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托文本,促进表达

时间:2022-10-03 05:35:33

摘 要: 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学习语言最根本的目的是运用语言进行口头交际,低年级是学生训练口语表达能力的关键时期。面对现有的教学资源,如何立足本文,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无疑是值得教师深切思考的。

关键词: 文本 表达 说话训练 低年级语文教学

在飞速发展、信息多元化的时代,要想获取更多的资讯,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变得更重要。说话是与人交流最常用的方式,也是人类抒感、沟通心灵的良好方法。小学低年级是培养孩子各方面能力的重要起点时期,是训练孩子口语表达能力的关键时刻。现有的苏教版教材尊重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遵循母语教育的规律,其中低年级语文课文是根据所处阶段儿童特点精心挑选的,易激发儿童语言表达的兴趣,是培养和训练儿童说话训练的良好体裁。我们在教学、训练孩子说话时,可以依托文本,合理利用这个资源,挖掘儿童表达的潜力,培养他们说话的能力。

一、朗读文本,精练表达

朗读是理解课文的重要方法,也是学习普通话、进行语言规范化训练的重要手段。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是教学的重要环节。要让低年级学生在读了课文以后,马上能运用准确、连贯的语句表达主要内容、概括段落大意是有难度的。因此,需要给学生一段坡度,运用一定的方法,循序渐进,让学生逐步适应和学会表达。

在一年级刚接触课文阶段,面对一些写人或叙事的课文,往往可以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语段或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等基本要素。教学《看》这篇叙事写景的文章时,学生能运用第一段回答本文大意即可,教师在学生回答后,进一步提点学生在以后讲一件事情时,也要学习作者交代清楚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等要素。教学《司马光》一文,让学生概括课文主要内容时可以提示学生:什么时间(古时候)?在什么地方(花园里)?谁(司马光和他的朋友),干什么(捉迷藏)?发生了什么(有个孩子掉进了大水缸)?结果怎样(司马光砸缸救出孩子)?提示孩子删去一些不重要或者重复叠加的信息,学生经过几步筛选,在老师的提示下,能表达出课文主要写了:古时候,司马光在花园里砸缸救人的事情。这样既达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又锻炼了口头表达能力。

二年级的课文相对于一年级的课文普遍要长,信息量变大,要抓住主要内容更有难度。因此,教师需要抓住关键词,运用一定句式进行一定的提示。在提炼《沉香救母(一)》第四段段意时,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概括能力,让学生抓住“拜师学艺”、“习武练功”等关键词,通过“不管……还是……”等句子精炼“辛苦”二字,加上教师的提示,学生最终能够表达出段意:沉香为了救母亲去拜师学艺,辛苦地习武练功。这样抓住了重点,精炼了语言的表达。

低年级的学生不一定能立刻准确概括出主要内容,教师作为一根拐棍,要引领学生抓住一些关键词和运用一些句式,按一定顺序概括课文主要内容。这能增加学生口头表达训练的机会,活化语言。

二、感受文本,提升表达

低年级语文课本中很多都是学生喜欢的寓言、童话、写景叙事散文等,这些精心挑选过的文章用词简洁、生动、精准、优美,符合儿童心理。如何利用这些优势训练孩子的口语表达能力是值得研究的。

《世界多美呀》一文描写小鸡出壳后见到的事物时,用上了蓝湛湛、绿茵茵等一系列有关颜色的ABB形式的词语,教师如果能顺势让学生谈谈自己还了解的其他这类词语,并在前面加上什么事物,学生定能说出很多短语,这样学生学习省略号就不成问题。这能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对文字的感受,升华学生对大自然的喜爱,让学生明白在说事物时可以运用可爱、俏皮的修饰语,积累口语表达素材,锻炼能力。

《春到梅花山》在描写近观梅花时,用上了一个词“晶莹透亮”。学生在初学这个词时一般理解不深,我以图片出示这样的梅花,让学生直观感受。我提问:为什么此时的梅花是这样的?学生回答是阳光和水的作用,进一步感受文章的美。我继续追问:还有哪些事物是晶莹透亮的?学生说出水晶、钻石、玻璃球等事物,知道原来这些事物也具有这个特点,懂得以后在说话、写话时这些事物都能用上这个美妙的词,进一步感受到用词的精准、生动和语言的优美。

三、模仿文本,优化表达

模仿是语言学习中必不可少的一种形式,儿童语言的形成和发展离不开模仿。面对这些优美、百读不厌的课文,我们应当善于从文本的典型句式、写作顺序等多方面让学生进行仿说训练。

