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数学课堂的悬念教学

时间:2022-10-03 04:08:18

浅议数学课堂的悬念教学

【关键词】数学课堂 悬念教学 方法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12A-0030-01

悬念作为一种学习心理机制,是学生对所见、所闻的问题感到困惑不解而产生的一种“欲知不得,欲罢不能”的心理状态。它由未完成感和不满足感而产生,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使学生积极感知学习对象,集中注意力,丰富想象力,增强记忆力,提升创新力。所以,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巧妙地设置悬念、探索悬念,进而破解悬念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举措,也是数学课堂教学艺术的表现。那么,应怎样进行悬念教学呢?

一、激疑

疑就是精心设置悬念。教师根据教材内容特点及学生好奇心理,精心设疑,制造悬念,有意识地把一些数学知识蒙上一层神秘的色彩,使学生处于一种“心求通而未达,口欲言而未能”的愤悱状态,引起学生猜疑,从而产生强烈的探索欲望,保持对数学的新鲜感和好奇感。正如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说的“思维自惊奇和疑问开始”。例如,在教学“年、月、日”时,教师先出示题:“小刚今年12岁,他只过了3个生日,你知道这是怎么回事吗?”这时学生情绪高涨,对问题产生了“疑”,心里产生了悬念。这种疑问刺激了大脑,激发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促使学生主动地探究新知识。

二、起思

“思”即思考。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问、矛盾是思维的启发剂,“疑”能使心理上感到困惑,产生认知冲突,进而拨动其思维之弦。学生带着疑问在脑海中对原有的知识进行搜索、选择、整理、比较、分析、推理。例如:一堆圆木,第一层是一根,第二层是2根……第9层是9根,一共有多少根?学生列式依次相加算出结果:1+2+3+4+5+6+7+8+9=45。老师说:“我一下就能算出一共有45根。”学生感到奇怪。“有一种简单的方法,你们也想试一试?”经过思考,有的学生发现了凑十法。学生处于发现者地位,感受到成功的喜悦。有一次我问:“五角星有几个角?”大家异口同声地说:“五个角!”老师说:“不对。”同学们一脸茫然。我在黑板上将五角星外面五个锐角擦去,剩下离散的五个钝角,原来有十个角。大家恍然大悟!真是“柳暗花明又一村”。这就是悬念教学产生的效果。探索悬念的过程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的趣味、神奇与无穷魅力,也改变着他们的思维方式,提升了他们的思维高度。

三、促辩

俗话说:“鼓不敲不响,理不辩不明。”学生的模糊认识,通过设置悬念,分组交流、讨论,在不同意见的争辩中,分清是非,明白道理。在讨论的过程中,由于不同观点的碰撞,学生思维异常活跃,同时也提升了数学语言的表述能力。例如,教学《认识线段》时,我出示题目:一条线段上有4个点: ,问:一共有多少条线段?学生的回答有三条、四条、五条等。于是我组织学生四人一组,讨论交流,互相启发,各自表述理由。不同意见可以争辩,在辩论和自主探索中弄清是非,解释疑问,将悬而未决的问题弄清楚。我又引导他们总结出这类问题的规律:四个点,线段条数是:3+2+1=6,并留下新的悬念:为什么是(3+2+1)条?如果是五个点呢?这样进一步培养学生思维的发散性和灵活性。

四、生悟

悟性的高低决定着学生数学思考的纵度与横度,它是一种具有生命驱动力的思维形态,是联结理性与感性的带有生命体验的心灵之桥。可以说,没有以悟性获得的知识与能力是僵化的,没有以悟性生成的理论是空洞的。例如,在教学三角形的稳定性特性时,利用多媒体播放这样一个教学情景:一只小猴沿着船的桅杆往上爬,当爬到桅杆的顶端时,“啪”地一声,小猴摔落了下来;当工人师傅在桅杆顶端加上一根斜棒使之成为三角形后,猴子再一次爬上桅杆时,它却能稳稳地站在桅杆上了。这是什么原因呢?从这一熟悉的生活情景给学生创设悬念入手,让学生去感悟数学知识。学生很快由这一悬念感悟到了因为三角形具有稳定性,所以猴子不再掉下来了。这样学生就牢牢地掌握了三角形的特性,将抽象的概念生活化了。

总之,数学课因设置悬念而更加精彩。学生因探索悬念而激起了思维的波澜,启迪了思维的灵感,点燃了智慧的火花,培养了自己的综合能力。

(责编 罗永模)

上一篇: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策略 下一篇:例谈语文教学中插图的有效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