贴着文本来教

时间:2022-10-03 05:56:29

【前言】贴着文本来教由文秘帮小编整理而成,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在《夏天的瓶供》一文里,周瘦鹃老先生重点写了两种花:一是荷花,一是菖兰。特别是对于荷花的抒写,更是泼墨如雨地写了两大段。重点写这两种花的原因是:荷花、菖兰都是夏天特有的、常见的花种,更主要的原因是这两种花代表了作者的人生态度和人生理想,做一个“出淤...

上一节好语文课最大的难处就是对文本的处理,也就是王荣生教授所说的“语文教学内容的选择”。其实,只要我们紧紧扣住了文本,紧紧地贴着本来讲,就会上出一堂好课。沈从文曾说过:“写小说要贴着人物写。”一堂好的语文课也应该是贴着文本来设计教学流程,围绕文本组织教学过程,贴着文本设计教学评价。

本文以2012年10月我区优质课评比为案例,具体阐释如何贴着文本来组织教学。此次比赛,我们选用的上课内容是周瘦鹃先生的《夏天的瓶供》。

一.贴着文本解读

贴着文本解读,就是在作品解读时,要忠于原文。我们一旦将解读的目标确定为作者与文本的某种思想和意图以后,某种客观性标准也就随之确定下来。就是说,文学解读不是任意的。在语文教学设计之前,我们要尽可能的接近文本的真实意图。周瘦鹃的《夏天的瓶供》,通过对夏天瓶供选择的原因、选择的标准及瓶供花枝的搭配,细腻地抒写了作者讲究细节、讲究品位的士大夫生活方式及生活情趣,透露出作者对生活、对自然的热爱。而有的教师把此文理解为怎样“插花”,文本的理解就偏离了原文。

贴着文本解读还要注意到深刻性标准。课本解读的重要目标仍然是探讨作品的思想艺术内涵、还原作家的创作意图与思路,那么就有一个是否深刻的问题。文学作品反映生活会有一个层次深浅的差异,而对教师来说,对同一部作品因为教师水平的差异在解读上也会有一个深浅层次的差异。

在《夏天的瓶供》一文里,周瘦鹃老先生重点写了两种花:一是荷花,一是菖兰。特别是对于荷花的抒写,更是泼墨如雨地写了两大段。重点写这两种花的原因是:荷花、菖兰都是夏天特有的、常见的花种,更主要的原因是这两种花代表了作者的人生态度和人生理想,做一个“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高洁的君子。如果没有注意到这一点,课文的设计就会流于肤浅。

除此之外的一味拔高或别具匠心的个性解读都是不恰切的。正如王一川教授所指出的“接受主体除了充分调动自己的创造性对文本进行再创作之外,他也得受接受对象的制约。这使得人读《红楼梦》,不管怎么读,也读不出《水浒》味来。这说明了,主体的能动性、个体性、体验性中存在一种内在的制约性,它使得审美欣赏主体的再创造不至于出现随意性、非理性以及伪审美性。”

二.贴着文本来讲

2011版《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语文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这就要求我们在语文课上,重要的任务就是要教学生理解语言、运用语言。每一篇选文,都是学生学习运用语言的用料。基于本课,优秀的教师通过“用一个词概括周瘦鹃夏天瓶供的特点”、“为本文三幅画面起一个好听的名字”、“文中哪些词语体现了作者对夏天瓶供的喜爱”、“从文中的内容你能否推知作者是一个怎样的人?”四个问题串起,环环相扣,但每一个教学环节都是指向文本的核心价值,都是教学生学习语言、运用语言。扣住文本,扣住语言训练,语文教学也就落到了实处。

但也有些教师的教学没有贴着文本,浮在文本的表层,甚至游离于文本之外。例如有的老师让学生阅读文本,解决“到底该怎样插花”、“有几种插花的方法”等问题,教师没有引导学生再向前走一步,探究作者的审美趣味和人生态度,这些问题更适合在劳技课上学习。

如果不能贴着文本讲,这样的语文课就像孙绍振教授指出的“许多时候,在中学语文课堂上,我们都不知道要讲些什么。经常发生的情况是,该讲的,不讲,不该讲的,明明白白地摆在那里,没有难度的,大讲特讲,有时更无谓地制造难度,把本来很简单的问题复杂化了,白白浪费了自己的和学生的时间。”

三.贴着文本进行评价

贴着文本来设计语文评价,就会使课堂教学更加集中,重点更加突出,如果有过多的“旁逸斜出”,语文课堂的效率就会大打折扣。

在教授《夏天的瓶供》一文时,优秀的教师会把评价紧紧聚焦在对文本的深度理解上,对难点的有效突破上,对语言的运用上,使得课堂呈现一种螺旋上升的态势。例如一位教师以“一个爱好莲花的人,会是一个怎样的人?”让学生再次回归到文本,时时贴着文本来学语文,最后老师以“优雅”一词作结,又引用伊斯兰教先知曾说过的“如果你有两块面包,你要用其中的一块去换一朵水仙花”,引导学生学会在劳碌的生活中,寻求一份优雅的人生。而有的老师却让学生学着去插花,这既离开了文本,又离开了语言学习,这样的课堂效率就可想而知了。

“任尔东南西北风,咬定文本不放松。”一堂高效的语文课堂就是这么简单。

张颖,教师,现居江苏南京。

上一篇:目标导学构建和谐高效课堂 下一篇:谈谈课堂中数学的教学效率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