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高校学生资助基础工作 提高资助效益

时间:2022-10-02 05:35:27

做好高校学生资助基础工作 提高资助效益

摘 要:阐述国家对高校学生的资助政策,分析高校资助工作存在的问题,通过客观认定资助对象、改善资助信息管理、处理好高校内学生勤工助学岗位设置的资助与育人关系;有针对性进行受助的相关教育,以提高资助效益。

关键词:高校学生资助 基础工作 资助效益

中图分类号:G4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2)05-103-03

为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六中全会精神,切实解决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就学问题,国务院2007年5月颁发了《建立健全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职业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的意见》。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就学问题,近年来国家采取一系列措施,对普通高等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设立国家助学奖学金,实施国家助学贷款政策;取得了良好成效。针对我国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还不够完善,尤其是对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职业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面偏窄、资助标准偏低的问题,正在建立健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在2007年的秋季开始提高资助标准,扩大资助面,使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都能够上得起大学,这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是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优化教育结构,促进教育公平和社会公正的有效手段,具有重大意义。

《建立健全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职业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的意见》有关普通本科高校主要内容是:一是中央完善奖学金制度,提高每生每年的奖励标准为8000元,奖励高校特别优秀的学生;增加中央与地方共同设立国家励志奖学金,资助面平均占全国高校在校生的3%,资助标准为每生每年5000元,奖励品学兼优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二是完善国家助学金制度。国家助学金的增加了资助比率,约占在校生总数的20%,平均资助标准提高到每人每年3000元。可见国家的奖助学金的资助比率将达到在校生总数的25%。根据测算我国高校贫困生率约为25%~30%,按照不能重复享受奖学金资助的原则,资助贫困家庭学生国家的奖助学金基本惠及在校的全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同时学生还可以参加国家助学贷款和勤工助学,贫困家庭学生在国家的资助体系下通过各种渠道完全可以解决在校期间的经济困难问题。高校如何落实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读书钱,真正用于需要资助的学生,做到平衡资助,提高资助资金的使用效益,本文认为要认真做好资助学生的基础工作,处理好学生资助工作存在的问题,使资助资金真正用于资助贫困生。

一、贫困生的界定方法存在的问题

贫困学生的界定是高校普遍认为较难操作的。目前的做法是学生申请(填写家庭经济情况登记表),家庭所在地的民政部门出具证明,学校进行申请贫困学生登记的学生进行校内消费调查,班委评议,各系审核,通过后确定为贫困学生。这一做法表面看起来是比较规范的,但实际上很难做到比较准确地界定。

1.家庭经济困难统一界定标准,不科学。目前高校没有制定统一的认定标准,存在采用一个标准进行界定,不管来自城市还是来自农村,不管来自贫困地区还是来自经济发达地区都按一个标准,这本身存在不公平,不同的地区最低生活的水平不一样,比如人均月收入150元在农村可能可以生活,但在大中城市人均月收入150元可能是比较困难的;沿海地区的月收入150元的生活标准可能相当于其他地区的几十元的生活标准。所以用统一标准界定贫困生存在不公平。

2.班委的民主评议没有真正负起责任。学生在同一个班级互相之间比较容易了解情况,但有的采取投票的方式界定贫困生,结果有的人际关系好的得票数多,而有的真正贫困的学生不善于交际,往往就选不上。

3.民政部门出具证明没有严格把关。从学生消费调查的情况来看,有的穿着时尚,经调查消费在中等水平的也同样取得民政部门的贫困证明。

二、勤工助学双选造成忽略扶困原则

许多高校每年都进行勤工助学双选会,采用高校毕业生就业双向选择的做法来招聘学生勤工助学的学生有欠妥当。

1.勤工助学上岗证发放不规范。根据有关文件的规定,各高校每年提出用于资助学生的专项经费,校内的勤工助学岗位设置绝大部分是为了资助贫困家庭学生而设立的,因为岗位有限,不能满足每一个贫困家庭学生都能上岗,需要贫困学生持有勤工助学上岗证是在校内勤工助学的基本条件。但勤工助学上岗证发放的过程中把握不严格,相当部分学生干部、与老师关系密切的学生也可以得到上岗证,就造成了勤工助学岗位上岗证的持有者不只是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

2.勤工助学双选会落选的多是特别困难的学生。各高校为了使校内勤工助学上岗做到公平公正,每年都进行公开的勤工助学招聘会,以给予用人单位和学生个人以双向选择的机会。但是,看似公平的招聘会往往落选的是贫困学生甚至是特别困难的学生,因为用人部门在招聘会上一般是采用面试的方式进行考核,用人部门常常选择那些口齿伶俐,表现灵活的学生;而那些出生在贫困家庭的学生尤其是特别困难的学生,由于受家庭环境和心理因素条件影响,面对众多的竞争对手表现拘谨在所难免,在招聘会上自然不受欢迎,得不到用人部门的录取。

3.学生勤工助学双选会存在选择的盲目性。一是参加校内勤工助学的学生一般是一至三年级的学生,许多学生不知道自己应该选择什么岗位,特别是一年级的学生,即便是学生自己想选择的岗位,但由于数量有限,也不能满足需要。二是用人部门不了解学生的具体情况,一般的管理助理,工勤、服务岗位过于要求应聘的条件,没有考虑除专业岗位的特别要求外,学校一般的管理岗位助理学生都能胜任。

