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好心理学 做学生的良师益友

时间:2022-10-02 11:42:47

学好心理学 做学生的良师益友

在现代社会中,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如何,将直接关系到学校的教学质量水平,关系到师生关系的沟通,同时也会直接影响到学校的德育水平和教学质量。闲暇时间读了由美国作家莫顿・亨特著,由李斯翻译的《心理学的故事》这本书,使我受益匪浅。这本书写得简单易懂,但也需要认真仔细地阅读才能品味出它所传达的知识。

书中关于在门口设置广告牌的故事让我印象深刻,它采用的一种渐进式引导策略在教学中也可以很好利用。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布鲁纳在他的“认知结构”理论中指出:“学习是一种能力的建构过程,应积极培养学生本身能力的自信感,使教学过程中学生成为一个积极的探索者。”由此可见,教学过程必须是引导学生学习的过程。而在实际的教学中普遍存在这样一种倾向,教师提的问题只有少数尖子学生积极思维,踊跃发言,而多数学生如观众,只是在静观,听现成答案。究其原因,主要是教师在指导思想上没有把培养全体学生的参与意识放在重要的地位,没有把学生当成学习的主人。我们的教学应以组织学生活动为载体,培养学生参与意识,提高学生的参与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决定了教学过程中只有通过学习者本身的积极参与、内化、吸收才能实现。要指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关键在于学生的学,在教法中渗透学法,用教法指导学法,就要把教的过程变为“导”的过程,把教学过程变成一个教师引导、学生自己摸索、自己发现的过程,而不是只给学生一个现成的结论,要从便于学生的学来设计教师的教,一切为学生的学服务。

一、教师学会教学

所谓“教学”即教学生学,所谓“学生”意即要学会生存。因此,归根结底教育的最终目的就在于“教会学生学会如何生存”。至于如何教才是最有成效的捷径,这就涉及到方法论的问题了。

教学并非简单的知识传授,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能力。如果说教学内容已体现了这一方面的要求,而仍采用“填鸭式”的教学方式的话,就无所谓能力的培养了。因此我们主张要由“喂养”式转为“觅食”式的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责任不在于教,不在教学,而在于教学生学。教师如果只“教”或只“教学”,就把学生当作“容器”,被动地接受知识,调动不起学生学的积极性,更不能启发学生的独立思考。素质教育主张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所以教师的社会职能就是体现出“导”这个特点来。

二、学生学会学习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二千多年前,孔子就明确指出了学与思的关系。但在目前,课堂教学学生的被动局面仍没有得到根本性的改变,主要表现在课堂教学的问答双方错位现象严重。课堂上遇到问题,产生问题的不应是老师,而应该是学生。要把教师主观提出问题转变为学生质疑,把提问权还给学生,质疑问难是学生对教学活动更深入的参与。课堂上尽量让学生质疑,既是培养问的能力的需要,也是课堂民主的表现。由于学生的年龄特点,他们的求知欲望十分强烈,课堂上急于解决碰到的疑难问题。质疑应贯穿于整个课堂的始终,学生提出问题后,应提倡学生自己解疑。问题是思维的起点,也是思维的动力,能准确地发现并提出问题,是学生个体参与的充分体现。学生质疑能力并非一朝一夕能够形成,要允许学生有一个由不会到会的过程,教师要不断给以激励,使他们的主体作用真正发挥出来。

三、师生合作,教学相长

“亲其师才能信其道”。和谐的师生关系有助于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反之,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就要受到压抑。著名的“皮格马利翁效应”实验,充分说明,教师对学生抱有期望,并且通过态度、表情与行为等方式将期望传递给学生,学生就会受到鼓舞,从而更加信赖教师,并给以积极的反馈。因此教师要不断调控自己的情感,做到热爱每一个学生,建立起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师要摆脱以前“师道尊严”的观念,深入学生中间,以满腔的热爱、平等的态度面对每一个学生,做学生的良师益友。这样,学生才会乐于与教师交往,主动参与学习过程。

我们以往的教学模式常常是教师先讲解示范,学生模仿做。这样往往会局限孩子们的思维。爱因斯坦认为:“现代的教学方法竟然还没有扼杀神圣的探究好奇心,这不就是个奇迹?因为这株稚嫩的幼苗,除了需要激发他外,主要就是需要自由生长,没有这种自由,他就不可避免地要遭到毁灭。认为洞察和探究的乐趣可以用压制的手段和责任感来促成,那就大错而特错了。”曾经有人做过实验,人在轻松自在的环境中更容易激发创作灵感。因此,为了更好地鼓励学生创造性的活动,亲切的课堂气氛是很重要的。教师可以在与学生交流中,不断地使用鼓励、表扬的语言,对学生的思考加以肯定,这样做既能增强他们的信心,又能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创造与实践欲望。

上一篇:高中英语Module6 Unit3Grammar Period2 下一篇:谈如何培养小学生的数学计算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