擎起民族文化的大纛

时间:2022-10-02 10:34:46

擎起民族文化的大纛

摘要在汉文化、回文化(伊斯兰文化) 、草原文化、北方游牧文化、河文化的影响下,张承志的文学作品的文化内涵不断深化。在文学创作过程中,他不断构筑着自己的精神阵地,宣扬自己对民族理想文化品格的探寻。本文就张承志小说《黑骏马》、《北方的河》的文化品格进行分析,探寻其小说中孕育的民族文化审美视角、精神分析和理想信念。

关键词文学 民族文化 文化寻根

文章编号1008-5807(2011)02-090-01

1985年“寻根文学”的崛起,关于“根”、“传统”、“文化”等问题的提出,在文化界引起强烈关注。从1983―1987年全国获奖小说中可以看出:邓刚《迷人的海》、阿城《棋王》、郑义《远村》、邓友梅《烟壶》、贾平凹《腊月・正月》已显现出民族文化寻根的指向,其中又以张承志的《黑骏马》、《北方的河》更表现出对民族文化中蕴藏着的品格和理想的积极探索。

一、“主体”对民族文化“母性”理想的寻找

从张承志文学创造的起始就显示出文学、理想与主体的关系,不过这理想还没有为主体所承担,它被赋予在主体的母亲身上,当主体长大成人后,就将作为理想的追寻者而完成自己的使命。《黑骏马》通过额吉、索米娅、其其格三个女性形象概括地反映了草原母亲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表现了一种母亲的人生。她们有着共同的草原母亲的品质, 承载和延续着草原文明, 这也仿佛是一个草原法则的轮回, 包含着太多蒙古民族的历史和苦难。

作品中的老奶奶,是一位慈爱、伟大的女性。她默默地承受生活中的一切灾难,对所有的生命都抱有无限的仁慈,在她至诚至善的母爱中,包含着极其强烈的生命意识。她是草原文明的守护者,身上有一种母亲的品格、人民的品格, 是一种民族的坚韧和力量的象征。索米娅是现在草原母亲的形象。她是老奶奶生命的延续和拓展,她具有老奶奶的全部禀性,并无太多的差异和反叛素质。当白音宝力格在生活奔波中回到草原重逢故恋时,饱经生活风霜而无怨无悔的索米娅真诚地请求将来把自己的孩子送来给她抚养,索米娅也赢得了白音宝力格更高意义上的爱,即对母亲、对草原一样的超乎之上的爱,对“母性”的崇拜。最后是其其格, 虽然生活给予她太多的苦难,和其小小的年龄很不相称,但她还活得那样的顽强。她善良、勤劳、懂事, 她热爱着大草原,梦着她的巴帕骑着黑骏马来找她。

以上三个女性形象是草原女性命运的总结,她们都遵循着草原法则,有着优良的品质和草原一样的博大情怀。尽管《黑骏马》是一支草原母亲的颂歌,但这个草原母亲并不是属于“我”或“我”属于的存在。主体须忍受着失落的悲伤,忍受着无法归属的痛苦,继续爱这个母亲,骑着黑骏马,一直艰难的寻找下去。

二、“主体”对民族文化“父亲”图腾的寻找

作为张承志扛鼎之作《北方的河》,很好地体现了作者的前期创作风格和“寻根文学”的特点。“以现代人感受世界的方式去领会古代文化遗风,寻找激发生命能量的源泉”P。作品以“北方的河”为其文化底蕴和寻根原型,融亲情、爱情、友情于其中;汇彷徨、探索、奋斗为一体;既有对历史的反思与宽容,更有对现实的批判与考量。在《北方的河》中,主体成了真正的男子汉,不仅拥有草原母亲,而且找到了黄河父亲。

对黄河的描写与赞美中可以清晰地看出,作品是把黄河作为一个抽象化的父亲来崇拜的。而这种对黄河作为父亲的崇拜与把黄河作为民族象征的传统思想紧紧地联系着。民族在这里也是抽象的。黄河即是父亲也是中华民族的象征,因而它具有了一种图腾的意义。小说中前前后后所体现的对黄河神秘的感应和对黄河作为父亲的敬爱与敬畏,典型地体现了尚未从自然和社会的强控制中解放出来的民族所特有的文化心理内容。人站在河流面前,是主体、精神与文化血脉的一次真诚对话。

正如张承志所说:“我的小说是我的憧憬和理想,我的小说中的男主人公是我盼望成为的形象,我感动地发现我用笔开拓了一个纯洁世界;当我感觉到,自己在这里被净化、被丰富的时候,我就疯狂地爱上了自己的文学。”Q《北方的河》中,黄河成了父亲,黄河的精神成了一种血统,与人们所惯常的观念“黄河是中华民族的象征”相契合,这就显示了这部写河的小说与根、民族和文化相联系的主题意向。

三、“主体”对回族文化传统根性的寻找

作为一位回族作家,张承志曾经反复地咏唱自己是蒙古大草原的“养子”,美丽新疆的恋人,黄土高原回民母族的“长子”,他的创作在某种意义上就是一首献给回民族的深情颂歌。”因此,在文化再造中张承志重视本土文化资源,尊重不同民族自身所具有的文化传统,渴望在异质的少数民族文化中寻求对中华文明整合的文化参照和启示,以一种文明内部的发言来作为文化的真正声音的代表:“中国的回民是被中国文化养育的贫穷的儿子,他们所代表的是一种信仰的中国人,他们用自己的牺牲为母亲贡献了新鲜血液。只要这种信仰精神坚持于回族,迟早会以某种形式使中国文明丰富;只要十亿汉族有理想主义和信仰精神,回民就会获得被理解的……为什么每天成千上万人大讲向西方文明包括基督教学习,而不能讲向自己内部的信仰者学习?”R《黑骏马》及后来的《心灵史》都可作为这种文化理想的代表作品。

总之,就张承志而言,他深感:“一个回族人心理的关键也许不在于具体的信条即《古兰经》上的教训,而在于他执着地走着一条特定的条路。”这条路正是在民族的血脉中寻求主体的文化之根和精神理想的道路。

四、结语

综观张承志的文化小说,可以说是具有中亚草原文化特色的文化寻根。正是在这种深层的文化寻根活动中,张承志作为一个民族文化内蕴的积极探索者,对民族文化母体作了全面、综合、系统的思考和多视域的分析。它使作家从人类文化的高度俯瞰自己,并最终意识到,是千丝万缕的多种文化关系综合作用的结果,才造成了中国文人们在文化苦旅中的迷惘和不断寻找。也许,文化的建构本身,其实就是一种寻找的过程,而这种过程,既没有开始,也没有结束。

注释:

①陈思和.中国当代文学史.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2.

张承志.无援的思想.北京:华艺出版社, 1995,第284页,第106页.

上一篇:《约翰.克里斯朵夫》中的形象图解与升华 下一篇:从汉字字形看女性地位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