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课堂教学的几点思考

时间:2022-10-02 09:52:17

生物课堂教学的几点思考

随着社会对创新型、能力型、高素质人才的渴求,根据新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和新课程标准的理念和要求,目前的教育改革是越来越关注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的全面发展,素质教育已逐渐由口号上的提倡到行动上的落实。为适应现代教育的改革,为真正能培养出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都强的高素质人才,生物课堂教学也必须进行适当调整。在生物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积极营造一种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自主、合作与探究中,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也使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创新与实践能力逐渐提高,这样,即满足了国家和社会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又为学生的终身教育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以下是我在教学实践中的几点思考。

1、课堂教学要留空间

新课程标准倡导“探究式教学”,这是符合中学生特点的。中学生青春年少,好奇心强,求知欲旺,思维敏捷、活跃,疑问较多。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上不能一讲到底,搞大包大揽,要改掉传统的单纯的“知识教育”和“灌输式”课堂教学模式,而应该在课堂上给学生“留有余地”,即教师讲课时不能太满、太透、太细、太实。不能太满,就是教师在课堂上应该给学生留有一定的时间去思考,去质疑、去分析、去总结;讲课不能太透、太细,就是教师讲课要抓住重点,突破难点,适当可留一些“细枝末节”,鼓励学生去思考、去咀嚼、去品味、去总结。尽管有时学生下的结论不一定对,但这种方式、这种过程,不仅有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还能使学生逐步树立一种意识,那就是对知识的学习不仅要知其然,而且更要知其所以然。

2、教学方法多样化

学生学习无定法,教师的教也无定法,教师可根据课的类型、内容及知识特点,恰当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如比较归纳法、诱思探究法、讨论法等以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更好的完成教学目标。

①对比归纳法。对比是理解和思维的基础,对比包括不同对比、相同对比和相似对比。通过对比我们可以更清楚的认识两事物的相同点、不同点、区别和联系,更容易抓住事物的本质特征,通过归纳,我们就可以把对事物的感性认识或本质特征上升到理性结论或规律。比如在学完必修I“分子与细胞”之后,可对以下知识点从不同方面进行比较:(1)主动运输和被动运输、自由扩散和协助扩散,可从物质运输方向、是否需要载体和能量等方面加以比较;(2)各种细胞器,可从分布、形态、结构、功能等方面加以比较;(3)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可以从大小、有无核膜、细胞器种类、细胞壁成分、细胞分裂的方式等方面进行比较;此外,动、植物细胞有丝分裂的异同,细胞板和赤道板,细胞的分裂、分化和生长等都可进行比较。

比较之后,还要重视引导学生对知识进行归纳,对比和归纳的过程也就是对知识点的熟练、巩固和找知识点之间联系的过程。比如通过对动植物细胞的亚显微结构学习和对比,可引导学生归纳出:(1)在成分上,含有DNA的结构(或细胞器),含有RNA的结构(或细胞器),含有色素或细胞器等。(2)在功能上,与能量转换有关的细胞器,与蛋白质的合成、加工、运输、分泌等有关的结构,能产生ATP的结构,能产生水的结构等。

②诱思探究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无论是讲述具体的知识,还是指导学生做实验,都应该始终树立这样一种意识,即通过整个教学过程,既让学生获取了新知识,又锻炼了学生的思维,培养了学生分析、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实现知识和能力的双丰收。

高中生物新教材中,实验比较多,对于有的比较复杂的实验,我的做法是:在做实验之前,先让学生明确本实验的实验目的和实验原理,在此基础上,再引导学生对其实验步骤做一下大致性的探究性设计,让学生明白实验中每一步的严谨性和科学性。然后再做实验,效果会更好。比如,在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第9页的实验“生物体维持PH稳态的机制”中,该实验特点是:实验材料多(至少四种:自来水、缓冲液和两种生物材料)、实验步骤多,又涉及到盐酸和氢氧化钠的近无数次的逐滴加入和多次的PH值测试,以及最后的将表格数据转化成坐标曲线图的复杂性等,为了让学生在明确实验目的和操作注意事项的基础上,既能圆满的、安全的完成实验的操作,又能达到预期实验效果,我先提出几个问题,引导学生预习实验,在将上述问题逐一落实的基础上,又引导学生总结出实验操作注意事项,最后才操作做实验。实践证明,效果非常好。这样既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体验到了实验操作的严谨性,也提高了学生的合作和探究能力。

3、情感教育细细流

作为教师,教书育人是天职。但在素质教育形势下的今天,教师的责任已不仅仅是传道授业解惑,更重要的是通过我们的教育使每一位学生尽可能的全面发展。恰当运用生物学知识,抓住契机,适时进行德育渗透,是生物课堂教学中的重要任务之一。

在生物课堂上,能渗透德育教育的知识点很多。比如,我们可以利用生物教材中(酶、光合作用、生长素等的)的发现史,以及像艾弗里的、孟德尔的经典实验等,让学生从中感悟到科学家的探索过程,科学的思想方法,周密的实验安排和设计,从而也让学生意识到,任何的科研成果都不是一朝一夕所能获得的,它不仅需要渊博的知识、科学的研究思想和方法等,更需要执着的探索精神和坚韧不拔的毅力。学习成功取得也是同样的道理。

总之,我们进行教育的目的是什么呢?一句话,就是培养创新型人才,培养社会主义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创新是教育的灵魂”。所以,在教学过程中,一方面,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身体、生理、心理、思想和道德观发育或形成不健全的规律,抓住合适材料,适时进行德育渗透。另一方面,教师要从学生的认知规律和知识的内在联系出发,利用生物学知识的发生、发展、深化过程,设计出适合学生实际情况的教学方案,为学生创设可激发探索和创造欲的问题环境,给学生一片自由广阔的天地,使他们有动手、动脑的时间和空间,以便经历新知识的探索过程。

上一篇:谈谈中学化学教学与环境教育 下一篇:在科学探究中如何引发学生进行猜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