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时代图书馆智慧服务模式的构建

时间:2022-10-02 07:00:32

信息时代图书馆智慧服务模式的构建

[摘 要]在信息技术的影响下,图书馆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正在发生着微妙的变化,传统的知识服务的定位正在受到冲击,图书馆服务除了需要提升其内在品质外,还要构建一个平等、开放、自由、和谐的知识共享氛围,尊重读者的个性,使其在崇尚科学的过程中体会人生的幸福。智慧服务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模式,本文以此为视角,首先阐述了信息时代图书馆的社会属性,然后讨论了图书馆智慧服务的特征,最后从多个不同的角度给出了图书馆智慧服务模式的生成途径。

[关键词]智慧服务;图书馆;信息时代;服务模式;模式构建

智慧虽非人类特有,但是在人类社会的构建过程中,智慧却起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而作为在教育过程与人生历练中形成的综合能力系统,智慧能够对社会、自然与个体做出独特的反应,这种反应与一般意义上的聪明和心理学上的智商并非同一涵义,它指的是生命个体在寻求安身立命,在直面生活的过程中追求和最终形成的一种品质、状态与境界[1]。可见,智慧是一个复杂的生命体系,它将社会、自然等因素均融合到了个体的生命之中,与已经形成的知识、经验共同支撑着个体的生命轨迹。而从社会学的角度讲,图书馆也是一个生命体或者有机体,在图书馆提供服务的过程中,同样也能够通过服务的品质、状态与境界体现其智慧。而作为图书馆服务的一种内在品质,智慧可以渗透到图书馆工作的各个方面——服务理念、服务过程、服务环境——都需要智慧的参与和发挥作用。从这个角度讲,智慧服务不但决定着图书馆服务的质量,还影响其社会组织的特殊形象。而在信息技术的影响下,图书馆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正在发生着微妙的变化,传统的知识服务的定位正在受到冲击,图书馆服务除了需要提升其内在品质外,还要构建一个平等、开放、自由、和谐的知识共享氛围,尊重读者的个性,使其在崇尚科学的过程中体会人生的幸福。智慧服务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模式,本文以此为视角,首先阐述了信息时代图书馆的社会属性,然后讨论了图书馆智慧服务的特征,最后从多个不同的角度给出了图书馆智慧服务模式的生成途径。

1信息时代图书馆的社会属性和行为模式

1.1信息时代图书馆的社会属性

在信息时代,图书馆的社会属性正在发生变化,从传统的提供知识查阅正向向用户提供多方位的知识服务转变,并且,大量的实践表明,这这种转变和图书馆战略定位的实施,已经成为现代图书馆的生产和发展的根本动力,是体现其生存价值的最为理想也最为直接的方式[2]。也就是说,在信息时代,社会节奏在前所未有的增强,人们的精神需求和对精神的追求和满意程度都不同于以往,图书馆只有将其馆藏资源(知识)以平等、自由、公开、普遍的方式向全社会的人群提供,才能体现其价值。可见,在信息时代,图书馆职业的时代特质十分明显,除了要体现对理性和知识的崇尚这一精神层面的追求外,还应体现对获取知识的平等权利的尊重,使全社会的人都能够获得所需的知识,满足其对知识的诉求,实现对知识资源最大限度的利用。

1.2信息时代图书馆的行为模式

在信息时代,数字化和网络化是这个时代的基本特征,这种特征的广泛存在对人们的生产、生活以及其他的社会行为产生了深刻而深远的影响。难以例外的是,这种影响也同样作用到了人们在对图书馆的利用方式上,使得现代图书馆不得不转变其行为方式,通过多种途径满足读者新的知识获取方式和需求模式,将传统的辐射式的以以图书馆为中心的服务向聚敛式的以用户为中心的模式转变,也就是说,从以往的单点式向多点、多中心的方向转变[3-5]。这种转变是对信息时代数字化、网络化特征做出的积极反应,由此为图书馆的服务带来了革命性的变革,它使图书馆社会服务的属性与功能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强化与凸显,图书馆不再是以往的被动的为用户的需要做出反应,而是要主动的对其知识需求进行快速的跟踪和主动适应,不断对服务方向与服务手段进行调整;此外,还需要积极的拓宽信息资源渠道,为提高图书馆的服务质量奠定更为坚实的基础。

