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现代技术如何透视《蒙娜丽莎》

时间:2022-10-02 11:14:20

看现代技术如何透视《蒙娜丽莎》

数百年来,围绕着意大利绘画艺术大师达・芬奇的巨作《蒙娜丽莎》的谜团―直不绝。然而一次前所未有的技术检测在有关大师技法、画中人物和油画原始状态等研究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其中不乏惊世发现。

2004年10月5日,法国巴黎卢浮宫《蒙娜丽莎》油画展厅里兴奋而躁动,达・芬奇的旷世杰作刚刚被从墙壁上取下,准备接受一次由多种科学仪器联合进行的系统检测,包括X射线检测,红外线反射摄影,微荧光×射线检测,以及3D成像等。法国博物馆研究与修复中心研究员布鲁诺・莫坦回忆道:“油画《蒙娜丽莎》其实是其本身巨大成功的牺牲品。按照规定任何人不得直接接触油画,因此她是世界上被研究最少的伟大作品。”然而2004年岁末,机会出现了:这幅画作要移入刚刚修葺一新的“国家厅”,所以必须将它从玻璃罩中取出。卢浮宫管理当局因此想借机对油画做一次全面深入“体检”,以确定最佳保护方法。

显然,这次对《蒙娜丽莎》的“体检”激发了法国博物馆研究与修复中心全体研究人员的热情,有关当局针对此项工作也制订了极其严格的技术规范,内容包括:所有检测不得留下任何痕迹;油画表面绝对禁止接触;整个检测工作必须瞒过每天慕名而来的2万名观赏者的目光。尤其是分析研究工作只能在2004年10月一个月当中分成3个阶段进行,这就要求相关人员最大限度地利用好每周二闭馆的:时间。

博物馆研究与修复中心聚集了应邀前来协助工作的法国南希大学、蒙彼利埃大学、普瓦捷大学、加拿大渥太华大学以及意大利佛罗伦萨大学的同行。按规定每个工作时段只允许不超过4人接近油画。总共有39位专家对画作进行检测。当时这些人并不清楚围绕着油画本身的某些谜团有可能被破解。

第一阶段工作的重点是分析研究油画的木质画托。几位专家小心翼翼地用了2个小时把加装画框和不加装画框的油画进行了反复测量和称重。此外一台电子传感仪对油画背板表面的凹凸也做了测量,一个探头连续记录着因湿度变化所导致的木板变形。第二阶段是影像检查。油画被转移到实验室,放射科专家对油画的所有接合处进行×光检查。摄影师对油画进行可见光、红外线和紫外线摄影。为此工作人员需不间断地精心控制油画表面的温度。最后进行微荧光X射线摄像。第三阶段是对油画进行3D数字成像并对油画色彩进行分析。

“体检”报告之一:蒙娜丽莎身着孕妇服

对油画进行检查时专家们有惊人的发现。他们先是解开了画中人物蒙娜丽莎的发型之谜:她的头发看上去并未束紧,这在16世纪是未婚女子或的特征。然而档案研究显示蒙娜丽莎当时是一位富有的布料商人之妻,其夫名叫弗朗切斯科・戴勒・孔乔多(因此才有了该画的另一个别称《孔乔多》)。在这幅画酝酿构思时期(约在15。O年前后),蒙娜丽莎至少已育有一子。那么为什么还要把她表现为披发的形象呢?

答案最终来自于红外反射摄影技术对该画的检测。该技术可以使油画的某些颜料层变得透明,这样就可以显现出隐藏在底下的色层。使用虚拟技术可以“擦掉”数百年来使油画表面变黄、变暗的光膜。经过处理奇迹出现了:蒙娜丽莎的头发被一块薄纱包着。布鲁诺・莫坦描述道:“那是一种用生丝织的纱巾,或许就是她丈夫当时经销的一种丝织品。纱巾四周是暗暗的卷边,从她额头到面部右侧可以看到纱巾起伏的痕迹。用肉眼看纱巾的边缘跟头发混在一起,但是透过红外反射成像,人们可以清楚地将它们区分开来。纱巾绕过左肩垂到胸前,从前面看纱巾是轻轻贴浮在面部,在头的后部可能有纱巾的结。在蒙娜丽莎那个时代这种头饰是一种时尚。达・芬奇的一位密友所作的名为《与狗》的油画就证明了这一点。总之,蒙娜丽莎当时束发应该是得体的。

事情到此并未结束,因为蒙娜丽莎的衣着长期以来也让人们颇费心思。它的颜色到底是黑?是棕?或是绿?其质地是纯丝还是平绒?对这些问题人们向来莫衷一是,没有一位研究服饰历史的专家在文艺复兴时期的绘画作品中见到过类似的表现形式。然而经红外反射成像,人们发现那是一条裸肩的长裙,其上被透光的薄纱所覆盖,薄纱长出的部分搭在左肩并垂到椅背上。在长裙的上部薄纱好像与领口的花边缝合在一起,像是一块外衬。这种款式的裙子其实在文艺复兴时期很流行,是一种专为年轻的孕产妇准备的内衣。当人们了解到蒙娜丽莎于1502年12月1日生下了第二个儿子时,有关衣着的问题自然有了结论:这幅画极可能是专为庆贺而订制的。

