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工行上市

时间:2022-10-03 04:07:38

看工行上市

现阶段投资者对所有中国大银行一视同仁,采用以相对估值来定目标价的方法,似乎流于草率

在超大盘股工商银行上市的推动下,H股指数创出了7500点的九年来新高。

同时,第一只“A+H”同步发行的工商银行的招股也圆满落幕。工商银行A股与H股分别以3.12元和3.07港元的上限定价;在超额配售选择权行使前,A股和H股发行规模合计达191亿美元,高于此前全球历史最高水平――日本NTT移动通信公司在1998年创下184亿美元的融资水平,从而成为全球最大的首次公开发行。

工商银行10月23日公告称,A股网上发行中签率约为2.03%;回拨机制实施后,网上发行最终中签率为3.277329%,创“新老划断”以来的新高;吸引资金规模高达6503亿元人民币,成为A股历史上资金申购项目中冻结资金最高的项目。

同时,工行A股网下认购最终共获得13.97倍认购,吸引资金规模达1307亿元,刷新了此前中国银行A股网下冻结1281亿元的纪录。

工行在香港公开发行最终共获得近77倍的认购,吸引资金规模近4250亿港元,成为香港公开发行部分冻结资金最高的项目。

此外,香港公开发行认购人数高达近百万,为香港历史上申购人数最多的发行项目。海外针对机构投资者的部分也超额认购30倍以上,众多投资银行甚至提前一天截止申购,以避免更高的超购额。

更让人称奇的是,如此规模的IPO,居然没有给市场带来任何下调的压力;相反,受到投资者对可能分不到多少工行股票的忧虑的驱使,沉寂了一段时间的建行和交行股票也开始有了起色,两只股票都在10月以来上涨了将近10%。

而H股指数及香港蓝筹恒生指数,同样在这股热情的推动下,分别创出九年和六年来的新高。

从很大程度上说,过去几家银行的上市都给投资者带来很大的甜头,使许多投资者――不管是散户也好,机构投资者也好――对工行IPO达到了一种如痴如醉的地步;几乎所有人都认为,工行是一桩“不可不买”的IPO(a deal cannot afford to miss)。

尤其是从超大型国企在香港上市规模的角度讲,工行IPO是“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所以面对这趟“末班车”,大家的心态都是惟恐被落下――香港的散户再一次达到了奔走相告、言必称“工行IPO”的地步;据说下的单子几乎没有限价的,怕的只是分不到股票,对开盘就可能有的15%升幅,似乎人人都是胸有成竹。而这一判断的由来,完全是由于人们普遍认为所有中国大银行的估价应该都差不多。

但在如此热烈的追捧之下,不管是散户还是机构投资者,分到的股票其实都极少。更可能发生的情况是,热闹过后,人们会发现这一点点“最后的晚餐”并不能满足大家逐利的胃口。其理由在于,建设银行、交通银行在2005年上市时,广大投资者对中国银行的管理质量仍抱着半信半疑的态度,价格都定在1.8倍P/B(市净率)左右。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管理层和投资者的不断沟通,在过去的一年中,股价才有了良好的表现。交行股价今年以来上升67%,建行也在这段时间内上升44%。

但轮到中行上市时,因为有了建行、交行的铺垫,IPO价格已经定在3.05港元,大约在2倍P/B。

不幸的是,中行的股价在交易的第一天就一步到位,上升到3.40港元;虽然曾经在很短的时间内达到过3.675港元,但在此之后,又是一路下滑,跌回到3.40港元左右。

在过去三个月内,H股指数上升11%,但中行的股价如一潭死水,甚至还下跌了3%。对于中行的投资者来说,这意味着,如果你没有在第一个交易日抛掉的话,过去三个月的机会成本是颇高的。

现在到了工行上市,面对如此的追捧,公司定价自然是在上限,3.07港元的价格意味着超过2.1倍的P/B。

那么,工行在未来一段时间内的走势是否会重蹈中行覆辙呢?怕的是很多人吸取了中行的经验,在第一个交易日如果见到超过10%-15%的升幅,就会迫不及待地抛售。

我们认为,买中国的国有大银行股票应该持有长期的眼光,而并非追逐短期的暴利。

现阶段大家对所有中国大银行一视同仁,采用以相对估值来定目标价的方法,似乎流于草率。特别是未来几年,随着金融市场的大力开放,面对外资真正的竞争,谁会是最后的胜利者,似乎仍未到作出定论之时。■

作者为花旗集团董事总经理、中国研究部主管

上一篇:中国股市如何造强 下一篇:监管者需居安思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