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将乐县新路口矿区铜钨矿地质条件分析

时间:2022-10-03 03:14:50

福建省将乐县新路口矿区铜钨矿地质条件分析

摘 要:为了规范和合理开发利用矿区铜钨矿资源,,福建省将乐县丰源铜钨矿有限公司对矿区进行资源储量核实。在区内探有一定资源量的有9条矿体,,矿体总体走向北东,倾向南东或北西,倾角一般70~85°,矿体一般厚度0.21~1.17m,保有矿体平均品位Cu:0.358%,WO3:0.347%。矿石矿物主要有:黑钨矿、锡石、辉铋矿、黄铜矿,脉石矿物以石英为主。矿石类型主要为石英大脉型铜钨矿石,属易选矿石,矿床水文地质条件中等,工程地质条件中等,环境地质条件中等,开采技术条件属中等类型。

关键词:铜钨矿;资源储量核实;福建省将乐县;新路口

本矿床开采技术条件中等,矿石加工技术性能良好,矿山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明显。为进一步提高矿山经济效益,应加强矿山探采结合工作,进行合理的开采,加强伴生锡、铋组分的回收研究,充分提高矿产资源利用率。

一、区域地质背景

新路口铜钨矿区,位于闽北加里东隆起与闽西南海西―印支凹陷过渡带邵武-将乐南北向构造带南端,邵武―河源深大断裂带北东段南东侧。区域出露地层主要有奥陶系中上统罗峰溪组,局部出露寒武系中下统林田组,泥盆系下统桃子坑组,石炭系上统船山组,二叠系下统栖霞组、文笔山组、童子岩组,三叠系下统溪口组,侏罗系下统梨山组、侏罗系中统漳平组。罗峰溪组地层产状主要为南北走向,向西倾,其他地层经褶皱或断裂破坏,倾向东、西均有。

1、矿区地质特征

区内出露地层简单,主要为奥陶系中上统罗峰溪组及第四系。奥陶系中上统罗峰溪组在矿区内大面积分布,可分为四个岩性段,区内出露第二、三、四三个岩性段,其中第二、第三岩性段细砂岩中含钨、铜背景值含量相对较高,是区内铜、钨的矿源层。第四系主要分布于安福口溪两侧阶地及山沟低洼地带,主要为冲洪积、残坡积层。岩性主要为黄褐色卵石、砾、含砾粗砂土、亚砂土、亚粘土和碎石等。厚度一般为3~10m。

2、构造

由于受东西向压力的挤压,区内地层褶皱发育,形成矿区东矿段的罗峰溪群地层的南北向背斜构造,西矿段处于此背斜的西翼,呈向北西倾的单斜构造。

矿区内断裂发育,共有四组:①南北向断裂组:在矿区东西两侧均有分布,是成矿前断层,见有燕山期花岗岩的侵入。②东西向断裂组:成矿前后均有发育,规模较大的多发育于成矿之后,一般为斜长斑岩所充填,对矿体连续性造成一定破坏。③北东向断裂组:这组裂隙控制了矿脉(体)的形态、产状。是主要的容矿构造裂隙。成矿期后,北东向断裂活动有所继承,在原来的裂隙基础上,沿钨、锡矿脉又发生剪切滑动,使矿脉破碎,形成破碎角砾岩带,并派生羽状裂隙。这些破碎带及羽状裂隙充填了大量的绿泥石及多金属硫化物,成为第二成矿期。

④北西向断裂组:此组断裂在成矿前并不发育,仅见个别的北西向含矿细脉。在成矿后,本组裂隙仍然活动,常将矿脉错开,有的充填了低温石英脉。

3、岩浆岩

矿区内的主要发育燕山早期第三阶段花岗岩,具多次脉动侵入特征,可分早期脉动相(第三侵入次)的黑云母花岗岩和晚期脉动相(第四侵入次)的含石榴石细粒花岗岩。岩体呈纺缍状,受南北向及北东向构造控制,呈北北东向分布,其西部与围岩接触面状向西倾,倾角平缓,约20-30°,东部接触面产状较陡,这两次脉动侵入的花岗岩,无明显的差别,是同源同期不同脉动侵入的(γ52(3)c、γ52(3)d)侵入体, 燕山早期第三阶段第三侵入次黑云母花岗岩(γ52(3)c),主要分布于矿区东北部及中东部,呈岩株状产出,根据岩性特征可分为内部相和边缘相。

燕山早期第三阶段第四侵入次含石榴石细粒花岗岩(γ52(3)d)分布于矿区北部及中部,呈岩枝或小岩株状侵入燕山早期第三阶段第三侵入次黑云母花岗岩(γ52(3)c)中,其接触边缘具黑云母聚集的冷凝边,局部见第三次侵入黑云母花岗岩的捕虏体。

