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种教学手段在《分析化学》实验课中的运用

时间:2022-10-02 06:07:20

多种教学手段在《分析化学》实验课中的运用

摘要:为了提高《分析化学》实验教学质量,教师在实验教学中合理的运用多种教学手段来提高学生的实验动手能力,为有关专业课的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

关健词:教学;化学;实验课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01-0247-02

在医学高职高专院校,《分析化学》是药学、医学检验、卫生检验与检疫专业必修的专业基础课,同时也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自然学科,实验教学在分析化学教学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是药学专业、医学检验和卫生检验与检疫专业及有关科研人员等合格人才不可缺少的实验教学基本的环节。学生通过操作分析化学实验,不但能深刻地理解有关分析化学的理论知识,而且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实际动手的能力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当前,医学高职高专院校相关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对实验课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在规定的课时数内让学生充分掌握这些技能,本人认为教师在实验教学中合理地运用多种教学手段来提高学生的实验教学效果是非常有必要的。现作简要分析如下。

一、根据实验室的实际情况,将全班学生合理的安排分组

教师首先按实验内容的多少和难易程度,以及实验室的设备情况将全班学生合理的分组。分析化学实验中容量分析实验占整个分析化学实验极大部分的内容(大约三分之二的内容),可见其重要性,而且所用到的仪器相对来说价格也不是很高,所以尽量让每位学生都有动手的机会,即每人单独配有一套常用的容量分析仪器,这样每位学生每次的实验都可以独立完成,有效地遏制个别学生像别的基础学科实验那样至少两个以上学生合做同一实验的事实,致使个别学生一直只是作为“观察员”或“记录员”的身份而非实验员的身份,缺少亲身实验的机会,这样的实验效果是可想而知的。仪器分析因考虑有些仪器比较贵重,数量有限,所以只能由两人或多人组合进行实验,在时间许可的前提下尽量让学生每人轮流操作,充分培养其合作精神,为今后的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实验内容适当重排,既实用又先进

根据学校的具体情况,针对药学、医学检验、卫生检验与检疫等专业课时数被缩减,《分析化学》的学时数也大幅度的减少,相应的实验数也减少不少,故应首先加大《分析化学》实验教学内容的改革,删除原教材中陈旧、重复的实验内容,精选有代表性的及与相关专业密切联系的实验内容,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并对相关实验教学内容进行整合与优化,消减一部分原来简单枯燥的单元操作实验内容,取而代之的是将这些单元操作有机地串连在一起,以更好地适应实验教学的实际需要。

三、严格演示实验操作,充分发挥示范作用

《分析化学》占极大部分(几乎占三分之二)的实验内容是容量滴定分析,它特别强调的是物质的“量”,即测定某物质的含量的多少,故对学生的基本操作要求比较高,学生每一步的操作都与实验结果的准确性有着非常大的关系,若有关仪器每一步的操作都存在误差,你认为这一误差似乎很小,但在一个实验中很多这样的小误差累积起来就会变成大误差,误差越大实验的准确性也就无从谈起了。例如容量分析中的常用仪器一般包括酸碱滴定管、容量瓶、移液管、刻度吸量管等,定量仪器要规范使用,准确读数必须反复准确性的训练。要让学生掌握容量仪器规范的操作,教师在讲解仪器操作时动作不仅要规范,而且一定要边讲解边演示,有时为了增强学生的记忆,故意夸大动作演示,学生被逗得哈哈大笑,大笑后教师再把规范动作演示一遍,这时效果非常的好,仪器的规范动作被深深的印在学生的脑海中,这时教师趁热打铁,马上让全体同学集体操作该种仪器,并且教师给予一一指导。这样的教学方法很有实效性,而且学生又非常容易接受,在十分轻松的环境下学习,学生的实验积极性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动作要领也很快的领会及掌握,学生觉得做这样的实验自己很有成就感。当然某样仪器规范操作不是一次就能够充分掌握的,需要教师在每一次的实验中不厌其烦的反复强调,让学生通过一定时间、一定次数练习才能完全规范的掌握。

四、教师坚持自始至终作巡回指导,及时发现与纠正学生的错误操作

教师自始至终巡回指导是学生能否保质保量按时完成教师布置的实验内容的一个不可缺少的环节。一般学生自己很难发现自己在某项实验操作中所存在的习惯性的操作错误,只是按照自己的操作方式来完成实验,或不能及时总结实验操作中的优点和成功的经验。教师如能及时观察到每位学生的实验操作情况并及时给予有计划、有针对性的指导,学生的实验能力将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有些教师“巡视员”式的走马观花,对学生实验工作能力的全面提高和综合科学素质的培养起不到应有的作用,有时还会使学生滋长依赖教师的心理,教师也往往处于疲于奔命地为学生“排忧解难”的困惑之中,失去了指导学生的主动权。若教师及时给予学生指导,有时甚至手把手地指导会使学生受到极大的鼓舞,并增长对《分析化学》实验的兴趣。

五、采用多样化的化学教学组织架构

一般集中授课和小组化的教学管理的形式是较为合适的组织形式。让学生参与教学管理是以学生为中心的双向或多向的互动式学习方式。例如:教师讲授、示范分析天平的称量,然后学生练习。最后要考核,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一次减重法称量。教师一人在规定的课时内不能完成这一工作,可以组织已经过关的学生做评委来进行,二对一或一对一都行。做评委的学生非常有成就感故很认真负责,效果有时比教师自己监考都要好。这一过程也是学生双方再学习、交流的过程。同时还可以组织一些学习小组,开展操作技能比赛等活动,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延伸。

六、坚持并健全实验考核制度

《分析化学》实验涉及的仪器较多,要求基本操作技能严格而规范,对实验数据的精密度和准确度要求较高,为此,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教师始终紧紧围绕两个字进行,即建立一个“量”字,力求一个“准”字。这个“准”字决非一日之功,它既包含理论知识又侧重于实践。这需要严谨、精细、实事求是的科学作风,娴熟的基本操作技能。为了让学生真正重视实验操作技能,教师除了平时对学生实验时严格的要求外,加强实验操作考核是必不可少的教学手段,这样才能全面、合理、客观的评定学生的实验成绩,充分发挥学生学习《分析化学》实验的积极性,有利于提高《分析化学》实验教学的质量。

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及大纲要求,化学教研组全体教师一起制定出与相关各专业密切联系的能反映出教材大纲要求的若干类题目,分三次进行考核,这三次考核时间可分阶段来进行,原则上基本考虑同类的实验结束后进行。由于课时安排有限,每次考核时间又只能安排在课内进行,因此每个小班学生分两批考核,考核时间一般为一学时,有任课教师自己监考,三次考核的成绩计入总分占50%(平时成绩占50%:例如出勤率、预习及实验情况、每次实验报告等),这样的考核效果还是不错的。分阶段考核能对学生的实验操作给予及时的总结,能够及时发现自己在某一阶段的实验掌握情况,当然也反应了教师的教学水平,对教师的教学也有很大的促进。使学生真正的掌握《分析化学》的实验技能,并为后续的专业课学习打下扎实的操作基础。总之,要提高实验教学质量,教师在实验教学中合理的运用多种教学手段来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

参考文献:

[1]曹延华,等.无机及分析化学课程整合实践与探索[J].牡丹江大学学报,2010,(10).

[2]马丽英,等.医用化学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的改革[J].数理医药学杂志,2010,23(3)

[3]雷玲.化学课程整合后的教学实践探索[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0,(34).

[4]高丽华.基础化学实验[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9.

上一篇:利用教材优势 助力习作教学 下一篇:成人依恋研究简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