2信息时代图书馆智慧服务的特征解析

2.1以知识创造为本质

在信息技术时代,图书馆的智慧服务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除了要对知识进行搜寻、组织、分析和重组外,还应以知识与能力为基础,从用户的角度出发,以主体性的身份设身处地的为用户的需求着想,并以向用户提供能够有效的支持、解决问题为最终的目的。在这一过程中,知识的应用与知识的创新服务是十分关键的,需要通过智慧来完成。此时的智慧服务便以知识创造为本质,以灵活的服务模式对知识工作者的智慧进行充分的利用与调动,为用户提供特定的智力支持和思维培养。可见,这一过程需要将知识最终转化为能力、并将能力进一步的转化为生产力。

2.2以信息化为载体

在信息时代,图书馆的服务模式发生了变化,以智慧服务为主要模式的图书馆已经蜕变为现代意义下的图书馆,图书馆的实体属性已经变得并不重要,除了要完成对传统服务项目履行外,还应以信息化为载体,通过数字化和网络化的形式,对知识进行现代化的处理,使其具有信息时代的典型特征[6]。当然,这一过程并不是对图书馆馆藏资源的简单的数字化和网络化,而是要在智慧服务模式下,构建基于数字信息的新型图书馆,使其角色发生根本性的改变,并以知识网络和知识中心的双重身份出现,而与此同时,图书馆还要保持其知识定位系统的完整性,以便实现现代化的信息服务模式。

2.3以知识运用为核心

从信息学的角度讲,知识的获取源于对不相关或者相关信息的重构与创造,知识的内涵较之于数据、信息等要更加广泛和深刻,内容和更加丰富。在知识进行传播时,信息、知识和智慧要完成一个相互转化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信息作为基本的资源出现,知识则要对信息进行加工,由此得到抽象化的产物,智慧则是通过信息资源加工而成的知识,并在策略信息的引导下形成解决问题的能力。可见,智慧便是在知识的基础上产生的,信息时代图书馆智慧服务的典型征便是对知识进行高效的运用,以此形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更好的服务于读者的需求。

3信息时代图书馆智慧服务模式的生成路径

3.1从感性知识中提炼理性智慧

从人类社会的进步进程可以看出,科研研究对于科学技术的进步和人类行为方式的变革会起到决定性的社会功效。在信息时代,图书馆要想实现智慧服务模式的最终构建,就需要从感性知识中提炼理性智慧,促使图书馆的工作人员对其工作性质、工作模式、工作对象和工作意义进行广泛而深入的思考,并在这一过程中将自己的智慧提升到一定的高度,这样才能更好的为用户提供更为高效的信息服务[7]。当然,要求图书馆工作人员进行科学研究是实现智慧服务的一个基本手段,而不是目的,也并不希望达到这一目的。这是因为,在当今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的信息状态往往处于浮躁的水平上,而在这样的一个心理环境中,人的智慧是难以得到正常的甚至是良性的发展的,因此,只有对前人的成果进行充分的研究,对前辈的管理和服务经验进行广泛借鉴,才能找到读者的信息认同,才能在根源上读懂读者的内心知识诉求。为此,应该为图书馆工作人员提供一个便于思考的环境和氛围,使其能够在外界纷繁复杂的环境中能够静下心来,自发的、自由的发现和生发自己的服务智慧,为图书馆提供创造性和高效性的工作。