例如学习《梅兰芳学艺》时,课文最后一段有一个“终于”一词,在理解文本后,让学生运用这个词造句。学生一开始并不是很明白这个词,但在学习课文后让他们模仿课文造句,他们能联系生活实际表达出来。有学生说:“经过不断努力,我终于考一百分了。”有学生说:“经过刻苦练习,我终于会跳绳了。”等等。这些都是学生在理解文本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表达出来的,由于符合切身体会,他们表达时不仅很流畅而且情绪很高涨。《探母》中的“一边……一边……”,《云房子》里的“有的像……有的像……”等,都是低年级很经典的句式,很适合孩子练习口语。

二年级上册的《月亮湾》是一篇描写家乡的美文,在描写月亮湾村子里的景色时,是按一定的方位顺序的,因此在学完课文后,教师可以让学生利用节假日观察家乡,回到课堂后模仿文中的写法简单叙述自己家乡。学生有了切身感受,加上又是表达对家乡的喜爱,因此他们有自豪感,很乐于表达,也为今后的写话做好了铺垫。

模仿文本时并不是简单地按部就班,而是一个对课文语言进行重组加工、体现个性的过程。如此学生对课文的感知会更深,强化口头训练。

四、挖掘文本,丰富表达

新课标明确提出:教师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要能够创造性地利用教材。教材中有体现作者思想、情感的文字,更有许多隐蔽于文字的“空白”,这些留白是作品有意不显露的表达,想通过人们的想象填补,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教学《木兰从军》木兰说服家人时,可以师生配合,教师扮演木兰的家人,学生扮演木兰,以一问一答的方式进行想象表达:

父亲说:“你是女孩子怎能出征打仗呢,还是我去好。”木兰拉着父亲的手说:“?摇?摇 ?摇?摇?摇?摇?摇 ?摇。”

弟弟说:“姐姐,我是男子汉,应该我去!木兰摸着弟弟的头说:“?摇 ?摇?摇?摇?摇 ?摇?摇。”

母亲说:“孩子,你不能去,打仗多危险。”木兰说:“?摇?摇 ?摇?摇

?摇 ?摇 ?摇?摇。”

学生在锻炼口语表达的同时更能体会木兰为国为家的情怀。此外,在写到木兰立下赫赫战功这个点时,可以让学生谈谈她会立下哪些功劳,学生会情不自禁地描述出一些场景,对于理解“赫赫”很有帮助,学生仿佛是作者的一支笔,甚至在与文本和作者对话。在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品质的同时,极大地发挥了学生口头表达的才能。

五、借助文本,重组表达

低年级学生年龄小,接触的事物范围狭窄。他们虽然有说的欲望,但鲜于有说话的内容。教师可以利用文本编一些课本剧,满足他们表演兴趣高的心理。很多低年级课文故事性很强,都适合编写课本剧,如《狼和小羊》、《小动物过冬》、《狐假虎威》等。学生在表演时戴上一些头饰,加上一些道具,这样更能融入角色。因为有了一定的情境,学生还会情不自禁地带上动作或表情,表达时会更流畅,思维想象力得到提高,口语水平得以提升。

六、续编文本,延伸表达

新奇多样的事物能引起孩子的有意注意,能更好地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提高口头表达的欲望。教材中有丰富的教学资源,教师可以安排续编故事作为说话训练的素材。

学完《蚂蚁和蝈蝈》让学生谈谈由课文明白的道理时,可以顺势续编故事,让学生说说蝈蝈的儿女接下来是怎样生活的。又如二年级下册的《会走路的树》课文的最后是小驯鹿带着小鸟回家,一个省略号给学生留下了许多想象的空间,可让学生续编故事。

续编故事对于发展孩子的想象力、口语表达能力、创造力等都大有好处,是一种创造性的叙述。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可以展开合理想象,畅所欲言。

提高低年级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面对丰富的教育资源,如果教师能立足文本,充分利用这些素材,运用有效的方法,不断为学生创设表达的舞台,相信孩子的口语表达能力定能得到提高。

参考文献:

[1]严玲栩.关注文本表达落实语言训练.2013.

[2]佚名.让语文课堂精彩纷呈.中国论文网.2012.8.

[3]王烨.立足文本提高低年级学生口语表达能力.上海市宜川中学附属学校,2011.

上一篇:“三性”在心中,复习也从容 下一篇:城市审美文化建设与人文历史文化的继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