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公共服务均等化看政府宏观调控的转变

时间:2022-10-02 07:28:51

从公共服务均等化看政府宏观调控的转变

摘 要:以政府宏观调控的两大目标入手,简要回顾分析我国政府宏观调控背后的目标指向。虽然在改革开放初期以效率为首要目标的政府工作使我国经济得以飞速发展,但是面临发展阶段的演变,许多问题也随之出现,故而以往的政府宏观调控在目标定位上、在调控方式上都要有所转变。

关键词:公共服务均等化;政府宏观调控;转变

一、政府宏观调控的双重目标

(一)效率目标

现代经济学中所说的效率,一般是指资源的有效配置,即做到人尽其才、财尽其利、物尽其用。不仅如此,人、财、物还要能够有效组合,实现整体优化。市场机制是实现资源优化配置的有效机制。它能比较准确及时地传递出资源配置信号,并且具有高度的激励作用,因而,它能带来资源配置的高效率。但是,仅凭市场机制并不能保持资源的最优配置。由于存在着市场的几大失灵,故而需要国家进行必要的宏观调控以确保经济效率。

(二)公平目标

由于市场竞争遵循优胜劣汰的原则,因此,市场经济难以保证收入的公平分配、人与人之间的机会平等。所以,就需要政府为市场主体创造公平的宏观经济环境,以便使他们享有平等的竞争条件和平等的发展机会。机会平等必须在以下各个方面真实地体现出来,即:能够机会平等地参与劳动者之间的所有竞争性活动,能够机会平等地按照统一的市场价格获得生产要素,能够机会平等地使用归社会所有的生产经营条件,能够平等地享有经济发展的成果等。

在公平与效率的关系上,单纯强调某一方面而舍弃另一方面都是有害的,唯一的选择是两方面兼顾,既讲效率,又讲公平。因而,效率与公平成为政府宏观调所要实现的双重目标。

二、我国政府宏观调控的问题

回顾我国建国以来的发展历程,政府宏观调控的两大目标此消彼长。在改革开放前期,政府在强调一段时间的效率目标以及积极发挥经济职能后,我国的经济得到飞速发展,取得了今天的成果。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整个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政府所面临的经济发展阶段发生了变化,在很多经济领域,其自身业已完善,故而政府“看得见的手”便可以从中抽出。但目前我国政府还是没有退出应该退出的经济领域,还给市场机制。政府管理仍然存在着诸多不相适应的方面:一是政府职能转变未完全到位,直接干预以及行政审批的事项仍然较多。二是存在着部门职能交叉重复,职能分工的权责脱节,决策、执行、监督职能配置不够科学。这样过度干涉市场以及不科学的职能,不利于市场竞争的形成,影响经济的高效率,使得我国宏观调控的功效不能很好发挥。

除此之外,目前还存在人与人之间生活差距不断加大,社会公平缺失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城乡之间、区域之间、不同社会群体之间在享受公共服务方面的差异上。在过去30年的改革开放中,我国经济大大增强,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国家财政收入大幅增加,但在基本公共服务上却走了一些弯路,造成全社会公共需求全面快速增长与公共服务不到位、基本公共产品短缺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一是在公共服务领域推行了过分市场化的改革路径,二是公共服务分配严重失衡,结果造成广大老百姓看病贵、看病难、学费高、上学难等情况,特别是广大农村义务教育得不到落实,养老保障体制不完善,各种社会保障机制不健全,农村发展滞后,困难群众、弱势产业得不到保护等。再加上我国正处于经济社会的转型时期,利益主体和社会结构正在发生重大变化,社会矛盾和社会问题日益显现,这就更需要政府在追求公平目标上的宏观调控进行转变。加强公共服务的均等化,在就业、公共医疗、义务教育、社会保障等方面满足人们的基本需求,以促进社会公平公正、维护社会和谐安定。

三、政府宏观调控的转变

面临综上所述的众多问题,政府需要看清目前的发展阶段,审时度势,进行非常之必要的自我宏观调控方向的转变――弱化不必要的经济干预,强调必要的公共服务均等化。这一过程体现政府在现阶段对宏观调控目标、方向的考量,这一过程的实现又是政府宏观调控(政府治理方式)的转变。

要完成这一转变需要从思想观念和行动双层面出发,实现由表及里的转变,具体有以下几方面:

(一)进一步强化政府责任意识,提高政府公共服务能力和水平

责任意识是人们行为的先导,作为提供基本公共服务的政府行为犹如人的行为一样要以责任意识为先导。保障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供给,最基本的条件是各级政府和政府的各部门一定要从思想上高度重视并强化自身的服务与责任意识。建设服务型政府,根本目的是进一步提高政府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为人民服务的能力和水平,关键是推进政府职能转变。以实现社会、城乡的公平目标,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以政府自觉为源动力,进一步强化政府的公共服务职责的自觉性,增强政府的公共服务的深层意识,把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进一步优化政府组织结构,加强公共服务部门建设,有效地发挥政府在基本公共服务中的主体地位和主导作用。只有在思想意识上有所改变,受思想影响主导的行动上才能得到彻底的改变。

