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提高诗歌鉴赏教学效率的途径

时间:2022-10-03 04:41:10

探索提高诗歌鉴赏教学效率的途径

诗歌教学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对高中语文诗歌教学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主要表现在诗歌阅读的广度和深度两个方面上――“培养鉴赏诗歌的兴趣,提高文学修养,丰富情感世界,树立健康高尚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但现阶段高中语文诗歌教学还依然停留在教师主导的分析讲解层面上,学生不能自主体验诗歌的意境和情感,固定的鉴赏模式和分析方法束缚了学生的想象力,他们不能根据自己的想法感受去体会诗的意境,更谈不上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和观点。本人曾经做过相关的一些调查,很多学生只是停留在机械记忆诗歌的层面,多数的学生不能准确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和节奏,对诗歌的主要意象也比较模糊。面对低效的课堂教学现状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根据新课程改革的发展要求,很有必要进行高中诗歌教学有效性的探讨。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就提高诗歌鉴赏教学的效率问题,提出以下四种路径。

一、重视朗读,激发兴趣

朗读是深入解读文本的基础,而只有通过深入解读文本,才能做到对诗歌的有效学习。于漪老师曾强调了阅读的重要性:“要反复读,把无声的文学变成有声的语言,读出感情,读出气势,如出自己之口,如出自己之心”。因此诗歌的有效教学要以朗读作为着手点。那么该如何引导学生去朗读那种“情动于中而形于言”的诗歌呢?我们不应该局限于单调的朗读方式,要结合多种不同的朗读方式,比如配乐朗诵、泛读、集体朗读、精读、个别朗读、品读等等。在读的过程中品味诗歌,在品的同时适当地朗诵,两相结合,从而达到真正的读懂诗歌内涵,与诗人共同感受诗歌给我们带来的人生体验和感悟。

讲解《蜀道难》时,根据自己对朗读理念的理解,笔者设计了三个教学步骤。①朗读入诗。为了增强学生对诗歌的主体感悟能力,通过动画以及录音等手段来展示诗歌的意境,将诗歌的内容形象化、具体化。在学生朗读的过程中,应从节奏、语调等角度予以指导,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基本把握全诗内容。②悟读人情。在学生自由朗读后,让他们谈谈读出了作品哪些方面的情感,并结合具体的字、词、句说说自己的感受、体悟。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在感悟诗人思想脉络的同时,也触发了自我独特的心里情感,从而更准确把握诗歌所表达的情感和抒发的情怀。③品读韵味。让学生分组协作,四人为一组,选取诗中自己喜欢或体悟比较深的部分朗读,总结朗读的技巧,并推荐小组中一位同学示范。这样做是希望学生能够通过自己努力,提高阅读能力。笔者在《蜀道难》教学的教学过程中,让学生获得了学习诗歌的主动权,学生在品读的过程中自主参与,这体现了诗歌教学的有效性。

二、精心设问,因材施教

新课改提出以学生作为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特别是诗歌的教学课程,要注重学生因人而异的学习需求,让学生成为课堂中的主导者,使学生在自主阅读中感受到轻松的学习氛围,从而渴望学习。在诗歌教学从“读”到“品”的转变过程中,老师所采用的方法显得非常关键。教师可以设计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问题来设问。如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一文的教学课程中,就要抓住一个“笑”字,问题只围绕“笑”来设计,诸如:何时笑?为什么笑?在哪里笑?笑谁?谁笑?什么样的笑?通过对细节的提问分析,进而深入诗歌的情感当中去。还有《雨巷》一文中的丁香姑娘的“走”怎么变成了“飘过”的呢?总之,老师的设问要根据不同情况设计,只有因材施教,精心设问,才能让学生真正地学会主动思考,才能提高诗歌教学的效率。

三、拓展迁移,合作升华

新课改要求实现由“教教材”转变成“用教材教”,作为权威的教材不再是 “圣经”。因此,诗歌的有效教学还要有对课程的开发和利用,以及拓宽语文学习范畴和运用领域。努力进行知识的拓展与迁移,使学生的诗歌学习不拘泥于教材,能跳出教材架构,寻找自己感兴趣希望学习的东西。比如,“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一句中的“花”、“鸟”都是大家熟悉的事物,而一经杜甫的艺术改造便给人另一种不同的感受了。诗里的“花”会流泪,“鸟”会伤心,与现实中的花、鸟有了一定的距离,这就是融入了诗人主观感受的虚象。在欣赏时必须启发学生发挥想象和联想,去细细揣摩玩味。诗人自羌村北上,看到城池残破,人烟荒芜的景象,国恨家仇涌上心头,伤感万分。于是,寂寞开放的花在诗人眼里也似有知,感时溅泪;飞翔的鸟儿也怅恨别离,惊动心扉。这一句巧妙地把大自然的和谐景象和诗人内心的不和谐情绪(伤恨离别)融为一体,突出忧思,增强了艺术效果。在此类诗歌中只有了解虚象的内涵,才能真正体味出蕴藏于诗中绝妙的美来。

四、课后拓展,提升能力

课堂教学是有限的,只有把学生发动起来,加强课后拓展活动,学生的诗文鉴赏水平才会不断提高。诗歌比较是拓展学习的有效方式。比较可以是多方面的,比如说对立意的比较,对意境的比较,对风格的比较。对同一作家在不同时期的作品的比较可以把握诗人作品风格形成的轨迹,如李清照前后期词的变化就反映了她南渡前后的不同经历。也可以比较同一时期风格不同的作家作品以强化对诗歌风格的认识,如李杜的比较,小李杜的比较;也可以是对不同历史时期的同一题材作品的比较,如南宋陆游的《卜算子・咏梅》与的《卜算子・咏梅》的比较,来感悟体验诗人精神世界的差异。既可以通过对不同意象的对比来体味诗歌中蕴涵的微妙而独特的情感,又可以通过相同意象的不同组合方式的对比来体会作家之间各具特色的艺术风格。总之,我们可以从各个角度拓展诗歌鉴赏的外延。诗歌蕴涵的理义不仅是多项的,而且是深厚的,我们应该仅仅在课堂上学习领悟。学生的心灵是纯洁的,他们内心有许多你意想不到的灵光,课堂之外还有更为广阔的空间。这需要教育者去挖掘去发现,我们应该多给学生一点时间和自,创设课内外或与现实生活相关的知识外延,拓宽学习渠道,拓展学生的艺术灵感,让学生更自主更轻松地学习诗歌。

总之,在高中语文诗歌鉴赏教学中,提高诗歌鉴赏教学的效率,是我们每位高中语文教师共同关注的问题。诗歌教学要以学生为中心,通过激发学生的兴趣爱好,让学生自主地学习诗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课堂教学质量,使诗歌鉴赏教学成为实用有效的教学,让学生发现生活的诗意、生活的美好,能够将诗融入生活,让生活如诗一般充满魅力。同时,使学生在进步中体会学习的快乐,并以此作为学习的动力。

作者单位:江西省赣州市赣县中学北校区(341100)

上一篇:警惕静悄悄的健康杀手 下一篇:我爱过的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