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频率电针对家兔胃电节律紊乱调整效应研究

时间:2022-07-01 12:28:03

不同频率电针对家兔胃电节律紊乱调整效应研究

[摘要]目的:观察不同频率电针对红霉素诱导的家兔胃电节律亢进的调整效应,为针灸临床选择合适频率参数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将40只家兔做耳缘静脉注射红霉素复制胃电节律紊乱模型后,随机分为模型组、3 Hz电针组、20 Hz电针组、100 Hz电针组,后3组分别用3 Hz、20 Hz、100 Hz 3种频率电针刺激“足三里”穴位,应用IEGG谱分析仪检测不同时间段的主频功率(PDP)和总功率(PTP)。结果:红霉素可使家兔胃电PDP和PTP明显增高(P

[主题词] 胃电描记术/针灸效应;胃肠活动/针灸效应;兔;电针;剂量效应关系,针灸

胃肠动力学是目前消化系统疾病研究中的热点之一,胃动力障碍主要表现为胃电节律紊乱。针灸对胃肠运动具有双向调整作用,临床已广泛应用电针治疗胃肠疾病。频率是电针刺激的重要参数之一,不同频率电针可通过不同的神经化学机制,由不同的中枢通路整合而产生效应。以往研究多集中于电针镇痛效应方面,而对胃肠功能的影响研究较少。本实验采用红霉素静脉注射制作家兔胃电节律紊乱模型,以反映胃肠运动快慢的主频功率(PDP)和反映胃肠运动强度的总功率(PTP)为观察指标,观察不同频率电针作用于“足三里”穴对紊乱的家兔胃电节律的影响,为针灸临床选用合适的频率参数提供实验依据。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1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动物

健康家兔40只,体重2.0~2.5 kg,雌雄各半,由江西中医学院动物中心提供(赣动2003081)。

1.2分组

将40只家兔随机分为模型组、3 Hz电针组、20 Hz电针组、100 Hz电针组4组,每组10只。

1.3仪器参数、试剂与腧穴定位

CRX一Ⅲ型智能动态IEGG谱分析仪(江西省南昌大学制造);G6805―1电针仪(频率分别为3 Hz、20 Hz、100 Hz的脉冲连续波)。10mg/mL注射用乳糖酸红霉素(大连美罗大药厂,批号20020420);20%氨基甲酸乙酯(上海润捷化学试剂有限公司,批号22―771―68)。“足三里”腧穴定位参考《中国兽医针灸学》。

1.4实验方法

(1)手术方法

实验前动物均禁食16h,以20%氨基甲酸乙酯,按4mL/kg体重的剂量,耳缘静脉注射麻醉。麻醉后沿腹正中线切口,暴露动物胃部,将一对直径为1mm的铂丝电极埋置在胃窦部(距幽门括约肌大约1cm)的浆膜下肌层,电极间距1cm左右。同时动物臀部另接一对参考电极。

(2)实验步骤

模型组:手术完毕后,用IEGG谱分析仪采样记录动物正常胃电(以PDP、PTP为指标)10 min,然后按7 mg/kg的剂量耳缘静脉注射红霉素,5min后采样记录动物胃电30 min,每10 min记录为一段。

电针组:造模方法同模型组,造模后5min,采样记录10min造模后胃电活动。然后分别用3Hz、20 Hz、100Hz 3种频率电针刺激“足三里”穴位10 min,采样记录动物电针后10min的胃电活动。

以上所记录的胃电活动均是以PDP、PTP为指标,应用频谱分析技术对所有检测到的PDP和PTP数据进行自动的功率谱分析。

1.5统计分析

统计资料用均数±标准差( ±s)表示,用t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折。

2 结果

2.1 红霉素静脉注射对家兔胃电活动的影响

红霉素耳缘静脉注射造模后,代表家兔胃电活动的指标PDP和PTP值,在0~30 min的各个时间段均明显增高,与正常段相比较差异均有极显著性意义(P%0.001);而各个时间段之间相比较差异没有显著性意义(P2>0.05)。这表明红霉素可导致家兔胃电节律紊乱,主要表现为胃电节律亢进,而且这种紊乱可以稳定的持续一段时间,至少是30 min。详见表1。

表1正常与造模时各个时间段胃电活动比较

2.2 电针对红霉素导致的家兔胃电节律紊乱的影响

通过对家兔胃电PDP、PTP分析可以发现,(1)对PDP影响:各频率电针组电针后PDP均显著降低(P%0.01);(2)对PTP的影响:电针治疗后,各频率电针组PTP均显著降低(P%0.05,P0.05);而对PTP影响20 Hz电针组疗效明显优于3 Hz电针组(P0.05)(见表2、图1~图3)。

3讨论

红霉素是临床广泛使用的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研究发现红霉素是胃动素(MTL)的激动剂,可通过作用于胃肠平滑肌的胃动素受体,引起胃和结肠电活动频率和幅度增加,诱发胃肠道持续的高幅收缩运动。本实验显示了耳缘静脉注射红霉素后家兔胃电PDP和PTP均明显增强且稳定的持续一段时间,胃电节律呈亢进过速状态,表明用红霉素复制家兔胃电节律紊乱模型的方法是可行的。

胃肠运动主要受两方面因素的调节:体液因素和神经系统因素,胃肠激素作为肠道肽能神经递质对胃肠道运动进行调节。研究表明针刺“足三里”信号可通过MTL、胃泌素(GAS)、P物质(SP)等肽能神经调整胃功能活动,且胃活动与相关脑肠肽含量有关系。针刺镇痛研究已证实不同脑区中的核团对不同频率的电针刺激信号:有所偏好,脉冲的频率对于激活中枢神经系统中那些肽类物质释放起着关键作用。当不同频率电针“足三里”穴信号通过迷走和交感神经及体液等途径到达中枢后可以引起中枢核团释放不同的肽内物质,有的成一定的频率依赖性。如田津斌等发现2Hz电针使脊髓灌流液中生长抑素放免活性(SOM―ir)水平升高39%,15Hz电针使SOM―ir水平下降37%,100 Hz电针使SOM―ir水平下降30%;沈上等发现2Hz电针引起脊髓SP―ir降低,8~100 Hz电针均引起SP―ir增加,15 Hz电针引起SP―ir增加最多。另有研究发现15 Hz和100 Hz均可引起胆囊收缩素一8释放,中频电针可使血清胃泌素减少。本次实验中3种频率电针对紊乱家兔胃电均起调整作用,但20Hz电针疗效较佳。其疗效差异是否与20Hz电针使抑胃素释放增加、促胃素减少有关,其确切机制有待进一步探讨。

大量研究证实不同频率电针作用于神经系统可产生不同的效果,本实验显示在治疗胃肠疾病时同样存在这种效应。本实验初步探讨了不同频率电针对家兔胃电的调整效应,为临床治疗胃肠道疾病选择合适频率参数提供了有益的实验参考。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上一篇:耳穴埋针对血管性痴呆大鼠记忆障碍及β淀粉样蛋... 下一篇:中医针灸门诊中躯体形式障碍的识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