(二)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加大政府基本公共服务投入力度

各级政府履行公共服务职能,必须有相应的财力支持。为保障各级政府切实履行公共服务职能,必须按照建立和完善公共财政体制的要求,调整财政支出结构。

一是按照中央关于“更加注重公共服务”和“建立健全公平公正、惠及全民、水平适度、可持续发展的公共服务体系”的要求,加大基本公共服务的投入力度,增加政府支出用于改善民生和社会事业的比重,使我国基本公共服务支出达到同等收入国家的平均水平。

二是按照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要求,加大对农村基本公共服务的投入,切实提高农村基本公共服务水平。

三是鉴于中西部地区财力较弱,在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过程中,中央财政对中西部地区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应予以重点支持,对老少边穷地区和经济发展较慢的革命老区要重点倾斜,逐步缩小发达地区与不发达地区之间基本公共服务差距。

四是按照财力与事权相匹配的原则,科学配置各级政府的财力,增加一般性转移支付的规模和比例,加强县级政府提供基本公共服务的财力保障。

(三)创新基本公共服务供给主体,构建公共治理与多元参与的机制

基本公共服务首先是政府提供的服务,在基本公共服务供给、解决分配不公、缓和社会矛盾方面起主导作用。然而,国家和政府的资源是有限的,在提供基本公共服务过程中,要将政府主导、社会组织参加、个人参与有机地结合起来,既要发挥政府在基本公共服务中的主导和主要职责作用,又要充分发挥社会组织和个人参与的积极性。政府要充分发挥市场(经济)对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强化政府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把推进体制机制创新作为发展动力,创新公共服务体制,改革公共服务提供方式,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广泛参与,从而保证基本公共服务性资源的有效性。参与不仅仅是公民个人的依法参与,更希望公民通过组成民间社团、非营利机构等社会组织的形式,合法地、有组织地进入公共领域,形成公共服务的共同治理结构,实现基本公共服务中政府与公民社会的良性互动。

(四)强化行政问责制,建立以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为导向的干部政绩考核制度

行政问责制是一种对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责任追究的现代行政制度。行政问责制的本身在于对公共权力进行监督以及对过失进行责任追究,体现了“责任政府”的原则。行政问责的真正目的在于保证政府系统的良性运行。它既可以保障公共利益和个人利益,也可以提高决策的质量。应建立一个按照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为导向的官员考核指标体系和相应的政府问责制度,来强化政府对基本公共服务供给过程和结果的监管职责,强化各级政府部门的绩效意识,形成正确的决策导向和工作导向,把群众对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情况的满意度作为干部绩效考核的重要因素,扩大社会透明度,完善民意沟通渠道,建立制度化的民意表达机制,充分发挥群众监督、媒体监督对促进政府改善公共服务职能的积极作用。

(五)设立公共服务质量奖,引导和鼓励各级政府及其公务员认真履行公共服务职能

问责制是一种确保底线的管理,政府管理如同企业管理一样,不仅要确保政府管理不能跌破底线,而且还要鼓励各级政府追求更好的管理效果、提供更优质的公共服务。为实现这一目标,设立公共服务质量奖就是十分必要的。事实证明,公务员如同其他管理者一样,既需要约束,也需要激励。约束和激励,历来是管理的两大手段,缺一不可。

参考文献:

[1]中国财政学会"公共服务均等化问题研究"课题组.公共服务均等化问题研究[J].经济研究参考,2007(58):25.

[2]王辉.政府宏观调控的双重目标[J].理论学习,1994.05

[3]薄贵利,尹艳红.实现政府职能向公共服务的根本转变[J].ExpandingHorizons,2011.02.

[4]黄云鹏.创新公共服务供给制度加快政府职能转变[J].宏观经济管理,2008.07.

[5]柯健.服务型政府建设与公共服务职能创新[J].天津行政学院学报,2011.01.

[6]许硕,柏维春.服务型政府宏观调控职能优化研究[J].社会科学家,2010.01.

[7]周伟,樊增强.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视野下的政府改革[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2009.09.

[8]蔡.推动政府职能向提供基本公共服务转变[N].人民日报,2010-12-1.

[9]王帮元.政府宏观调控职能转变与定位研究[D].安徽大学,2007.

[10]董立人.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与政府责任恪守[J].行政论坛,2009.02.

上一篇:思想政治教育在抵制“三俗”文化之风中的路径... 下一篇:建设单位对工程造价的有效控制之我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