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刺太渊穴为主治疗呃逆42例

时间:2022-10-02 07:11:47

针刺太渊穴为主治疗呃逆42例

呃逆是以气逆上冲喉间、呃逆连声、气短而频、令人不能自制为主症的病症。如病情迁延日久难愈,呃声频频,妨碍谈话、咀嚼、呼吸、睡眠,或因手术而发生呃逆,增加创口疼痛,影响愈合等而成顽固性呃逆。笔者运用太渊穴为主治疗呃逆42例,取得满意疗效,报告如下。

1一般资料

所有病例均系门诊患者及住院发作呃逆者和住院会诊患者。其中男29例,女13例;年龄最小8岁,最大79岁;病程最短1天,最长3个月;原发者33例,继发者9例,其中继发于脑血管意外者5例,继发于慢性胃炎者2例,下腹部手术后者1例,服消炎痛后者1例。顽固性呃逆者13例;做过阿托品或非那根封闭者11例,服用过中西药物(如普鲁本辛)者23例,尝试过屏气疗法者36例。

2治疗方法

取穴:太渊,寒气甚者可加阴谷。

操作:太渊用直径0.30~0.35 mm、长25 mm毫针,避开动脉,直刺10~15 mm,施用捻转补法,或平补平泻法;阴谷以直径0.30~0.35 mm、长40~50 mm毫针,直刺25~40 mm,行提插捻转泻法,留针30分钟,中间行针1次。每日1次,10次内统计疗效。

3疗效观察

3.1疗效标准

治愈:临床症状完全消失,1周内未再复发;好转:呃逆没有完全消失,但呃逆发作频率降低,呃逆间隔时间延长,或呃逆当时停止,但由于进食或其他因素1周内又复发;无效:治疗前后临床症状无改善。

3.2治疗结果

42例中,治愈31例,占73.8 9/6;好转1l例,占26.2%。总有效率为100.0%。单用太渊穴者31例。治疗次数最少1次,最多8次,平均(2.69±1.76)次。其中1次治愈7例,2次治愈18例。

4典型病例

陈某,男,43岁,于2004年3月18日来诊。因近1周来感冒迁延未愈,1天前出现呃逆有声,每次持续约1小时后稍减,之后又加剧,经他院予以屏气、非那根足三里穴位封闭等处理,症状无明显改善。诊为风寒外邪经肺系犯及阳明胃,寒气与胃中谷气相攻,肺胃之气上逆而发为呃逆。即取太渊穴,针刺入12mm,行针时呃逆即减轻,留针30分钟,期间行针1次,出针时呃逆已停止,当日无复发。后继续巩固治疗2次,随访10天未再复发,系痊愈。

5体会

引起呃逆的病理因素虽很多,但最终皆由胃气上逆动膈而成。《灵枢・口问》说:“谷入于胃,胃气上注于肺。今有故寒气与新谷气,俱还入于胃,新故相乱,真邪相攻,气并相逆,复出于胃,故为哕。”《景岳全书・呃逆》云:“然致呃之由,总由气逆。气逆于下,则直冲于上,无气则无呃……此病呃之源所以必由气也”。《灵枢・经脉》“肺手太阴之脉,起于中焦……还循胃口,上膈属肺”。膈居于肺、胃之间,若肺失肃降或胃气上逆,皆可致膈间气机不畅,逆气动膈而为呃逆。在治疗上,《灵枢・口问》又说:“补手太阴,泻足少阴。”笔者据此经文取太渊补之,寒甚者可加泻阴谷以治疗呃逆并观察其疗效。缘太渊主治呃逆之症古今均有记载:《针灸甲乙经》卷九云“胸痹逆气……善唾,哕噫……胃气上逆”;《针灸大成》卷六云“善哕”。因太渊为肺经输土穴,具有土金二性,又为原穴,善调中上二焦病变,能补肺之虚、理肺气而祛肺痰,运化中焦水谷而杜中焦痰之源;太渊又为脉会,善调中上二焦气机逆乱之证。又呃逆多因寒甚发病,“诸寒收引,皆属于肾”,肺实以泻子,均宜加用阴谷(阴谷在古今文献中鲜见有呃逆的主治);且肾经在下肢并冲脉而行,因寒甚寒气并冲上逆动膈及犯肺而为呃逆者用之有相辅之功。因此本法取穴简而疗效佳。至于单取太渊穴治呃逆的疗效及按压治疗呃逆的疗效或在证型等方面的疗效情况有待今后临床中进一步观察。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上一篇:刺灸百会为主治疗慢性非特异性结肠炎64例 下一篇:室管膜瘤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