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梯度朗读在初中诗歌教学中的探索

时间:2022-10-03 03:36:23

谈梯度朗读在初中诗歌教学中的探索

诗歌是灵动的音乐,是精巧的图画,是浓缩的文字。诗歌是诗人在灵感闪现时的文思泉涌,是诗人情感喷薄时的一挥而就,是诗人字斟句酌之后的辛苦酝酿。而朗读诗歌可以让我们聆听诗人的心声,与他们进行心灵的碰撞。因此诗歌教学应该引领学生在朗读这些经典诗篇中咀嚼其语言的芬芳,品味其真挚的情感。朗读是诗歌教学的重点,但绝不是简单重复的朗读,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梯度朗读在诗歌教学中的运用。

一、疏通朗读――把握音律节奏,力求字正腔圆,酝酿情感

读准字音和准确把握诗歌的音律节奏是学生理解诗歌的前提,也应该是诗歌朗读的最初要求。初步朗读诗歌应该是为学生理解文本内容奠定基础的,一般来讲,学生此时只要能读准字音,读准节奏就可以。

1.结合诗词音律的特点及字义读准字音。在古诗词教学中,语文老师应当了解相关的古汉语知识。有的字音发展到现在已经发生了变化,而在古诗尤其是格律诗中,为了诗歌的押韵,我们仍然要读古音。比如李峤的《风》“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 。中的“斜”就应当读“xiá”。《敕勒川》一诗“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中的“野”为了押韵应按古语读“yǎ”。

读准字音在诗歌教学中也许是微不足道的,其实不容小视。有的学生在诵读诗词时遇到不认识的字词,不善于借助工具书,只是凭感觉去读生字,很容易破坏诗的美感,而且容易产生先入为主,难以纠正的后果。

2.指导学生通过把握诗歌的韵脚、平仄等,读出诗的韵味。诗词之美在于它的音律美,诗词因押韵、平仄读来朗朗上口,娓娓动听。教师应结合相关知识对学生加以指导,才能真正引导学生领会诗歌的音律美。

3.摸索断句规律,读准节奏。诗歌不仅要押韵,更要有鲜明的节奏。声韵仅反映语言的抑扬,节奏才显示语言的顿挫。郭沫若说:“节奏之于诗,是她的外形,也是她的生命。”歌不讲节拍就不能唱,诗无节奏就念不上口,所以诗歌要有鲜明的节奏才具备韵律美。

1.引导学生通过掂量重音,把握诗歌情感表达的重点。在教学《天净沙》时,提出这首小令中哪些词需要重读,在学生沉默无语时,让学生聆听孙道临老师的朗读,并把重读的词圈画出来。学生画出“枯”“老”“瘦”“小”“夕”“断肠”,老师接着让学生思考为什么要重读这些词语,从而引导学生体会出这首小令营造的秋天万物萧瑟,夕阳西下的凄凉悲哀之氛围,从“断肠”一词中感悟到主人公――一个远离家乡、风尘仆仆的游子的悲哀。

2.引导学生通过想象画面,身临诗境。有人说诗画是相通的,诗歌创作通过意象和意境来表达情感,并且要做到情景交融,所以诗情和画意便连在了一起。读者在解读诗歌的情感时,将作者文字用形象的语言画面还原出来,不失为揣摩诗人情感的最佳方法之一。

3.准确评价,有效指导。《语文课程标准》在评价建议里明确要求:“注意加强对文章诵读的评价。”在语文课堂教学的朗读指导中,教师要通过准确评价发挥导向作用,让学生了解自己的具体不足,及时有针对性地加以改进;自己的优点在哪儿,继续保持并发扬。同时也可对其他同学起到相应的示范作用。

三、抒情朗读――寻找释放点,做到声情并茂,升华情感

1.教师入情描绘,激感。在教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一诗到尾声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感受杜甫舍己为人的高尚风格和博襟,我深情地描述:“杜甫,一个饱读诗书、才华横溢的诗人,在雨点如麻的破茅草屋内,听着窗外萧瑟的秋风,望着蜷缩在又硬又湿又冷的被子里的孩子,此情此景他的内心应该是无比痛苦,百般无奈。然而,此时的他却唱出了那个时代最强劲的音符:‘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请同学们用饱满的情感朗读最后一段,读出杜甫博大的胸襟和怀抱!”在我的激发下,学生读得悲壮慷慨,响彻云霄。

2.在诗歌朗读中融入音乐元素。朱谦之先生在他的著作《中国音乐文学史》里面有“所谓诗歌即是音乐”的说法。在诗歌教学中,我们可尝试将诗歌当做歌曲来唱,用唱歌的形式来抒感。有条件的师生可以采用“填词”的方式进行。比如找来与该词意境吻合的歌曲,将诗歌填写进去,然后试唱。当然有些诗词已经由作曲家为之谱曲了,我们没有词曲家们的艺术天赋,但我们可以多了解一些歌曲,在学生的情感需要升华时,配上一首与其意境相合的歌曲,在优美的音乐声里尽情释放自己的情感,岂不是一件大快人心的事?

3.借助表情、动作更好地抒情。《毛诗序》也说:“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当借助歌曲亦不能抒发其情感时,那就应当借助“手舞足蹈”了。在朗诵诗歌时如果能借助表情、动作,对情感的表达有很好的辅助作用。动作、表情的运用应当和情感表达融为一体,是自然的流露,切忌矫揉造作。

诗歌教学中的朗诵必须是在老师有效指导下进行的,通过疏通朗读、感悟朗读、抒情朗读这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经过一段时间的引导,像烹调美味佳肴一般,把握适当的火候,才能煲出浓浓的“靓汤”。

上一篇:高中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实践分析 下一篇:对物理实验教学与学生能力培养的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