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妙导入以情激趣

时间:2022-10-02 08:42:14

教学是一门艺术,语文教学的艺术性就更加突出了。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有经验的教师非常讲究导课艺术,它的益处所在,正如特级教师于漪说的“在课堂教学中,要培养激发学生的兴趣,首先抓住导入课文环节,一开始就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后边的课上起来也就顺利了”。那么,教师怎样才能有效地组织好一堂课的开端呢?这就需要根据不同课文的文体、内容、语言风格等来设计导课艺术,同时还要联系学生的实际情况,或从学生的兴趣入手,联系学过的知识,温故导新;或解词释义,从破题入手;或激情启趣,因势利导;或设疑布阵,造成悬念,等等。这些导课的设计,不在于多,而在于“巧”。诸如短小的背景故事、有趣的新闻、富有哲理的格言,或一幅图画,或以情朗读导入,乃至一个片断的表演,都可以做“课引子”,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因此,巧妙导课、以情激趣的教学艺术是不可忽视的。

一、以教师朗读导入,妙在渲染气氛

语文课堂教学特别需要感情的投入,需要氛围的渲染,需要心灵的沟通。因此,教师要重视营造教学气氛,创造语文情境。上课伊始,老师通过有感情的朗读,使学生迅速获得印象,泛起感情的波澜。语文教材中情文并茂的作品较多,都可以通过朗读导入。以舒婷的《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人教版九年级下册)为例,这是一首深情的爱国之歌,诗中交融着深沉的历史感与强烈的时代感,涌动着摆脱贫困、挣脱束缚、走向新生的激情,但是学生缺少对这种感情的理解。这时,老师声情并茂的朗读,可以把作者的心声、人民的热情表露出来,使学生产生感情上的共鸣。这种情感交流达到高潮,不用老师做更多的讲解,学生就领会了全文的感情基调,对作者为什么用反复咏叹的手法,也自然理解了。这说明富有激情的朗读,能使学生尽快地进入状态,使师生感情融为一体,从而起到其他教学手段难以替代的积极作用。

二、以学生体验导入,妙在真情实感

局外人和旁观者是难以体会作者的喜怒哀乐之情的,更难以理解作品的内涵所在,只有让学生把自己投入进去,身临其境地去感受、体验,才能受到教育。如《威尼斯商人》、《变脸》、《枣儿》、《音乐之声》(都出自人教版九年级下册)这几篇课文,倘若教师像对其他课文一样来分析、讲解,效果不见得好。倘若教师超前把握,在全班预习的基础上,让几个学生分角色扮演剧中人,通过独白、对话、演唱等表演,既把自己融入了剧情里,也把全班同学导入了课文中。此时,教师再分析、点拨,学生也就能较牢固地掌握课文内容和戏剧特点。这种让学生亲身去体验的导入法,学生的感受深,求知欲强,并且改掉了单一讲授的教学模式,能够使学生学得轻松愉快。

三、以课文插图导入,妙在图文并茂

在教学上利用插图教学是很重要的一个环节,它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还能激发学生思考,引起联想,它在教学中集德育、智育、美育于一体。因此,利用插图导入课文,其效果是不言而喻的。如《中国石拱桥》(人教版八年级上册)一文,授课前让学生边看图边议论,从桥的结构到作者的写作顺序,再从学生的思路到作者的思路。然后老师导入课文,略加指引,让学生把自己理解的内容和作者写的比较一下。学生在思维时,品味内容,推敲语句,就自然而然地体会到作者精彩的语言、高超的艺术手法,从而产生了学习的兴趣。用插图导入课文,能引起学生兴趣,便于引导学生思索,这对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写作能力的训练是极为有利的。在此基础上再学习课文,自然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以写作背景导入,妙在身临其境

语文教学中也常常采用背景导入的方法。有些作品的写作背景有助于说明人物活动和事件的意义,还能疏通障碍,容易把学生带到当时当地那种特定的环境气氛中。如《最后一课》(人教版七年级下册)一文,倘若先向学生介绍当时背景,就能使学生明白当时韩麦尔先生最后一堂法语课的意义,这样再去理解小弗郎士的心理变化,也就容易多了。另外,有些名篇佳作离学生生活的年代比较远,使人不易理解,背景导入则可拨开迷雾;有些作品较为枯燥,以背景导入可以引人入胜。如《苏州园林》(人教版八年级上册)一课,首先向学生介绍该文是叶圣陶先生为出版苏州园林的摄影集而作的序文,隐含他对苏州园林的亭台轩榭、假山池沼、花墙廊子等名胜景物的赞赏和眷恋,然后再引导学生遐想“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甲江南”的胜况,从而使学生饶有兴趣地跟随叶圣陶先生走进《苏州园林》。

总的来讲,导入的方法很多。根据课文不同的文体采用不同的导入法,能使学生对语文产生浓厚的兴趣,并有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开发、智力的启迪以及能力的提升。

(吴学智江苏省新沂市邵店中学221428)

上一篇:取象铸境 第5期 下一篇:《秋天》文本解读与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