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广校全日制班主要生源初探

时间:2022-10-03 06:27:34

农广校全日制班主要生源初探

近几年党中央、国务院把发展职业教育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和教育工作的战略重点,强调重点发展中等职业教育。政府的目标是,到2010年,使50%以上的初中毕业生经过中等职业教育进入劳动力市场,把他们培养成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在这一方针政策指引下,农广校作为全国最大的农民职业教育学校,建好、办好、规范好自己的全日制班已成为历史必然。

农广校是一所面向农业、农村和农民进行教育培训,以培养农村实用人才为目标的农业中等职业教育学校。教学形式主要以函授和全日制为主。建校20多年来,由于办学形式无围墙,学历教育服务范围广,没有正规的全日制班等特点,加之招生生源不确定、无方向,招生人数浮动大,学生成分复杂,教学地点不固定等实际情况,造成教学标准难统一,教学环节难落实,教学质量难提高等实际问题。纵观全国农村初、高中教育现状和农广校办学实际,笔者认为把农村初、高中落地生(指初、高中学生毕业时不能升入上一级学校或者由于某种原因辍学不能继续学习的学生)做为农广校全日制办学主要生源,是符合农广校特点的、最合适的、唯一的办学方向。

一、招收初、高中落地生就读农广校,符合农广校全日制办学实际

1.农广校招收生源上缺乏竞争优势。首先,农广校从建校开始,就属于学校中的游牧民族,区别于通常意义上的正规学校。第二,由于广大农民长期受传统观念影响较深,把读书看作是“跳农门”的唯一出路,把上高中,考大学当成农村孩子就学的唯一目标,因此农广校没有能力和高中、正规职业学校竞争优质学苗。第三,大多数不能升入高中,上大学的学生,为就业选择去正规职高学习。况且农民常把种田看作是一项“耳濡目染,不学就会”的体力劳动,可以无师自通,这一观念让职业高中占了先机,以农为根,以教为本的农广校则不能和正规职校竞争纯务工学苗。最终,农广校只能以既考不上高中、大学,又上不了正规职校的初、高中落地生为教育对象。

2.农村基层干部生源已经枯竭。从1981年开始到1996年,农广校一直是农村基层干部的热门学校。可1996年后,农村基层干部生源已经枯竭。

3.以务农农民为全日制生源不切实际。务农农民是农广校的生源,农广校远程教育的优势在其身上发挥了相当大的作用。但务农农民不能天天在课堂上课,因而只能作为农广校函授教育的主要生源,而不能成为农广校全日制教育的主要生源。

4.和培训机构联合不能发挥农广校的办学优势。培训机构是商业机构,以盈利为目的,他们缺乏规范系统的基本教育理念,和他们联合,农广校的体系优势、教学优势、免费优势、贴近优势等均不能体现,所以和培训机构联合,以培训学员为全日制教育的主要生源不是农广校全日制教育的发展方向。

二、把初、高中落地生作为全日制主要生源,可实现农广校全日制办学可持续发展

1.落地生可提供稳定生源。众所周知,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是提高全民素质的奠基工程,关系国家民族兴衰成败的战略措施。1986年,我国颁布并实施《义务教育法》后,初中阶段入学率从90年代初期70%左右提高到2008年的98.5%。可见,我国初、高中教育是持续发展完善的教育体系。又据《2005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05年全国高中阶段教育(包括普通高中、职业高中、普通中专学校、技工学校、成人高中、成人中等专业学校)毛入学率仅为52.7%,有3500多万初中生流入到社会。而这之中,大部分都是农村初中生。又据青基会调查,60%以上的农村学生不能接受大学教育而回乡务农或外出打工。大量的初高中生流入社会,造成未来几年我国农村每年新增劳动力大约1700万。以上说明,我国农村目前还存在并将长期存在初、高中落地生现象。农广校全日制办学以这部分落地生作为主要生源可实现办学的持续、稳定发展。