“体检”报告之二:达・芬奇运用了佛拉芒技法

达・芬奇最终并没有将《蒙娜丽莎》交给油画的订制人弗朗切斯科・戴勒・乔孔多,而是把它一直带在自己身边,并在以后的数年中不断完善画作,直到他晚年移居法国这幅画也没有离开过画家。由此可见,他是多么珍爱自己的这幅作品!《蒙娜丽莎》向来被认为是达・芬奇绘画作品的巅峰之一。从这幅画中也能反映出他对佛拉芒画派技法的兴趣。佛拉芒派画师早在此前的数十年就尝试采用油质颜料作画。在意大利传统上人们喜欢用蛋清质颜料绘画。油质颜料与蛋清质颜料相比,表现手法更为细腻,能够创造出明亮、深远和浓密的奇异效果,获得更准确的细节表现。

达・芬奇画《蒙娜丽莎》就采用了油质颜料。但是在对画的裂纹检测分析后人们发现,画家当时并没有很好掌握这种技法!只有正确掌握不同颜料层的组合并严格遵守颜料干燥先后的时间,才能避免十几年后裂纹的出现。其实,当画家在“肥”颜料(含油多)层上再施以“瘦”颜料(含油少)时,瘦颜料会先干,而等到下面的肥颜料层逐渐干燥时,瘦颜料层就会出现龟裂。高清晰度的数字图像恰好显示出了这种裂缝较宽、边缘粗糙的早期裂纹。这些裂纹主要出现在油画的天空部分。如果说达・芬奇有可能在晚年发现了自己画作破损的先兆,那么画托变形的情况他却没有察觉,而罪魁祸首正是这一系列裂纹。事实上这些裂纹是油画完成百年之后才出现的。而且在《蒙娜丽莎》这幅画上表现尤为明显,原因是此画是在一块杨树木板上绘制而成。这种木板当时在意大利广为使用,但是它受空气温度湿度影响大,极易变形。达・芬奇当然了解变形问题,正因如此他才把油画嵌入一副带槽的木框中,用木框紧紧卡住画托。在油画的四角因年久而出现的开裂其方向是一致的,这正说明束缚的力过大。在油画的左上部裂纹不那么明显,原因是此处木板已经开裂,且裂缝长达12厘米,一直从画的左上部延伸到蒙娜丽莎的发根部。专家认为,因年久而导致的裂纹之所以在此处没那么明显,就是因为木板的裂缝释放了画框作用在它上面的应力。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裂缝应该是在画作完成之后的一个世纪当中形成的,比裂纹出现得要早。卢浮宫的女馆长塞西尔・斯卡耶雷认为,所有这些分析结果为油画《蒙娜丽莎》勾勒出一幅全新的侧面,从画派技法上说,《蒙娜丽莎》应该属于佛拉芒画派的经验主义经典之作。

“体检”报告之三:油画色调原本比现在更亮丽

人们今天在卢浮宫观赏到的《蒙娜丽莎》与当年达・芬奇所画的《蒙娜丽莎》已有相当的差距。在岁月的长河中油画的罩漆已经变黄,模糊了色彩的差异,并且使整幅画作明显变暗,以至于让人感觉该画使用了灰色和栗色的基本色调。然而1550年意大利画家乔尔乔・瓦萨里对画中人物微微泛红的眼部肌肤,桃红色的精致鼻孔和肉红色的嘴唇曾赞不绝口。如今经微荧光×射线检查,画中曾有的多种色彩都得到了证实。专家们还为该画建了数字模型。当整个作品被数字处理之后,专家们能够最大限度还原原始色彩。

最终结论令人吃惊:画中人物蒙娜丽莎看上去穿的是一件胭脂红长裙,外罩一块浅橄榄绿薄纱,金褐色的裙袖一直覆盖到她的前臂,围绕着面部和双肩的薄纱有些褶皱。由于采用了近乎透明的淡色和更加亮丽的浅色笔触,充分彰显了大师高超的绘画技艺。橄榄绿颜色的薄纱进一步突显了阳光下主人公明亮的褐色头发。而位于蒙娜丽莎右侧的蓝色湖水也为其脸部的肤色平添了些许华贵和优雅。然而布鲁诺・莫坦强调:“数字模拟依旧是一种假设”。但是这种模拟显现出与绘画理论的高度一致性。达・芬奇也曾坦言,画面近景的红色调(主人公的长裙和头发)加上远景的蓝色调(自然景观)赋予了作品很大的景深和立体感。

上一篇:永井荷风和他的《地狱之花》 下一篇:天堂里明澈而嘹真的潮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