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视野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时间:2022-10-03 12:53:24

新视野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摘 要: 本文着重分析了当社会进入转型期,大学生主体转变为“80后”,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难以适应当代大学生的特征和需求时如何在高校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关键词: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问题 方法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一直是高校工作的一个重心。应该说在高校思政工作者的不懈努力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取得了相当大的成绩,大学生总体素质较高。但作为新一代的大学生群体,即目前社会上普遍称之为“80后”、“90后”的一代,他们的出生、成长过程正是我国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转型期,因而转型期所带来的诸多社会矛盾和压力必然会对这些大学生的观念形成产生些许负面的影响。主要表现为一些大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价值取向扭曲、诚信意识淡薄、社会责任感缺乏、艰苦奋斗精神淡化、团结协作意识较差、心理素质欠佳等问题。因此,对高校思政工作者来说,必须从社会转型这一新视野出发,做好新时期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帮助大学生处理好他们所面临的压力和困惑,使之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良好的社会责任感和公共道德素质。

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心理问题呈现出一般化、大众化。

当代大学生心理问题主要表现在:第一,适应环境能力较差。由于目前大学生的自理能力、适应能力和调适能力普遍较弱,所以在大学生中广泛存在着环境不适应问题。大一学生为“现实中的大学与想象中的象牙塔不一样”而郁闷;大二学生为“敏感而复杂的校园人际关系”及“校园内部贫富差距显露出的社会不公”而郁闷;大三和大四学生则开始为“考研、就业与恋爱的一系列问题”而郁闷。这些问题已经明显影响了一部分大学生的健康成长,使他们成为心理弱势群体。第二,人际交往能力较差。当代大学生的一个明显特点就是独生子女越来越多。他(她)们大多习惯了在家里或亲友中间受宠的生活和地位,一旦走进校园过上自理自立的集体生活,常常表现为有热情但不习惯,兴奋中带有对现实条件的不满,爱交往但又不能相互容忍对方的不足和个性,出现与寝室、班级同学的人际关系紧张。认识上有偏见、误解和过分苛求,对他人情感上缺乏同情、理解和尊重,对他人的行为挑剔、被动和矜持,常常选择逃避和封闭的态度,从而使自己陷入苦闷和孤寂的境地,影响了心理健康。第三,心理承受能力较差且情感脆弱。当代大学生,多数从小在老师和家长的娇宠下长大,独自接触社会的时间及机会相对较少,社会经验不足,处理问题的能力及抗挫折能力较弱,往往是面对一点小小的困难就能无所适从。高校里的贫困生也是心理脆弱敏感的常见群体,在经济的压力下,有的学生产生了自卑、怨恨、沮丧乃至自暴自弃等情绪;更有的因此愤世嫉俗,对社会和周围人群产生报复情绪,做出伤害他人、破坏社会安定的极端行为来。第四,职业生涯规划的意识和能力较差,“眼高手低”是相当一部分大学生的普遍状况。近年来严峻的就业形势,对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严峻的考验,使得一些综合能力不高的大学生一毕业便“失业”。部分学生由于缺乏心理上的准备和必要的应变技能,对前途感到茫然。同时由于思维惯性,将就业困难归因于社会环境的不利和自身运气的不佳,因而加重心理负担。

2.利己主义思潮在校园膨胀。

2002年11月至2003年2月有关部门在全国30所普通高等院校进行的调查发现,虽然当前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的主流是积极健康的,但面对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环境,部分大学生在具体价值利益的选择上更注重自我发展、自我实现,更多地考虑个人利益和物质追求。有部分的大学生赞成和有点赞成“人人都是主观为自己,客观为别人”的观点;有的大学生认为“现在大公无私的提法已经过时”;对于“在公与私发生矛盾时,采取什么态度”,表示要“公而忘私”的,或表示“先公后私”的不在少数,表示要“公私兼顾”的达62%。当问到“如果别人遇到危难,你能否奋不顾身、助人为乐”时,有35%的大学生表示肯定,有48%的大学生表示救人的前提是不威胁自身安全,当然有少数人干脆选择了逃避。2006年4月有关部门对西安科技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西北政法大学和延安大学就大学生的思想现状进行了调查,共发放问卷434份,回收问卷430份,有效回收问卷405份,回收有效率93.3%。调查结果显示对“你学习动力的来源”的回答,有51.6%的学生回答是为谋求自己美好的生活。对回答“一个人的价值主要取决于什么”时,17.8%的学生选择生活得是否舒适、潇洒,8.6%的学生选择社会名望的高低,5.7%的学生选择金钱的多少,2%的学生选择权力的大小,有27.7%的学生选择对社会贡献的大小。对“和本宿舍同学之间的关系”的回答,有9.6%的同学回答关系不好。受市场经济的影响,新时期大学生的责任意识、集体意识、荣誉意识、敬业意识不断弱化,相反,他们的经济意识、个人意识、闲散意识不断增强,利己主义比较突出。