4、围岩蚀变

区内围岩蚀变主要有云英岩化,次为硅化、钾化,局部见绢云母化、绿泥石化、黄铁矿化等。

二、矿床成因与找矿标志

区内铜钨矿均赋存于石英脉内,呈脉状沿罗峰溪组浅变质岩与燕山早期第三阶段花岗岩内外接触带附近的构造裂隙带充填,矿体产状与裂隙带产状基本一致,矿体多呈单脉形态,脉宽多0.2~1.2m,矿体围岩主要为变质粉砂岩、变质长石砂岩、花岗岩、云英岩化花岗岩等,矿体与围岩接触面清晰。

根据区域地质资料,区内罗峰溪组细砂岩、粉砂岩含钨、铜等背景值含量相对较高,其应是区内铜、钨矿体的矿源层。

区内燕山早期第三阶段侵入的花岗岩,具有多次脉动侵入特征,岩石中具有微量的黑钨矿、锡石、黄铜矿分布,其应是区内铜、钨矿体的成矿母岩。

矿石矿物成份主要为黑钨矿、黄铜矿、锡石、辉铋矿,脉石矿物成份主要为石英,近矿围岩蚀变主要为云英岩化、硅化,次为绢云母化、绿泥石化、黄铁矿化等,矿石结构主要有自形-半自形粒状结构、他形粒状结构,次为乳浊状结构,脉状交代结构,边缘交代结构或交代残余结构,矿石构造主要有带状构造、网格状构造、块状构造、浸染状构造,次为放射状构造、角砾状构造。

区内矿体成矿活动期历时较长,可分为:高温热液钨锡成矿期,形成共内钨锡石英脉矿床,是区内主要成矿阶段,主要矿物有黑钨矿、锡石;中温热液硫化物成矿期,沉淀大量的黄铜矿等硫化物,形成共生的黄铜矿,主要矿物有黄铜矿、黄铁矿、辉铋矿等。

区内燕山早期第三阶段侵入的花岗岩和罗峰溪组内外接触带的石英脉是该类矿床的主要找矿标志。

三、矿石结构与构造特征

矿区内铜钨矿石中的矿石矿物主要有:黑钨矿、锡石、辉铋矿、黄铜矿,局部见少量辉钼矿、方铅矿、闪锌矿,还有极少量的白钨矿、黄铁矿、菱铁矿等。

矿区内铜钨矿石中的脉石矿物:以石英、绿泥石为主,尚见白云母、长石、黄玉、萤石、方解石等。

区内矿石结构主要有自形-半自形粒状结构、他形粒状结构,次为乳浊状结构,脉状交代结构,边缘交代结构或交代残余结构等。自形半自形晶粒结构:锡石、黑钨矿等高温阶段的矿物及非金属矿物黄玉、萤石等,均常见此种结构。他形晶粒结构:是中温硫化物矿石的主要结构,黄铜矿及大部分黄铁矿,均为他形粒状结构。

区内矿石构造主要有带状构造、网格状构造、块状构造、浸染状构造,次为放射状构造、角砾状构造。

带状构造:矿脉中各种矿物呈对称或不对称的带状分布,自脉壁向中心一般为锡石带-辉铋矿带-黑钨矿带-硫化物带。脉幅大,带状构造发育,是本区矿石的主要构造。

网格状构造:绿泥石、金属硫化物,沿节理裂隙充填,即成为网格状构造。

块状构造:大部分金属硫化物及部分黑钨矿集合体,形成块状构造。

浸染状构造:锡石、辉铋矿及早期结晶的黄铁矿、黄铜矿多呈星散状分布,形成浸染状构造。

①黑钨矿:褐黑色,在白色石英脉中,极易辨认。按其晶体形态,晶粒大小及产出部位,黑钨矿在两期三个成矿时代中,均有结晶沉淀。

②黄铜矿:浅黄色,他形晶,粒径变化大。在不同成矿时代其特征也不同,高温热液期沉淀的呈浸染状分布;中温热液期,各种金属硫化矿物沿节理裂隙充填,呈带状,细脉状,黄铜矿多以团块状为主,其次呈微粒状,常与黄铁矿、绿泥石共生,有的沿黑钨矿解理及粒间充填或溶蚀交代,形成连晶分布。

四、结论

区内铜钨矿脉沿走向,倾向均存在尖灭再现现象,在今后开采过程,要加对含矿石英脉的采样控制,以了解铜、钨在含矿石英脉中的变化情况。通过对矿区地质条件分析,认为区内铜钨矿床成因类型应为高-中温热液充填交代石英大脉型矿床。区内燕山早期第三阶段侵入的花岗岩和罗峰溪组内外接触带的石英脉是该类矿床的主要找矿标志。

参考文献

[1] 时俊峰,卢秀全,张志林.农坪金矿带成矿地质条件及找矿思路[J]. 吉林地质. 2001(02).

[2] 黄小娥.我国钨矿找矿的新发现及其启示[J]. 中国钨业. 2009(05).

[3] 赵建仓,裴耀真.北祁连西段钨矿床成矿地质特征对比与研究[J]. 西北地质. 2015(04).

上一篇:黄炳今:金融冲击和中国经济波动 下一篇:新时期下中学足球教学方法的研究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