席勒审美教育观念的当代意义

时间:2022-10-03 12:43:28

席勒审美教育观念的当代意义

摘要:《审美教育书简》是席勒美学思想最集中、系统的体现,为改造人性分裂的近代社会,席勒进行了审美现代性批判,他提出通过“审美教育”的途径,依靠美和艺术塑造健全的人格和完满的人性,营造审美的王国,走向自由、理想的殿堂。本文从席勒美学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出发,详尽阐述了,席勒的美学教育思想理论,进一步论证了席勒对人性分裂的分析。对实现人自身和谐统一、构建现代政治和谐社会的理论,至今仍具有鲜活的意义。

关键词:席勒;审美教育;游戏冲动;自由;和谐

一、席勒美育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

1790到1794年是席勒潜心于哲学思辨的时期,这也正是欧洲各国在法国资产革命暴发后社会各阶层起着不同反应、思想意识发生巨大变化的时代。当时在德国,几乎每个著名的哲学家、文学家的思想变化都或多或少的与法国革命的影响有关,他们注视着革命的进程和发展,对于进步势力与反动势力激烈斗争互相消长的各阶段,常常表示自己的看法和态度。

席勒生活在一个酝酿着革命风暴的时代。他一度曾寄希望于资产阶级革命。他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热情地呼唤自由、民主。他期待着革命的到来能够促使人类理想生存状态的实现。然而,法国大革命胜利后资本主义社会并没有真正实现“自由、平等、博爱”,相反法国革命党人却在革命的口号下自相残杀,进行着权力斗争。曾经对革命抱有幻想的知识分子们对革命党人间的暴力屠杀、流血动乱、政局动荡深感失望和不满,对革命的态度也发生了转变,由拥护变成反对、欢呼变成憎恶。于是席勒开始思考:人如何才能实现真正的自由?最终,席勒的答案并不是采取暴力革命的方式,而是运用超现实的方式来解决现实的问题。国家的存在必然导致分工的存在,人的理性与感性就不能统一,自由将永远不能实现。只有运用美学原理,通过美与艺术来改造人的灵魂,在实现了人心灵自由的基础上才能实现构建和谐社会的目的。

二、席勒美育思想及实现途径

席勒准确的意识到:这场资产阶级革命虽然以“自由”为旗帜,却并未给人民带来真正的“自由”。正如他在《审美教育书简》中所描述的那样:“现在国家和教会,法律与道德、习俗都分裂开来了,享受与劳动,手段与目的,努力与报酬都彼此脱节。人永远被束缚在整体的一个孤零零的小碎片上,人自己也只好把自己造就成一个碎片……他永远不能发展他的本质的和谐,他不是把人性印在他的天性上,而是仅仅变成他的职业和他的专门知识的标志”。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人成了按照技术理性行事的工具,他只能被动接受而无法主动创造,只能屈从现实而不能批判和改变现实,他是技术拜物教所造就的只有“单向度的思想和行为模式”的“单向度的人”。

1.游戏冲动实现自由人性

席勒指出人身上所存在着的两种对立因素:首先是“人格”与“状态”。“人格”是永久不变的东西,“状态”是经常变动的东西。人的理想境界就是两者的统一,即“状态在人格的不变中变化,人格在状态的变化中不变”。而具体到人本身,“人格”与“状态”形成了两种截然相反的要求,或称之为“冲动”,感性(物质)冲动与理性(形式)冲动。感性冲动的对象是广义的生活,包括了物质生活和呈现与感官的东西:而理性冲动的对象是形式,包括一切必然的、永久的形式和理性原则。只有实现了这两种对立冲动的协调统一才能形成完整的人性,使人获得心灵上的自由。而消除对立的方法只有是借助“游戏冲动”的力量。

不要将这里所指的“游戏”单纯理解为嬉闹玩乐,“游戏”作为席勒美学思想中一个基本的重要的概念是指所有摆脱了感性的物质需要和理性的道德纪律强制的只有活动。席勒通过一个具体的例子来说明这个抽象的概念:“当我们怀着去拥抱一个理应鄙视的人,我们就痛苦地感到自然的压力。当我们仇视一个值得尊敬的人时,我们也就痛苦地感到理性的压力。但是如果一个人既能够吸引我们的欲念,又能博得我们的尊敬,情感的压力和理性的压力就同时消失了,我们就开始爱他,这就是同时让欲念和尊敬在一起游戏”。

“游戏冲动”的实质是人自由创造的审美活动。人在审美的过程中把感性与理性、物质与精神、被动与主动结合起来,最终克服人性的分裂,成为自由的人。“在审美中,我们暂时地从生理的或道德的决定中解放出来,体验到绝对的确定性状态。”席勒认为物质与精神、感性与理性必须结合统一才能实现人性的完美,这样才能达到“人格的完整”与“心灵的优美”。

所以,席勒说:“人应该同美一起只有游戏,人应该只同美一起游戏”,“只有当人在充分意义上是人的时候,他才游戏:只有当人游戏的时候,他才是完整的人。”

2.最高理想的实现――和谐

席勒认为审美境界是人生的最高境界,只有将真、善、美统一,实现感性和精神力量的和谐才能到达审美境界。因而,无可置疑的和谐成为了审美的最高理想,成为了“完美人性”的代名词。那么什么是和谐?和谐即是“事物各个方面的配合协调”,它不仅仅是一个美学概念,同样是一个审美的目标,“尽管需求迫使人置身于社会,理性在人的心中培植起合群的原则,但只有美才能赋予人合群的性格,只有审美趣味才能把和谐带入社会,因为它首先在个体身上建立起和谐……要使感性的人成为理性的人,除了使他成为审美的人,没有其他途径”,通过了解席勒的这种思想我们明白,在人的“智、情、意”的心理结构中,情感是知觉和意志的桥梁,真、善、美的统一是人类精神追求的最高目标。而追求的动力往往从美开始。和谐的审美教育通过对人的精神的熏陶、感化和升华等潜移默化的影响,引发人追求真善美的动机,促进人的道德和理智水平的提高,进而达到人的独特个性的发展、完美人格的形成以及人与社会的协调发展。

审美教育的过程就是个体审美社会化的过程。通过审美教育实现个体情感的满足和人格的发展,促使每个个体真诚的去追求美好的生活、人格和社会制度,并最终形成良好的道德品性。只有这样才能最终达成社会的和谐发展。

三、席勒美育思想的当代意义

席勒是一位集诗情与哲思于一身的伟大学者,他看到了物质生产与科学进步的重要性,即社会文明发展的物质基础;同时也发现了由于国家与社会分工的存在所导致的人性分裂,于是,他提出了通过审美教育的方式来愈合人性分裂、人类走上自由的道路,并最终实现政治经济大发展的和谐局面。

我们可以肯定的是,席勒的美学思想是切合实际同时具有深刻的历史现实意义的。在高速发展的当今中国,为了实现人类的最高理想,我们更应该注重席勒所提出的审美教育思想,本着以人为本的信念,致力于构建和谐社会,实现每个社会成员的人性解放与自由。席勒的美育观对今天我们进行美育实践――人格教育、情感教育、趣味教育,仍然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席勒是一位伟大的美学思想家,他的贡献不仅仅属于过去,同样属于未来;席勒的成就不仅仅继承了过去,同样开创了未来。席勒在其美学思想中灌注了强大的人文关怀精神,这不仅体现在他对于时代的思考上,同时表现了其对人类发展、前途命运的关怀,这些价值是跨越时代的,必将惠及人类的今天和明天。

上一篇:中日尺八之比较研究 下一篇:独自叩门 第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