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的中心工作不是教书,而是育人

时间:2022-10-03 07:38:19

学校的中心工作不是教书,而是育人

摘 要:高效课堂不等于高效教育。把全力打造高效课堂作为学校工作的重中之重,有违办学行为规范和推进素质教育的初衷。如果教学工作离开教育的核心价值,离开道德的熏陶,就是不道德的教育,甚至是有害的教育。

关键词:规范办学;中心工作;素质教育;育人中心

中图分类号:G40-0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2)02-0004-02

自国家教育部2009年4月召开全国加强学校管理、规范办学行为推进会以来,全国各地纷纷出台了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规范办学行为和推进素质教育的有效措施,践行素质教育的实践异彩纷呈。与此同时,“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这一理念,也使得在规范办学条件下,减负增效,打造高效课堂,迅速成为不少学校工作的重中之重。

其实,高效课堂未必是高效教育。教育人的工作不是工业化生产,有其自身的内在规律,是一个长期熏陶、潜移默化的过程。片面强调高效课堂建设,以至于把它确定为学校的中心工作,有违办学行为规范和推进素质教育的初衷。为此,有必要重新探讨教育与教学的关系,理清对学校中心工作的认识。

一、教育家的共识:学校的中心工作是教育

德国教育学家、哲学家、心理学家赫尔巴特 (1776-1841),被西方教育史界誉为“科学教育学的奠基人”,他的《普通教育学》一书被视为世界教育史上第一部具有科学体系的教育学著作。他有“科学教育学之父”(“现代教育学之父”)的称谓。

他提出“教育性教学”一词。他说“教学如果没有进行道德的教育,只是一种没有目的的手段。道德教育如果没有教学,则是一种失去了手段的目的”。

显然,就教育与教学的关系而言,赫尔巴特更强调教育的根本意义,而教学则只是实现教育目的的手段。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1918-1970)认为,教育就是形成“可受教育的能力”――使一个人对自己的成就和挫折非常关心。他说,这一点,在我看来,实为教育的核心,是教育的最宝贵之处:使一个人想成为一个好人,想竭尽自己整个心灵的全部力量,在集体的眼里把自己树立起来,显示出自己是一个优秀的完全合格的公民、诚实的劳动者、勤奋好学的思想家、不断探索的研究者、为自己的人格的尊严而感到自豪的人。这就是我们必须细心准备的土壤。最聪明的教学大纲和教科书、最完善的教学方法――这一切都将化为乌有,如果我们只把希望寄托于教学大纲、教科书和教学方法的话,我们现在必须重新认真考虑从根本上改革学校的全部教育工作。

可见,苏霍姆林斯基同样认为:如果离开育人的宗旨,“一切都将化为乌有”――哪怕是最聪明的教学大纲和教科书、最完善的教学方法。

中国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1891-1946)提出:“先生不应该专教书,他的责任是教人做人;学生不应该专读书,他的责任是学习人生之道。”陶行知先生还主张:“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这也可见,在陶行知先生的思想深处,育人是为师者的根本责任。

二、“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观点的影响

从以上中外教育家的论述中不难看出,学校的中心工作不是教书(教学)而是育人(教育)。

当然,在刚刚恢复高考制度的特殊历史时期,百废待兴,专业技术人才奇缺,人们认同“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这种观点,这对当时多出人才、快出人才,的确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教育面临的形势变化,这种观点对学校教育工作产生的消极影响愈来愈明显。这一观点的片面性和局限性,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校工作的健康、全面发展,这一观点所体现的办学理念,在很大程度上助长了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的畸形办学思想,并由此对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产生了不容忽视的负面影响。

此外,这种观点还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学校里除教学工作以外的其他各项管理工作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和作用,以至于有不少人认为,“万般皆下品,唯有教学高”。他们认为,在学校里,只有教学工作才是教师的本职工作,而凡与考试科目没有直接关联的工作,都是旁门左道,可有可无。更严重的是,在不少地方,这种观点在一定程度上扭曲了家长、社会,甚至一些政府部门对学校办学质量水平的评价标准,阻滞了国家有关素质教育理念和政策的推行。

