成长抱着无所谓的态度,任其自生自灭;二是无节制的溺爱孩子,认为离婚使孩子失去了父爱或母爱,自己理应补偿孩子双倍的爱,从而对子女百依百顺,盲目宠爱,这样结果只能是适得其反。要知道只有拥有良好亲子关系的孩子才不会有被抛弃的恐惧感,因为这种恐惧感越强烈,就越阻碍离异家庭子女的适应。所以,父母应该亲自抚养并教育孩子,加强父母与子女的亲密感和一体感。夫妻离异后,应该采用共同抚养的方式,减少孩子对父母的抵触情绪,以及严重的被抛弃感。

另外,父母还要鼓励孩子增加社交,积极参加集体活动。集体活动可以使孩子形成良好的同伴关系,培养交际能力,促使孩子形成礼让、支持、帮助、合作、共享等亲社会行为。而父母离异的孩子往往由于心情压抑而导致性格内向或自卑,不喜欢社交,总是把自己关在家里,这样会造成性格越来越孤僻、自闭。因此,离异的父母应多给予机会,让孩子与朋友一起游玩,鼓励孩子走出去社交。这样既可以转移他们忧伤的情绪,又可以培养他们的交际能力。所以父母应该多创造条件,让孩子去参加有趣的集体活动,培养兴趣爱好。因为孩子一旦有了兴趣爱好,确立了追求的目标,精神生活就会变得充实,这样就转移了他们对父母离异的专注度,这样孩子才能从消极、悲观的情绪中解脱出来。

(二)从学校层面来说,要积极关心离异家庭的孩子,弥补他们爱的缺失。学校是孩子生活的主要环境之一,温暖的集体生活会增加离异家庭子女的归属感,所以学校应建立和谐、宽松、人文、民主的校园环境,充分发挥隐性课程的作用。同时,教师在日常教学过程中要渗透正确的教育理念,对离异家庭子女多加关心,尽可能发挥教师的导向作用,给学生的健康成长提供有利的班级环境。另外,学校和老师应加倍关心这些学生,帮助他们度过生活上或心理上的困难,并爱护他们的自尊,平时多跟这些孩子谈心,了解他们的想法。而且为了避免离异家庭的孩子使用消极的心理防卫,还要对他们进行必要的挫折教育。使他们明白父母离异虽是人生中的一次不小的挫折,但这次挫折也是对自己的磨砺,而且挫折是每个人都无法避免的,会伴随着我们的一生。另外,学校还可以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既包括面向广大青少年学生的普及性教育,又包括心理辅导、心理咨询等个别形式。对于有心理行为问题的离异家庭子女进行专业的辅导与咨询。从社会层面来说,要正确对待离异现象,重视父母离异对子女的影响。

全社会都应该按照《未成年人保护法》的要求,依法保障离异家庭子女的基本权益,用社会的力量关心他们,帮助他们,保证他们享有基本的物质生活条件,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权利以及不受歧视的人格保障和尊严。司法部门应加强对离异者的教育和监督,对离异家庭子女的抚养问题、教育问题作严格的监督和检查;街道办事处、民政部门、妇联、共青团等组织要积极开办离异父母讲习班及有关的教育咨询活动,帮助他们提高认识。只有社会各部门形通力合作,才能通过舆论的力量和环境氛围为教育离异家庭子女创造条件。

总之,父母的离异对孩子造成了极大的身心创伤,这些孩子是无辜的。他们应该享受跟别的孩子一样的幸福,能够与完整家庭子女一样健康地成长。为此,家庭、学校、社会要携起手来,大家一起来关心离异家庭子女的健康成长,为他们在未来能够更好的接受生活的挑战而尽一份力。

参考文献:

[1]傅安球,史莉芳.离异家庭子女心理[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3:13-15.

[2]张锋,李舜.家庭教育结构对少年儿童性格发展影响的测验研究[J].当代青年研究,1996,(4).

[3]周敏娟,姚立旗,王蕾敏.110例离异家庭初中生心理卫生及适应状况的对照研究[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1,1(4):358- 360.

[4]董奇.离异家庭儿童心理健康研究[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3,(7).

作者简介:李晨(1987-),女,汉族,安徽淮南人,安徽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心理健康。

上一篇:欧美航空联盟反垄断豁免补救措施评析 下一篇:进军加拿大食品业:商机与风险并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