3.2通过科学管理方法提升智慧服务水平

从管理学的角度讲,智慧是知识的范畴,而要想让知识发挥其社会功效,除了知识本身具备社会价值外,还(下转第196页)(上接第192页)需要对其进行科学的管理,即知识管理。将这一概念移植到图书馆智慧服务中后,便得到了对智慧服务进行科学管理的观点。在这一观念下,任何服务的智慧都与图书馆工作人员的智慧直接相关[8]。但是,不可否认的,这种基于图书馆的服务智慧一定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在后天的实践中逐渐积累完成的,而要实现这一智慧价值的最大限度的释放,还需要图书馆工作人员在工作之中的不断努力、持续开拓和用于创新,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其自身的不断完善和读者知识需求的内心满足。从这个角度讲,就需要通过科学管理方法提升智慧服务水平,加强专业人才的培养,优化图书馆工作人员的素质和能力,使图书馆服务发展成为一种真正的智慧服务。此外,将科学管理方法应用与图书馆的智慧服务,还需要以现代技术为依托加强服务的智慧属性,提升图书馆工作人员对信息进行选择和判断的能力。

3.3推行公共智慧服务

在信息化境下,来自于互联网络的信息数量庞大,优劣并杂。在这种情况下,用户对图书馆的依赖已经不再是传统的单纯的通过数目检索获得所需要的著作原文,而是要经由图书馆的信息化功能为其提供系统的知识体系,这些知识往往要经过提炼、浓缩或者重组,是被知识处理之后的知识。因此,信息时代的图书馆在开展智慧服务时,除了要依托其丰富的馆藏资源开展传统读者服务外,还需要对如何实现知识创造知识予以更为深刻的关注。这样一来,公共智慧服务节显得尤为重要了,这一服务模式强调对知识本质和知识之间关联的解释,最大限度的完成知识的在创造和信息的再生成,通过对知识单元的重新组合,实现为用户提供条理有序、准确完整、简单凝练、有代表性的知识产品的目的。

3.4 深化智慧服务的信息导航

个性化信息服务是信息时代的一种新型服务方式,对现代图书馆而言,要开展个性化信息服务,就需要深化智慧服务的信息导航功能,更新观念,以用户为本,以其信息诉求为出发点,以图书馆整体与协作思想为依托,为个性化智慧服务提供更加便利的条件。此外,图书馆工作人员还应对相关知识进行甄别和筛选,以此来构建一个具有专业特色、个性鲜明的导航环境。

4结束语

进入新世纪之后,以数字化和网络化为主的信息革命在根本上改变了图书馆的发展模式,图书馆的职能正在完成着从传统的提供信息向知识导航与知识评价、信息咨询的转化,多点式和多中心式的服务模式开始在更多的方面服务于用户的信息需求。本文以此为基础,对信息时代图书馆的智慧服务问题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得出了一些结论,希望这些结论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指导实践,更好的促进我国图书馆事业的不断进步。当然,本文的工作还处于初步阶段,图书馆的智慧服务也方兴未艾,相信随着实践工作的不断深入,这一领域会有更多的有价值的成果出现。

参考文献:

[1]阴月华.图书馆工作者服务智慧探析[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农林教育版),2009(1):123-126.

[2]陈培礼.图书馆主流文化:智慧服务文化的确立和建设[J].沧桑,2008(5):163-164.

[3]李君艳.信息时代图书馆职能、业务创新与可持续发展[J].现代情报,2006(2):97-98.

[4]梁光德.智慧服务——知识经济时代图书馆服务新理念[J].图书馆学研究,2011(6):88-92.

[5]张锐.智慧服务——图书馆信息服务的新理念[J].科技信息,2011(2):318-319.

[6]黄幼菲.公共智慧服务——图书馆知识服务的高级阶段[J].情报资料工作,2012(5):83-88.

[7]方文.论信息时代高校图书馆的智慧服务[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高等教育),2012(11):73-75.

[8]覃岚.网络时代图书馆开展个性化信息服务的探讨[J].图书馆研究,2009(5):150-151.

上一篇:图书馆个性化信息服务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分析 下一篇:塞北第一福地洞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