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标之变 第12期

时间:2022-10-02 10:54:04

重庆这座内陆城市,曾因没有一个像样的商业中心被谑称为中国“最大的县城”。如今,她的城市建筑群的崛起充满了巨大的涅意义。让我们跟随重庆城市标志性建筑的不断跳跃变化,去聆听重庆30年经济、社会、文化全面发展的足音……

“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而上海却是这样”,许多年前,美国记者霍塞在他的一本书中对上海作出了这样的评价。

这句话同样适合重庆。

几乎就在一夜之间,那些老照片中静默的风景,被错落的摩天大楼、时尚的大卖场、磅礴的博物馆所取代。上世纪80年代的重庆,“除了人民大礼堂、解放碑,几乎没有鲜明风格的建筑”。上世纪90年代的重庆版图只有4开,版面几乎都用来表现市中区,进入新世纪后,重庆地图变身对开,而地图上的标志性建筑也如雨后春笋般,摇曳着城市生长的欢歌,标注着城市发展的痕迹。

时间:上个世纪80年代

关键词:解放碑 重庆城市之根

很多年过去了,解放碑越来越矮,城市越来越高。

上世纪80年代,解放碑就等于重庆,不到解放碑就不能算进城,不到解放碑就等于没有到过重庆。

航拍师宋林回忆,那时,整个渝中半岛仅两幢醒目建筑:解放碑、会仙楼,其余全是低矮平房。

从动员民众抗日救国的四方形炮楼式木结构建筑“精神堡垒”,到“抗战胜利纪功碑”,到“人民解放纪念碑”(简称解放碑),时光从来没有斩断过解放碑历史的血脉,并赋予了解放碑特有的精神内涵,它曾经是整个市中心最高的标志性建筑,在一定时间段内,周围的所有建筑都被明确规定不能问津它的高度。

城市变迁着,解放碑的意义从一座碑拓展为一个区域的代名词。重庆直辖后,倾力打造解放碑商业步行街,解放碑携带着重庆起飞。

一幕幕创富神话轮番上演,商家和企业以入驻解放碑为形象和实力的象征,金夫人、千叶、诚泰、精益等一大批民营企业从解放碑起飞,重百、新世纪、王府井等百货巨头在这里风声水起,大都会购物广场、美美时代百货纷纷抢滩,全市50%以上的中介服务机构、40%的证券营业部和75%的期货营业部已进驻渝中及中央商务区,解放碑区域成为我市乃至西部地区金融机构数量最多、金融产品最齐、金融发展效益最好的地区。

从24000平方米扩展为36000平方米的解放碑商业步行街,而今坐拥“西部第一街”美誉。

她,早已超越了27.5米的高度,成为重庆的一块金字招牌。

时间:1997年

关键词:大都会广场 重庆时尚坐标

群楼林立的解放碑,在1997年多出了另一个视线的聚焦点――大都会广场。它是香港和记实业在重庆投资的首个高品质Shopping Mall,在1997年重庆成为直辖市的特殊年代,它代表着重庆从上世纪90年代跨越进新世纪更时尚、更开放、更人性化的新姿态。

23万平方米的卖场,重庆最早的购物中心。大都会的造型出自国际著名建筑设计公司“胡黄周”之手,其构思之深远、布局之得体,至今让重庆其他商业项目无法超越。与之相比,在那个年代,重庆其他商业项目在设计上是大而化之的――很多商业项目,面积、布局、结构等考虑极不周全,难以达到大牌商家的要求。而大都会宽大通透的结构、娱乐与餐饮的组合、购物与休闲的搭配,即使是以现在的眼光来评判,其购物环境仍是重庆甚至是西部的顶级。

1998年它荣获“鲁班奖”,2002年又获“詹天佑土木工程奖”,全国许多知名商业项目,如北京东方广场、深圳黄埔雅园等,均以其为参照。

不仅仅是时尚、领先、人性化的外观,大都会还为重庆吸引了无数一流的品牌。太平洋百货的落户,更让大都会“水涨船高”。更重要的是,大都会还引领了重庆商业发展的新模式:只租不售、主力店先行、精细物业……它的崛起,带动了以其为标志的一个商圈的形成,成为重庆商界的一个创富高地。

