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沿江稻区双季稻配套品种栽培技术

时间:2022-10-02 06:18:23

安徽沿江稻区双季稻配套品种栽培技术

摘要 为有效提高沿江稻区双季稻生产效益,恢复早稻种植面积,保证安徽江淮稻区水稻种植面积和总产,介绍早籼118、晚粳22的栽培技术,从而保证粮食生产安全。

关键词 双季稻;早籼118;晚粳22;种植模式

中图分类号 S511.4+2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2)24-0029-02

为选育出生育期在105 d左右、产量水平在7.5 t/hm2左右、米质较好的早稻;以及生育期在125 d左右、产量水平在7.5 t/hm2左右、米质较好的晚粳品种,根据双季稻的生育特性和安徽沿江稻区的温光资源,采用早籼稻、晚粳稻配组,早稻选择中熟偏迟品种,晚稻选择中熟常规晚粳品种,育苗移栽,通过2季稻均衡增产达到项目设计总产目标(单产15 t/hm2)。自主选育出晚粳22,晚粳22单产7.5 t/hm2以上指标:全生育期125~130 d,7月20—25日栽插,有效穗数300万~330万穗/hm2,每穗总粒数100~120粒,结实率90%以上,千粒重28~30 g。于2007年通过安徽省品种审定,审定号为皖品审07010644,并申报了国家新品种权保护,品种权号为CNA20060340.X;随后又自主选育出早籼118,早籼118单产7.5 t/hm2以上指标:全生育期105~110 d,7月20日前成熟收获,有效穗数330万~375万穗/hm2,每穗总粒数110~130粒,结实率85%左右,千粒重24~26 g。于2010年通过了安徽省品种审定,审定号为皖品审2010001,同时申报国家新品种权保护,申请公告号为CNA006855E。2010年起,在安徽沿江稻区开始大面积推广早籼118配组晚粳22双季稻种植模式。

1 早籼118单产7.5 t/hm2栽培技术

1.1 播种期确定

早籼118在气温稳定通过12 ℃时可播种,但高产栽培要求尽可能地利用光能,因而需要提前播种,采用薄膜保温育秧技术,播种期为3月下旬末[1]。

1.2 育秧

1.2.1 浸种催芽。一般在播种前4 d浸种,浸种前抢晴天晒种1~2 d,用咪鲜胺、强氯精或其他药剂杀菌浸种12 h,用清水洗净种子,再浸种2 d左右,注意换水。在控制温度、湿度条件下催芽,要求播种时芽谷达到“根长芽半”。

1.2.2 秧田整地。选择背风向阳、排灌方便、肥力较高、田面平整的稻田作秧田,秧田与本田的比例为1∶8~10。在播种前10 d左右翻耕整田,按要求宽度分厢,推平厢面[2]。

1.2.3 按时播种。选择冷尾暖头播种,秧田播量900~1 125 kg/hm2,要求按厢定量,做到匀播,播后泥浆塌谷,拱膜覆盖。

1.2.4 秧田管理。播种至一叶一心期,以密封保温为主,2叶以后通风炼苗,三叶期如天气晴好要选在下午灌深水,及时揭膜,防止高温烧苗。揭膜后实行浅水管理。

1.3 移栽

冬闲田在年前翻耕晒田,在4月上中旬整地;绿肥田在4月10—15日翻耕整地。4月25—30日选择冷尾暖头当秧苗达4.5叶时可开始移栽,秧龄期为25~30 d。栽植37.5万~45.0万穴/hm2,拉绳插秧,行株距16.7~20.0 cm×13.3 cm,每穴栽种子苗6~8粒,基本苗225万株/hm2以上,要浅栽匀栽。

1.4 施肥

1.4.1 秧田。秧田整地时施用45%三元复合肥150~300 kg/hm2,在平田前施入表层,用钉子耥耙将表层来回混合耙匀,做到肥泥混匀[3-4]。拔秧前4 d施送嫁肥,施尿素75 kg/hm2。

1.4.2 大田。早籼118耐肥力较强,抗倒性好,宜选用中上等肥力田块。大田总施氮量195 kg/hm2左右,实行测土配方施肥,一般用45%三元复合肥300~450 kg/hm2在翻耕时全层施用,分蘖肥在栽插后7 d左右追施尿素105~150 kg/hm2,6月上旬当倒2叶伸出1/2时酌施保花肥,施尿素45~75 kg/hm2。

1.5 灌溉

移栽后保持浅水层,分蘖期间浅水或湿润灌溉,当田间群体苗数达到300万株/hm2左右时,开始排水烤田,以控制无效分蘖,提高成穗率。晒田结束后实行浅水勤灌,孕穗至齐穗期田间保持浅水层。抽穗后干湿交替间歇灌溉,收割前7 d断水,准备收割。