2.落地生保证全日制教育。据调查,目前初、高中毕业生的年龄大约在16~18岁,落地后因年龄小,文化低,他们面临“下海”无智能,“打工”无体能,“务农”无技能的三无状态。大批落地生流向社会,很可能成为社会的不安定因素,因此家长更希望孩子在不交纳大量学费的条件下不离开学校继续学习,一方面继续替他们规范管理好孩子,另一方面,让孩子为将来就业和务农学点技能。这为农广校全日制办学提供了机会,办初、高中落地生的全日制班应该成为农广校的特色和优势。

3.对落地生施教能充分发挥农广校的办学优势。首先,农广校是一所以培养农村实用人才为目标的农村中等职业教育学校。而农村初、高中落地生是农村准实用人才,正是农广校的教育对象。其次,农广校体系健全,四级办学,分校向下延伸到乡,到村,贴近农民,招收不离乡、不离土的当地农民参加学习,招收偏僻农村初、高中落地生就读农广校能充分发挥农广校贴近农民的优势。第三,目前43%的农村初、高中落地生不能就读上级学校的原因是农民收入低,对教育的投入低,交不起继续教育学杂费,而农广校从2005年起,就开始免收中等专业教育各专业学费,只收学员1/10书费。2007年6月份,财政部、教育部联合下发了《中等职业学校国家助学金管理暂行办法》,落实中等职业学校学生资助政策,农广校争取到了国家助学补助项目,对农广校全日制学员每人每年补助1500元。解决了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在校学习的生活费用。所以招收交不起继续教育学杂费的农村初、高中落地生就读农广校,能充分发挥农广校的免费优势,农村初、高中落地生就读农广校,也是他们最明智的选择。第四,农广校以大农业和就业工种为主要专业,教学以培养学生农业实用技术和职业技能为主,这正是农村初、高中落地生务农和务工的需要。因此招收农村初、高中落地生就读农广校,能充分发挥农广校教学优势。能加速提高他们的农业科技素质和就业技能,拓宽他们的立业创业之路,使他们即使“榜上无名”,也能“脚下有路”。

三、发展以落地生为生源的全日制班,打造农村职业教育的主阵地

从农村初、高中毕业生的年龄看,一个初中毕业生去打工的年龄,大多处于“童工”或者“未成年工”的阶段(据工地调查显示),而这些都是《劳动法》禁止的。毋庸置疑,农村初、高中毕业生再读职业学校,是他们的必然选择。

从初、高中生落地后果分析,大量初、高中落地生流失到社会,对教育和社会产生了强烈冲击。有调查显示,在一些省市的少管所中,810名少年犯就有420名落地生,所占比例多达50%以上。可以说,社会上一些不良风气之所以屡禁不止,与农村初、高中生不断落地流失紧密相关。因此进入农业院校继续学习是对他们开展就业与创业教育,提高他们的就业能力和职业技能的有效途径。

从农村经济发展的需求分析,广大农村亿万在校学生,正是未来20年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生力军。他们落地后低素质、缺乏农业知识和技能的现状必然导致农村劳动力整体素质低下,进而制约农村经济的发展,影响农业结构调整的进程;必然导致出外务工就业不充分和大量回流,进而影响农村劳动力有序转移的进程。加快提高新增劳动力的素质和技能,让农村初、高中落地生都能进入农业院校学习,是促进农村劳动力有序流动、增加农民收入和发展农村经济的当务之急。

从农村初、高中落地生自身的愿望看,农村初、高中落地生对科学技术有潜在的渴求,他们在分析身边人致富的主要原因时,把“能力强、会经营、善管理”和“有文化、有技术”排一、二位,66%的农村初、高中落地生将“致富的愿望和目光”放在农业科技知识和实用技术上。这为农广校的招生提供了良好的发展前景。

总之,面对大量农村初、高中落地生的需求,面对农业和农村社会的需要,农广校要认清新形势,认清自身贴近“三农”的优势,不收学费的免费优势,办学手段上的远程优势,尽快调整办学方向,勇敢地承担起农村初、高中落地生教育的重任,使农广教育真正成为农村职业教育的主阵地,成为新增劳动力素质教育的主阵地,在新农村建设中发挥更大作用,为新农村建设作出积极贡献。

辽宁省农广校

梁义崔高清

上一篇:开辟新模式 探索新机制 唱响农村大喇叭 下一篇:农业部有关负责人就恢复发展油料生产的政策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