大都会面世时,其物业租赁价格为80~100元/平方米,到2007年,其物业租赁价格已高达800~1200元/平方米――位列全重庆商业地产之首。

成都人如此慨叹:一个重庆大都会,让成都商业落后重庆10年。

时间:2003年

关键词:世界贸易中心大厦国际名片

浪高凯悦酒店204米、纽约・纽约211.3米、世贸中心262米,重庆的天际线被不断刷新。除西部第一高的名号,CBD、国际品质、都市新地标、360度全景观景台……无数标签让重庆世界贸易中心大厦惹人惊叹。

外型如同向空中无限伸展开的手臂、简洁的直线条楼座、灰色铝版与淡绿的玻璃构造出世贸大厦作为渝中CBD商务中心的全新形象。然而,世贸大厦的兴奋点不止于此,对于重庆而言,它还代表着一种身份。

一座城市仅有一个世贸中心,世贸中心的诞生,代表城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它张扬着城市充满自信、受到公认的发展潜力。正是直辖后重庆经济的快速起飞、西南经济战场的桥头堡地位,让重庆成为WTCA(世界贸易中心协会)全球330多个会员城市之一,世贸中心才得以真正落地生根。

作为重庆与各城市及海外联系和交往的经济贸易中心,重庆世界贸易中心是本埠经济进一步融入经济全球化的跳板。它的建立标志着重庆已与国际经贸组织接轨,多元化的经贸设施服务及完善的配套,将为各机构提供国际经贸活动的良好平台。世界贸易中心协会的品牌则使入驻企业的形象得到提升,逐步成为与世界沟通的桥梁。

时间:2005年

关键词:三峡博物馆 巴渝文化之根

2005年6月18日,位于重庆人民大礼堂中轴线上、人民广场西侧的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向社会开放。

象征着三峡水利大坝的弧形外墙,象征着水的蓝色玻璃,代表着山的砂岩外墙和巨大玻璃穹顶书写了重庆一个新的文化符号。

在三峡博物馆馆长王川平看来,三峡博物馆是重庆文化建设的缩影,是重庆市政府对文化事业的孜孜追求。

1994年三峡大坝动工,库区将有20~30万件出土文物需要收藏。在三峡文物保护制定规划时,有人提议在川、鄂两省各建一座与三峡文物有关的博物馆。重庆立即行动,时任副市长王鸿举指示:一定要把中国三峡博物馆争到重庆来。

这在重庆仅为计划单列市的当时,难度可想而知。

1997年,随着重庆直辖,建设中国三峡博物馆的转机来了。

1999年4月,市政府召开会议决定启动中国三峡博物馆暨重庆博物馆的筹备工作。馆址定在人民大礼堂中轴线上、人民广场西端。

1999年11月市政府常务会议上,时任市长包叙定宣布,将中国三峡博物馆定位为“一号民心工程”,立即启动立项、设计、方案竞选工作。

2000年9月27日,国务院办公厅批准馆名为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2000年12月29日,建馆工作项目正式启动。2005年5月31日完成布展陈列。

一时间,人群蜂拥而至,开馆一个多月后,参观人数突破10万人次。

寻根是每个人的心灵诉求,曾经由于展馆条件所限,重庆文化在世人心中只留下了零碎的片断,如今,中国三峡博物馆呈出一席盛宴,重庆12000多处文物点,则一一变为历史和文化的佳肴。

《壮丽三峡》、《远古巴渝》、《重庆・城市之路》、《抗战岁月》……一排排陈列述说着。宁静却激荡着历史声响的中国三峡博物馆仿佛时空隧道,连接着重庆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上一篇:一座城市的跨越 下一篇:商圈缩微城市经济变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