三、办学就是办教育,育人是最终目的

办学就是办教育。培养高素质的学生,是任何学校的重要使命和责任。学校工作必须以育人为中心,无论是教师的教学、干部的管理、工友的服务,其根本目的都应该落实到育人上。育人的渠道除了教书育人之外,还有管理育人,服务育人,文化育人。其中,教书育人是学校育人的基本途径。它是通过向学生传授理论知识和间接经验,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扩大学生的知识面,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引导学生读书、观察、思考;其思想品德教育在学校育人体系中占有更为特殊、更为重要的地位,即用科学理论指导学生树立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培养高度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管理、服务育人则是通过对学生日常生活、学习的管理,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尊敬他人,爱护公物,遵守纪律,与老师、同学和睦相处;引导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在实践中,树立服务意识,学会劳动,学会自律,学会生活,学会珍惜劳动成果,学会平等待人,最终学会做人。而文化育人则通过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积极向上的校风,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形成健康的审美情趣。

学校无小事,事事有教育。学校的校风、教风、学风,教学活动、团队活动、食堂管理、宿舍管理、车辆管理、卫生管理,包括校园环境、厕所环境等等无不发挥着育人的作用,甚至有人说,要让每一块墙壁都发挥育人的功能。就学校工作而言,教育工作者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无不蕴涵着教育的因素。就教学活动而言,没有不蕴涵教育影响的纯粹的教学活动。凡教学活动都渗透着、内涵着、伴生着教育的作用。区别只在于是自觉的还是不自觉的,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是进步的还是落后的,是深刻的还是肤浅的等等。就教育与教学的关系来说,教育是灵魂,是宗旨,是着眼点和落脚点,教学是践行教育宗旨和实现教育目标的途径、渠道,当然,是占有突出地位的重要途径、渠道。不着眼于人的全面发展,片面追求升学率,甚至不惜损害学生身心健康的任何教学活动,对受教育者个人及其家庭、对整个国家、民族、社会的发展,都是不利的,甚至是有害的。

关于这一观点,世界上最早的教育、教学专著中国古代的《学记》,也早有确定的记载:“学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人之学也,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此四者,心之莫同也。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其“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这一观点,早已十分清晰地揭示了教育和教学的关系。

任何一所在社会上负有盛名的学校,与其说其有着被社会认可的教学质量,不如说其有历久弥新、独具特色的德育理念和卓有成效的教育实践,以至于其育人的理念和实践在历史的长河中积淀成名校的精神、灵魂。哈佛大学50周年校庆时,有人问学校最值得自豪的是什么,校长回答:哈佛最引以自豪的不是培养了6位总统和36位诺贝尔奖获得者,最重要的是给予每个学生充分的选择机会和发展空间。可见,成功的教育均是育人的典范。

可见,教学是手段,育人是最终目的。学校的教育者、管理者、服务者都要充分认识到育人的重要性,要把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意义始终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中,紧紧围绕育人这个中心任务开展学校各项工作,为社会培养出更多优秀的有贡献的人才。

总之,学校的中心工作不是教书,而是育人,这应该是每个教育工作者乃至全社会最根本的教育价值观。

参考文献:

[1]李其龙.赫尔巴特文集[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出版,2002.

[2]蔡 汀.苏霍姆林斯基选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3]陶行知.陶行知文集[M]. 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8.

[4]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国教育报[J].2010-7-30.

[5]刘宏义.以育人为中心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天津教育[J].2007,(10).

[6]叶 青.高等学校应将育人工作作为第一重要使命. 教育论丛[J].2010,(06).

上一篇:工科院校大学生英语批判性阅读与批判性思维的... 下一篇:教学相长:古老而又新鲜的教育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