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征诗意浓

时间:2022-10-02 10:11:18

《七律 长征》是在红军长征胜利结束时写下的一首诗。这首诗形象地概括了红军长征的战斗历程,热情洋溢地赞扬了中国工农红军不畏艰险,英勇顽强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的诗词胸怀世界,大气磅礴,一首短短的七律包括了多少惊险,多少曲折,多少悲壮,多少惊天地泣鬼神的故事!

诗人就长征的题材写过《念奴娇 昆仑》《清平乐 六盘山》等,这些诗都是写一景一地,并以此来表达昂扬、激越、奔放之情。同学们,下面就让我们一起品读《七律 长征》这首诗,走进那险峻的山、苍凉的水,倾听那隆隆的炮火声和“三军过后尽开颜”的笑声。

全诗首联“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开门见山颂扬了红军不怕困难,勇敢顽强的革命精神,是全诗的中心。 “不怕”二字是诗眼。这一联如高山坠石,滚滚而下,牵动全篇,奠定了全诗雄浑博大的基调。

颔联、颈联“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四句分别从山和水两方面写红军对困难的蔑视,它是承首联“千山”和“万水”而来。诗人按照红军长征的路线,选取了五岭、乌蒙、金沙江、大渡桥四个具有典型意义的地名――它们都是著名的天险,高度地概括了红军长征途中的“万水千山”。“逶迤”“磅礴”极言山之高大绵亘,愈大则愈显红军长征之难;“细浪”“泥丸”是红军也是诗人心中的山,这里重在小而不在大,愈小则愈显红军之不怕,也突出了红军对困难的藐视。通过两组极大与极小的对立关系,诗人充分地表现了红军顽强豪迈的英雄气概。从艺术手法上说,这是夸张和对比,诗人运用得十分巧妙。

红军渡过金沙江和大渡河在长征路上有着重要的意义。如果说巧渡金沙江是红军战略战术最富有智慧、最成功的一次战斗,那么强渡大渡河则是红军表现最勇敢、最顽强的一次战斗。句中的“暖”和“寒”这一对反义词,是诗人精心设计的两个感情基点。“暖”字温馨喜悦,表现的是战胜困难的激动;“寒”字冷峻严酷,传递的是九死一生后的回味。含不尽之意于其中,显无穷之趣于其外,起伏跌宕,张弛有致。

末联“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是对首联的回应。开端言“不怕”,结尾压“更喜”,强化了主题,升华了诗旨。红军过五岭、越乌蒙、渡金沙、抢大渡,从敌人的重围中杀出一条血路,自然令人欣喜。“尽开颜”写三军的欢笑,是最后胜利即将到来的欢笑,以此作结,使全诗的乐观主义精神得到了进一步的体现。

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

同学们,长征不只是一个遥远的故事,更是一种精神,在我们中国人的传统文化中,长征也比喻一个人应一生奋斗,自强不息。我们每个人的一生不也是各自的一段长征吗?

【回看历史】

观赏历史题材片《长征》,感受长征的艰难和红军的乐观精神。

上一篇:双引号的作用 下一篇:攀登不止,自强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