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温柔的“专制”

时间:2022-10-02 11:10:32

警惕温柔的“专制”

“专制”往往指独断专行。如果用在教师身上,也许我们想到的是这样一些情形:一言堂,对学生硬性灌输;横眉竖目,张口“必须”,闭口“不许”;班中大小事,班主任一人说了算……凡此种种,是将学生当作了“容器”,当成了机械执行命令的“机器人”。当然,这种情况许是不多见了,取而代之的是披着温柔外衣的“专制”。

【案例1】苏教版三年级下册《邻居家的小伙伴》

师:你和邻居家的小伙伴之间曾经发生过什么矛盾呢?

小杰:我与小晨同学是邻居。前几天,我们在一起玩,我把他的遥控汽车弄坏了,他很生气。

师:小晨,是这样吗?

(同学们都不约而同地望向小晨,小晨的脸红了,慢慢地点了点头。)

师:(走到小晨身边)那你现在还生小杰的气吗?(小晨的脸更红了,没作声。)小杰,请你走到小晨身边,真诚地向他道歉,他一定会原谅你的。

(小杰按老师说的做了,小晨也轻轻地说了一声“没关系”。)

乍看之下,也许我们会觉得教育者抓住了课堂中的生成性资源,营造了情感磁场,搭建了学生沟通言和的桥梁。可是静心一想,果真如此吗?面对孩子之间的矛盾,简单的一句“对不起”真的是万能钥匙吗?对于小晨来说,那架遥控汽车是不是有什么特别的意义?小杰是怎么弄坏的?即使是无意造成的,小杰又该用什么行动弥补自己的失误呢?关于这些问题,教育者并没有深入了解,只是为了达成本课教学中“与小伙伴相处,要宽容”这一目标,简单地要求学生道歉和接受道歉。而在我看来,小晨当时的表情并不自然,也许孩子心里还有很多老师并不了解的隐情。

【案例2】苏教版四年级上册《塑料与我们的生活》

师:塑料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给我们带来了很大的危害,瞧—(播放几张图片:大桥下堆放着塑料垃圾、河面上漂满了塑料袋、路旁堆满了废弃的塑料瓶。)

师:看到这样的景象,大家想说些什么呢?

生:塑料垃圾污染了我们的生活!塑料的危害真大!我们不能随便丢弃塑料垃圾!

……

师:看到这些塑料垃圾严重地污染着环境,我们真是痛心!有人说,塑料是最糟糕的发明。那么,在今后的日子里,我们应该怎样做呢?现在开始小组讨论,看哪一组的金点子多!(讨论后,全班交流。)

生:我们要多用布包、篮子,少用塑料袋;我们可以发出倡议书,号召大家少用塑料制品……

本案例中,教育者试图通过直观的图片,让学生感受到塑料垃圾的严重危害,在我看来,这仍然带有灌输性。首先,图片中呈现的场景并不是学生生活中常见的、典型的,塑料的危害主要是难降解,“随便丢弃垃圾”不足以说明这个问题,图片反映出来的问题不能启发学生探究塑料本身的主要危害,因而学生的表达也相对空洞;其次,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已越来越清晰地认识到塑料的危害,也逐步采取了一些卓有成效的措施。课堂上,教育者让孩子讨论找金点子的想法是好的,可结果却不尽如人意,因为学生最后找到的“金点子”多是常识,并不能起到“源于生活,指导生活”的作用。由此可见,这样的教学,尽管也让学生看、说、议,却仍是将学生的视野圈在教育者预设的教学内容中,使得课堂缺少生命活力和智慧的火花。

【案例3】苏教版五年级上册《我更了解自己了》

师:每个人都不完美。仔细想想,你有哪些不够完美的地方?其中哪些是可以改正的?面对自己的不足,我们也要勇敢地说出来。

生:(有些不好意思)我有时不太讲卫生。

师:(走过去,微笑地看着该生)现在衣服很整洁呀!那你的“不太讲卫生”表现在哪里,能举个例子吗?没关系,没有人笑话你。

生:(犹豫了一会儿,脸微微泛红)比如,冬天时,我不爱洗澡。

师:是因为怕冷吗?(生点头)那你一般多长时间洗一次?

生:(沉默了很久)一个月。(全班同学一片惊呼)

师:同学们不要笑,他能勇敢地说出自己的不足,就说明他有决心改掉不足。我想,一定也有其他同学因怕冷而好长时间不洗澡吧?(教室里逐渐安静下来)同学们,人体表面每天都会产生一些污垢,因此,即使冬天气温较低,我们也要保证一周洗一两次澡,勤换衣服,保持个人卫生。

……

本案例中,教育者试图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倾听自我,准确把脉,更真切地认识到自身的优点和不足,从而明确努力的方向。然而,一再的追问仍然有些“专制”的味道。俗话说“家丑不可外扬”,对于五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自尊心都很强烈,都想将自己最优秀的一面展现在同伴面前,最害怕的就是被当众揭短。案例中的那位同学很勇敢,他能敞开心扉,直面自己的不足,很可贵。然而,教育者却不该如此“穷追不舍”,殊不知,此种情境会让孩子心生畏惧,进而封闭心门。因此,点到为止更能维护孩子的“脸面”,正所谓“难得糊涂”啊!

怎样才能真正避免“专制”呢?关键是坚守学生立场,一切从学生出发。教育者不能只是从教学目标出发,从心中预设的完美答案出发,不顾孩子的生活实际和心理体验,始终用“真理”牵着学生走,而要真正做到眼中有学生,把他们当成鲜活的个体生命,尊重他们的处事方式和评判标准,尊重他们的内心体验和感受,耐心地了解、点拨、等待,让他们在自我消化、自我反思中产生向善、向上的愿望,继而实现发展和蜕变。只有这样,课堂才能真正变成探究知识、张扬个性、完善人格、促进发展的精神乐园。

上一篇:浅谈深水浮平台钻孔桩施工 下一篇:钻孔灌注桩后注浆技术的质量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