3.政治观、价值观带有明显的功利性、实用性。

当代部分大学生比较现实,考虑问题更多地只顾眼前利益,缺乏远大志愿和理想;在判断问题时倾向于考虑能否给自己带来利益,没有考虑或较少考虑能否利他、能否产生社会价值;在日常生活中,他们关心“天下兴亡”,但“匹夫有责”的意识是比较淡薄。2006年,河北大学青年发展研究中心对全国11所综合性大学的在校本科学生做了一项《大学生生活质量调研报告》,报告结果显示:多数学生重功利、讲实惠的人生价值取向突出,注重物质利益和短期的回报,不再像老一辈一样“追求远大理想和精神价值”。在回答“你的理想和追求是什么”的问题时,64.5%的人选择了“事业成功,生活满意”,10.6%的人选择了“家庭生活幸福”,1.9%的人认为是“个人的名利”。此外,还有14.7%的人回答“人格的完善。”他们无论是政治观点,还是价值选择都呈现出多元化,而且存在着明显的实用性、功利性取向。

二、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

1.建设高素质的思想政治教育者队伍。

完成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各项任务,归根到底要靠人。要大力建设好学校党政团干部、思想政治理论课和哲学社会科学课教师、辅导员和班主任三支队伍,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古人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一个好的教师往往会影响学生的一生。因此思想教育工作者无论是专职的“思想政治课”教师,还是党政干部或者辅导员,都必须正确认识自己的人格价值,努力塑造教师形象和人格魅力,努力提高思想政治教育者的政治素质、理论素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必须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和宽广的知识面,即厚实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系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知识和广博的人文与自然科学知识;要不断完善思想政治教育者的人格素质;要努力提高思想政治教育者的能力素质。思想政治教育者的能力素质应包括准确把握教育对象思想实际的能力、认识和研究有关思想政治教育现象的能力、协调和组织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能力、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的能力。

2.创新教育理念,坚持以学生为本,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和调动他们内在的动力和积极性。

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过于强调灌输的作用,忽视了被教育者的主体地位。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实际上是教师和学生之间双向互动的信息交流过程。要让大学生认识到,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目的是一致的。学生的主体地位,在价值判断和选择上集中表现为他们具有强烈的自主意识。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必须着眼于激发和调动学生内在的动力和积极性,让他们在平等的交流中获取信息,在坦诚的讲座中得到启迪,在独立的思考中有所提高,在共同的参与中接受教育。而不能把学生当作被动的“接受器”,强行灌输说教。只有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他们的能动作用,才能使他们产生自主感和责任感,从而变被动为主动,自觉地进行完善自我的教育。

3.改革教学方式方法,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吸引力。

长期以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大多沿袭传统的“注入式”教学方法,灌输有余,启发不足,导致学生在教学中参与程度较低,削弱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制约和影响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要提高教育实效性,我们一方面要改进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课本为中心的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法;另一方面要积极探索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例如课堂讨论、模拟课堂、案例教学等,这些教学模式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网络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互动手段,要求教师具有良好的运用网络的能力。比如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多媒体网络教学,为学生学习和复习提供便捷。我们可以把课堂讲授的教学课件尽快上传到网上,扩大思想政治教育的辐射力度。我们还要全面加强和改进校园网的建设,使网络成为弘扬主旋律、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手段和阵地;开展形式多样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活动;通过BBS、博客、网络学堂等加强与大学生的互动交流,以增强教育效果。另外,高校还应加强实践教学,利用社会调查、志愿服务、公益活动、专业实习等途径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和观察分析社会现象的能力,从而增强教育教学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张玉明.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思路[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7,(9).

[2]姚念龙.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方法探析[J].中国青年研究,2007,(3).

[3]杨绍文.以学生为本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J].北京教育,2005,(3).

上一篇:在家庭中如何培养幼儿的创造性思维 下一篇:谈钢琴独奏曲《百鸟朝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