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工大最有范儿的跨文化先生

时间:2022-10-03 04:05:56

北工大最有范儿的跨文化先生

按照同性相斥的原则,在一个男女比例7:1的工科大学,如果一个男老师,还能在一群黑压压的男性教授中杀出一匹黑马,不靠卖萌、不靠给高分、不靠讲段子、不靠让人“不明觉厉”的高级职称、也不靠长得像《来自星星的你》里边的长腿欧巴,还能赢得学生们跨性别(不论男生女生)、跨专业(不论工理文商)、跨年级(不论师兄学妹)、甚至跨文化(不论黄皮肤黑皮肤白皮肤)的集体点赞,那么这个男老师大概只有一种可能――一定是个男女通杀的奇葩。

北京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邢爷就是这样一个理工院校文科学院的尴尬夹缝中,赢得无数男女学生翘掉约会去慕名蹭课的奇葩。上课铃响,邢爷乐呵地上他的英语和跨文化专业课,开始他神奇的“跨文化之旅”;下课铃响,邢爷从不多贫一句。下课啦,不耽误大家伙儿吃饭。还没人回过神儿来,邢爷已经夹着书,下楼开车――开他那辆拉风的山地车,驮着他那微胖的维尼身材+帅气的西装领带,消失在一群大小伙子为主的广阔校园里。

所谓“爷”,主要是因为北工大85%以上都是北京生源,北京人儿眼中“爷”是一种对自己敬佩男士的尊称;而北工大的一群熊孩子们口中的“邢爷”,主要就是师生关系亲切又不敢乱打马虎眼的称呼啦。

邢氏国学

但凡理工类院校,理工男们都会在宿舍拉灯洗脚睡觉之前,都会感慨一个段子:男女N:1,取向看心态。

我们入工大是2008年,那时候工大的外语学院还没破壳几年,是从经管学院分出去的,连工大自己人都不知道还有个“新开的外语学院”,还有这个“一群妹子的学院”,加上工大还不像北理工、北航那样的同病相怜的兄弟院校一样具有地域优势――伦家好歹也是在学院路,翻个墙遛个弯儿就能跑到邻家的北外、北师大来调剂一下“僧多肉少”的大学生活,工大地处北京东三环和东四环之间,再往东就是大通州国了――离传媒、二外这些有妹子的学校,隔着也不仅仅是一条北京地铁八通线的距离……外援没戏,那就只能内部解决、自己动手丰衣足食吧。

在这种僧多肉少+没有外援的大背景下,沦落到工大的姑娘们只有一个后果――容易被惯坏。用北京男生们的话说“毕竟是个姑娘,让着点儿应该的”。比如工大非常奇葩的“全校通识必修课”――无论啥专业,都要去修一整套的金工必修课(数控切割、电焊blablala),还要用一块活色生香的45号钢磨一个色香味俱全的金工锤子!

当然,结果你懂的,只要你磨锤子那段时间,挑个风和日丽的日子,穿个漂亮的花裙子在金工楼那一帮机电男旁边溜达一圈,大概你的锤子……就有着落了。所以,至今觉得工大金工课,是历届工大校长在下一盘很大的棋。

可是,邢爷绝不让。

都觉得学外语的姑娘应该比较open,教跨文化先生应该也比较open,但是邢爷对班里姑娘,绝不允许“仗势欺人”。他是教英语的先生,但儒家文化的修养和国际化视野,让他融合出一种迷人而明亮的跨文化人生底色。

“以色事君者,色衰而爱驰……”(以下省略N个我忘了的古文)

“你看妙字的造字,‘少’‘女’为‘妙’,说明啥?说明中国男人自古喜欢小姑娘。”

妈呀,你能想象一堂纯英文的跨文化授课,突然插播一段古文或邢氏国学歪理,然后无比自然地又回归英文?邢爷是真懂英文――因为他这个留洋多年在外办晃荡了多年的先生,但国文的底蕴也绝不逊色于他的英文。

“不懂中文的人,学不好英文。说得再流利也是那层表皮儿英语――新东方暑期班就办到了,你干嘛还费那层劲念英文系?”

所以,在英文系的第一个寒假,当我们都准备着啃美剧、啃英语名著的时候,邢爷给我们的第一项寒假作业是――好好补四书五经和经典国文。

后来我的毕业论文研究的是“长生不老思想的中西方对比”,当我拿了一坨《道德经》、《中国哲学史》、费尔巴哈的西方宗教研究去烦他时,邢爷像个大仙儿一样,跟我讲这里边的门道儿。

“英文专业的人,一定在于既懂英语文化,又懂中国文化――这才有价值。否则人家直接找个英语母语的老太太,英语说得比你溜,要你在中国干吗?跨文化交际,你两边文化都懂吗?中国文化这边是空的,你往哪里跨?”