1.6 病虫草害防治

在大田第1次追肥时,用除草剂苄·乙进行化学除草。5月中下旬根据虫情测报用20%氯虫苯甲酰胺(康宽)防治1代螟虫。6月中旬在抽穗破口阶段预防纹枯病和穗颈瘟。7月上旬如有蓟马或稻纵卷叶螟危害,选择对口农药防治。

1.7 收割

早籼118后期持绿性好,成熟时叶绿秆青籽黄,适合养老稻。当成熟度达90%时,方可收割,防止刈青。

2 晚粳22单产7.5 t/hm2栽培技术

2.1 播种期确定

晚粳22是双晚中熟偏早粳稻,高产要求秧龄不超过35 d,7月25日前栽插的适宜播种期为6月15—22日。

2.2 育秧

2.2.1 浸种催芽。一般在播种前3 d浸种,浸种前抢晴天晒种1~2 d。每5 kg种子用25%咪鲜胺乳油2 mL加10%吡虫啉20 g,对水5 L间歇浸种36 h。浸后用清水洗净种子,自然催芽至大部分露白即可。

2.2.2 秧田整地。选择排灌方便、肥力较高、田面平整的稻田作秧田,秧田与本田的比例为1∶6~8。在播种前10 d左右翻耕整田,按要求宽度分厢,推平厢面。

2.2.3 按时播种。一般在早籼118始穗时播种,如早籼118抽穗偏迟,以6月22日为最迟播期。秧田播量375~600 kg/hm2,要求按厢定量,做到匀播,播后用“三壳”覆盖。

2.2.4 秧田管理。播种至1叶1心湿润秧厢,坚持水不上厢面,晴天满沟水、阴天半沟水,雨天排干水,3叶后浅水管理。

2.3 移栽

收完早籼118后抓紧时间进行整田,田要整碎整平,稻桩要压入泥下,达到平、烂、净的整田质量标准。栽植密度30.0万~37.5万穴/hm2,拉绳插秧,行株距20.0 cm×13.3 cm或23.3 cm×10.0~13.3 cm,每穴栽4~6粒种子苗,栽植基本苗180万株/hm2以上,要求浅栽匀栽。

2.4 施肥

2.4.1 秧田。秧田整地时施用45%三元复合肥225~300 kg/hm2,在平田前施入表层,用钉子耥耙将表层来回混合耙匀,做到肥泥混匀。在秧苗二叶一心期施尿素75~105 kg/hm2,移栽前3 d施尿素75 kg/hm2。

2.4.2 大田。晚粳22耐肥抗倒,大田总施氮量210 kg/hm2左右,实行测土配方施肥,一般用45%三元复合肥375~450 kg/hm2在翻耕时全层施用,分蘖肥在栽插后5 d左右追施尿素112.5~150.0 kg/hm2加氯化钾75 kg/hm2。在8月20日前后,当倒2叶伸出1/2时施保花肥,施尿素75 kg/hm2。

2.5 灌溉

移栽时保持浅水层,栽后加深水层以利返青,活棵后浅水或湿润灌溉,当田间群体苗数达到270万株/hm2左右时,开始排水烤田,以控制无效分蘖,提高成穗率。晒田结束后实行浅水勤灌,孕穗至齐穗期田间保持浅水层。抽穗后干湿交替间歇灌溉,收割前7 d断水,准备收割。

2.6 病虫草害防治

2.6.1 秧田。播后第2天用丙苄除草剂进行喷施,预防秧田杂草。三叶期后如杂草较多,可选用二氯·苄进行防治。秧田虫害主要是蓟马和飞虱,病害主要是叶瘟和白叶枯病,选择对口高效农药防治。在移栽前3 d,用20%氯虫苯甲酰胺(康宽)加吡蚜酮打好送嫁药。

2.6.2 大田。在大田第1次追肥时,用苄·乙进行化学除草。8月根据虫情测报防治螟虫、飞虱和纹枯病。9月上旬在抽穗破口阶段预防螟虫、纹枯病和穗颈瘟。抽穗后,如有飞虱危害,及时选择对口农药防治。

2.7 收割

晚粳22灌浆成熟期秋高气爽,光照充足,有利于提高结实率和千粒重。因此,不能收割过早,稻谷成熟度达95%为收割适期。

3 参考文献

[1] 邹应斌.双季稻定产、定苗、定氮栽培技术[J].中国稻米,2008(5):5-8.

[2] 双季稻直播试验简报[J].江西农业科技,1979(1):9-11.

[3] 程建平,吴建平.双季稻“早直晚抛”大面积高产集成技术[J].农家顾问,2010(5):30-31.

[4] 田祖庆,胡正军.安乡双季稻直播技术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J].中国稻米,2011(1):73-75.

上一篇:烟台地黄瓜春露地直播无公害标准化栽培技术 下一篇:中原二作区秋播马铃薯栽培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