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高中思想政治新课程改革的思考

时间:2022-10-02 06:34:34

关于高中思想政治新课程改革的思考

摘要: 新课改最为关键的是改革旧的课程理念,倡导三种新的课程理念,注意四个问题。教师的课堂教学理念,不仅关系着教师的教育行为,影响着学生的成长,而且制约着新课程的实施,甚至影响教育的性质与发展走势和国家的未来。

关键词: 高中思想政治新课程改革教学理念四个问题

我省的高中新课程改革已实施了两年,2009年是第三个年头。在实施的过程中,一线的教师感受颇深,其中的酸甜苦辣一言难尽,最大的感触就是新教材不好教,知识的系统性没原来强,一些教师甚至认为“不如不改”。如何正确认识当前的新课程改革呢?在这里我根据自己在新课程教学中的实践,谈谈一些看法。

一、更新教学观念,与时俱进,倡导三种新理念

新课改究竟要改什么?最为关键的是改革旧的课程理念,倡导新的课程理念。更新观念,明确新课程新理念是课改的前提,而课改成功的关键是教师。教师的教育观念,不仅关系着教师的教育行为,而且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成长,制约着新课程的实施,甚至影响着教育的性质与发展走势和国家未来。因此,高中政治教师在新课程改革的新形势下应更新观念,树立正确的学生观、教师观、教学观、评价观、质量观、教育观等。为此,高中政治教师必须与时俱进,倡导三种新的理念。

1.新课程改革应倡导“现代意识”、“开放意识”的理念。

我国已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特别是随着科学技术的高度发展,知识经济的到来,知识已成为经济增长最具决定性的因素,这给人们的思想观念带来了深刻影响。高中生就是在这样一个大背景下迅速成长的年轻人,他们的思想必然会被打上很深的时代烙印。经济全球化要求高中生培养全球意识、开放意识、现代意识,具有国际视野和开放的思维方式,具备合作、交流等行为品质和行为习惯,发展参与社会、参与国际事务的能力。为此高中政治新课程必须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研究科学发展观,着眼于当代社会发展和高中生成长的需要,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感、针对性、实施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的现代意识、开放意识。

新课标确立了具有思想政治课特色和时代特点的新理念,即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教育与把握时代特征相统一。高中政治新课标体现了德育课程的特有性质,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在高中政治指导思想上,新课标强调要与时俱进,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性、针对性、主动性和实效性,并扩大课程性质空间范围等新理念;二是高中政治课在具体任务上,着眼于学生终身发展的新理念。高中政治新课程必须理直气壮地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教育,做到与时俱进,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教育的前提下,积极主动地关注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新要求。

新课程要倡导开放意识。我们常说今天的世界已经成为“地球村”,不同地区、国家之间的人、事、物之间都可能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就要求现代的中学生必须具备一定的国际视野,并培养分析和参与国际事务的能力,否则就会成为可怜的井底之蛙。新课程在实践过程中必须结合思想政治课的特点和这方面的优势,加强对国际事务的关注和分析,引导学生关心本国在国际社会的地位和影响等,让思想政治课成为学生“开眼看世界”的窗口。选修课模块“国家和国际组织常识”正是对这一理念的体现和践履。

2.新课程改革应倡导“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

以人为本,是普通高中政治课改的根本理念,以人为本要求高中政治新课程尊重高中生人生历程的发展需要。高中政治新课程重视中学生在心理、智力、体能等方面的发展潜力,针对其思想活动的多变性、可塑性等特点,在尊重学生个性差异和各种生活关切的同时,采取启发式、探究式等方式,帮助他们认同正确的价值标准,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新课程立足于学生现实的生活经验,把理论观点的阐述寓于社会生活的主题之中,构建学科知识与生活现象,理论逻辑与生活逻辑有机结合的课程模块,在开设必修课程的同时,提供具有拓展性和应用性的选修课程,建立校本教研制度,把学生和教师的发展、可持续发展放在首位,以满足学生发展的不同需要。

普通高中生面对的最根本的问题是人生道路的选择问题。因此,普通高中政治课程改革要比九年制义务课改更关注学生深层次的生活需要。促进高中生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不是一种口号,而是一种根本的理念,它体现了教育民主化的趋势和要求,政治课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为每个学生的发展可能提供现实基础,关注学生的人生发展,引领学生获得顺利通过人生关口的钥匙。高中政治新课程强调课程模块化、套餐化,大面积增设选修课程,要求不同的学生具有不同的个人学习方案,正是这一基本理念的体现。新课程倡导研究性学习方式,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合作探究,为学生提供足够的选择空间和交流机会,能够从各自的特长和关切出发,对自然问题、社会事件和人生问题发表富有个性的见解,成为有主见的人,以培养学生求真务实的态度和创新实践能力,培养高中生的创造性思维和信息素养。