“既不懂莎士比亚,又不懂李白杜甫,只会说两层语言的皮儿,说得再溜也是高级文盲。”

太没范儿的学生,免来上课

刚上大学那会儿,大家都是被高中校服荼毒多年,姑娘小子们都不太会打扮自己。学化妆、学穿衣打扮,总要经历一段幼齿可笑的奇葩阶段。

邢爷自己很有范儿,在教书之前一直在外办工作,确实是连男生都承认“穿西装真正好看的英文先生之一”。所以,他当然不允许底下听课的姑娘小子们“没范儿”。上他的跨文化交际课,大家还最好向lady和gentleman靠拢下,穿得太邋遢一定会被他非点名吐槽。

“指甲油可以涂,但是别弄得太花里胡哨,单色、自然、这才是优雅。还有,决不许在任何公共场合剪指甲,那效果和流鼻涕没拿纸巾一样有碍观瞻。”后来,我们毕业了,才发现邢爷说的打理指甲的概念,就是刚开始大热的法式甲啊!

“脸上可以擦粉,但注意两点,第一别太白,朱粉不深匀,闲花淡淡春才是跨文化中的东方美;第二别忘了脖子,黑白对比的美学别用在这儿。”

西方文化礼仪是我们的必修课,从着装到用餐到言谈举止一网打尽,但是老邢管得很宽――中国姑娘在中国校园也要穿得像样。因为英语专业的每个学生,在跨文化交流中,首先代表的一定的你的母语国度。

“穿什么衣服就要有什么衣服的坐相。比如你穿旗袍,就不能往凳子上一窝跷二郎腿――前面的料子全都压褶了,有点小肚子全能看见。穿什么都得懂它相应的文化,坐凳子只能做个边儿啊……”

总之,太没范儿的学生,还是慎重来上课。否则一定会引他一顿文化引申的吐槽。

透出一股仙气儿

上邢爷的跨文化交际,是一种享受。邢爷也很少照搬书本上的东西。知识二字,知是知道,识是见识。“知”的部分,书本上都写得明明白白,看完了记住了就算“知道”,不需要特别讲,答疑即可;“识”却是需要一个有阅历和底蕴的先生在课堂上把你领进门的。

邢爷教英语,绝不要求死记硬背(但背下来是基本要求,Test不合格也是要惹邢爷叫嚣的)。在他这儿,英语的每个单词都能用鼻子嗅到、眼睛看到,都是有“味道”、有画面感的。

比如邢爷讲“犬儒主义”,聊到“slum(贫民窟)”。他突然说,“slum这个词,第一反应是什么?”有同学说是脏乱差,有同学说是想起印度。邢爷像维尼熊一样一笑,“我一读到slum这个词儿,第一反应是,鼻子里感到一股酸味儿”。

这就是单词的画面感和味道了。在邢爷的英语世界里,每个单词都是有温度的。

所以,每当隔壁班在刻苦地背单词的时候,我们在探讨词根、手舞足蹈地用身体的各项感官去touch另一种文化――而不仅仅是知道它的释义。

同样,邢爷也绝不允许我们用英汉字典――用他的话说,高中毕业的那点词汇量就足够用英语解释英语了,一个5岁的英国小孩学说话,爸妈不也是用简单词解释复杂词,一点点儿进入英语逻辑吗?学不会英语逻辑,英语就白学了。

那个年代的卡西欧还没有那么高级,所以邢爷严禁我们用“英汉翻译小机器”。每个人都是抱一本砖头厚的英英字典,横扫工大图书馆。当然,英英字典开始用起来很麻烦,比如你不会“长颈鹿”这个英语单词,查英英字典,一看到解释“一种脖子很长的动物”就明白了。但如果是抽象概念呢?上课时候邢爷就开始培养我们这方面的能力――如果我不认识英语“井”这个单词,你怎么用英语解释什么是“井”?

“在地上的一个洞,里边有水,人工挖掘,不是自然形成?”邢爷说,这么做绝不是没事儿找事儿,只是因为你看懂了一个单词的英文解释,你才能知道他的真正文化涵养,不会露怯。

上一篇:工程造价全过程管理重点探析 下一篇:工程量清单招标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分析及解决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