3.新课程改革应倡导“为学生终身发展服务”的理念。

高中政治课只有能够满足和正确引导学生的合理需要,才能被学生接受,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潜能和积极性。学生的需要是多维的、多层次的,既有求知求美的需要,又有形成良好个性和思想品德等发展完美自我方面的需要,政治课新课程与旧课程相比更增强了针对性,提高了实效性。

新课程明确指出,要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思想政治素质基础,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敞开学生选择的大门,在选择中形成学会选择,学会负责的思想,并为学生的课程选择提供多种机遇,促进学生全面、持续、终身发展。

高中政治与初中思品课和高校政治理论课相互衔接,与时事政策教育相互补充,与高中相关科目的教学和其他德育工作相互配合,共同完成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既保持以生活主题为基础的系统联系,又体现内容目标的层次递进,对应“三个文明”协调发展的要求。因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常识,是高中政治新课程的重要内容。

综合以上三个方面,高中政治课程改革体现素质教育所追求的新理念,即加强思想政治方向的引导与注重学生成长的特点相结合,根据我国国情和高中学生的实际构建以生活为基础以政治学科知识为支撑的课程模块,强调课程实施的实践性与开放性,建立促进发展的课程评价机制,要求高中政治教师必须与时俱进,更新理念。

二、理解课改实质,提升自身素质,注意四个问题

1.转换课堂角色。

教师的地位由传统课堂教学中的以教师为中心的主体地位转变为在课堂教学活动中的组织者、设计者、指导者与参与者。在传统的学习方式中,课堂的主角是教师,好学生是配角中的主角,大多数学生只是观众与听众。在课堂上,学生被当成是没有区别的单纯的学习个体,而教师往往居高临下地对待学生,一味地向学生灌输现有知识,很少甚至没有考虑过学生的真实感受。在新课程的实践中,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体,因此,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教师应顺应课改的需求,尽可能地把课堂还给学生,把“”还给学生,把放飞心灵的空间和时间留给学生,营造宽松自由的课堂氛围,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让尽可能多的学生参与课堂,最大限度地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2.转变教学方式。

新课程理念的核心是“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高中教育是培养人的教育,育人第一,升学第二。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从日常生活入手,创设生动有趣的问题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能使学生从生活经验和客观事实出发,在研究现实问题的过程中快乐地学到知识。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关注学生情感态度的变化,采取积极的评价,较多地运用激励性的语言。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积极性,有一个创新思维活动的空间。改变过去那种填鸭式、满堂灌的教学方式,采用启发式、探究式、合作式的教学模式,提高课堂效率,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3.夯实基础知识。

有些教师认为新课程强调学生的个性发展,强调对学生分析、探究问题能力的培养,所以基础知识不再是课堂教学的基本要求了,从而放松对基础知识的落实。这种观点是错误的、不可取的。高中政治新课程设计有四个必修课:“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生活与哲学”,这些都侧重为学生进一步求知、深造打好基础,基础性知识一点也没有削弱,只是采取模块式的组合形态。选修课的安排改变了旧课标的单一性,突出了课程的选择性、灵活性和多样性,尊重学生的差异,以满足不同学生的需要,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也进一步明确和强调了普通高中的多维功能、任务,即普通高中的教育教学任务除了传统意义上的“升学和就业”外,还应培养学生的素质、关注现实生活、发展学生自身。但是,选修课并没有否定基础知识的重要性,它是以保证高中政治学科基础性为前提的,是对必修课教学的扩展和延伸,是对基础知识的巩固和深化。因此,在新课程的实践中,对基础知识的要求不能放松。

4.提高自身素质。

教师在平时备课中不但要吃透教材,而且要尽量收集制作与教材有关的资料,更要善于把握学生的心理,使学生能和教师发生共鸣。对于课堂教学而言,这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而且是包括知识与技能、情感与态度等多个方面的和谐统一。同时,教师还要跳出学科本本,做到相关学科的融会贯通,“授之以鱼”,更要“授之以渔”――教会学生知识、教给学生能力、教导学生做人应成为所有教师的职业追求。

新课程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有许许多多的工作需要进行,以上我们谈到的所有理念、所有问题都需要在实际工作中解决、贯彻、落实。作为一线教师,我们要在课改中大胆实践、仔细摸索、小心求证、及时完善,只有这样,课改工作才能取得成功。

上一篇: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应加强口语训练 下一篇:论高职数控加工技术专业的教学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