4.“择优录取”忽略了学校的教育职能。校内的勤工助学岗位面对的是在校的学生,是学校正在教育和培养的学生,不管学生有哪方面的不足,学校都有责任进行教育和培养,一味追求满足部门岗位的需要选择学生,像社会招聘人才一样选择在校的勤工助学学生,忽略了特别需要关注和帮助的学生,既违背了学校的教育职能,也违背了资助工作扶弱的原则。

5.单对贫困家庭学生“授人以渔”影响正常的学习计划。国家为了能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能在学校期间顺利完成学业出台了一系列的资助学生的政策,并且要求各高校成立相应的管理部门专门负责学生资助管理工作,但是有的高校的资助管理部门没有找准部门的职能定位,将贫困家庭学生单独出来进行一系列的教育活动,包括教学活动,使贫困家庭学生作为一个独立的群体进行教学教育,影响正常的学习计划。虽然强调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诚信与回报社会教育是必要的。但国家和高校的资助是为了让学生能融入学校的正常生活,而不是把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作为单独群体实施另一套教育体系。

三、改进学生资助管理工作的措施

(一)实行全国统一的贫困生界定程序制度

1.明确民政部门的认定责任。在国家的高校学生资助政策宣传中要求贫困家庭学生填写《学生和家庭情况调查表》,当地的民政部门要在表上盖章确认。民政部门在认定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起着最基本的作用。要求办证人员要掌握有关的政策,熟悉当地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并对申请人有基本的了解,严格按照标准办事。

2.落实系(学院)的民主评议。目前国家已经对高等学校学生资助政策做了广泛的宣传,并且已经采取在发放录取通知书时附有《高等学校学生及家庭情况调查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可以在入学时将此表格交到学校,作为界定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依据,减少了到校后再回生源地办理有关证明的麻烦。因此,民主评议前辅导员要深入班级了解申请学生的情况,要求对申请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逐个谈话然后组织由班干和学生代表组成的评议小组进行评议,采取不记名的方式,由全班学生对本班同学进行贫困程度排名,评议小组成员数一般为评议范围的10%的人员组成,主要负责统计排名的数字总和,得出排名顺序;辅导员对有异议的排名进行核查,得出评议的结果,根据评议结果签署意见,然后报系(学院)审核。

3.在全国实行在高中阶段建立贫困家庭学生的界定工作,高中阶段的数据库完成后报送当地民政部门管理, 并建立全国联网的贫困家庭学生信息库,考上高校的学生入学时由民政部门出具证明,高校根据证明下载本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档案资料,建立大学阶段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信息库,并每年进行一次资格复核,确定是否继续给于资助。

(二)改善贫困家庭学生的信息管理

1.做好学生经济情况的动态管理。一方面家庭的情况是动态变化的,入学后可采用两个方面进行界定,一是根据民政部门盖章确认的家庭经济情况调查表,二是根据在校期间的消费情况调查,班级、辅导员、各系(学院)都应该认真负责的签署审核的意见,尽量准确确定真正需要资助的学生。

2.及时对资助信息进行统计管理。制定统一的资助信息管理软件――高等学校学生资助管理系统。将经过界定的贫困家庭学生的有关资料应及时输入信息库进行管理。管理系统应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基本信息;二是学生受到资助的有关数据。信息库的内容应以方便统计和有关信息的利用为目的,包括家庭情况的调查表基本信息、学生在校的联系信息包括宿舍的地址,联系电话等;学生受到资助的有关信息要及时的进行登记与统计,主要的内容有资助的项目名称、金额和时间,每学年进行统计,了解掌握学生受到资助的情况,如图表:

3.重视资助登记统计的作用。通过资助统计能掌握贫困家庭学生特别是特困生受资助的情况。一是掌握特困生的数量与比例;二是掌握学生的受助情况。学生当学年的助学贷款、奖助学金和勤工助学获得的资助金额,在统计登记表中反映,了解特困生是否得到资助。掌握资助情况使各项资助政策能按规定落实到资助对象,不因为由于情况不清,造成重复资助,而应该资助的特困生没有得到资助的现象。学生由于没有得到资助造成不能按时交缴学费,不能按时交学费就不能按规定办理注册手续,影响学生正常的学习生活,直接影响学生学习的情绪。有的学生确实是因为经济的困难增加了精神的负担和压力,学习成绩下降,考试不及格的影响办理国家助学贷款,学费不能解决就越影响学习,造成恶性循环,学习每况愈下。及时掌握情况就能避免此类现象的发生。学生资助工作的有针对性有赖于学生资助统计信息的分析与整理,对学生采取及时有效的帮助措施,可见资助登记与统计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

4.贫困生信息库的管理。学校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有关资料输入统一的管理系统进行管理,基本信息包括学生本人的信息和家庭的信息。由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情况可变性,学生填写了家庭经济情况调查表并经民政部门盖章确认,并经过每学年在校消费调查,经调查转为非贫困生的在信息库里反映,高校的学院(系)每学期报送信息资料到学生资助管理部门。信息库资料一份留系(学院)管理,一份报送学生资助管理中心。

(三)学生资助管理系统软件设计框架

学生资助工作的有效管理要求有先进的管理手段,提高工作效率。目前有的高校已研究出学生资助管理的模块,但在使用的过程中感觉不能适应管理的需要,最后恢复了原来的管理方法。根据学生资助管理的实践,要求管理模块分四:一是资助贫困家庭学生基本信息的管理;资助基本信息包括:贫困家庭学生的信息库。经过认定的贫困家庭学生的基本信息由系或学院输入资料提交到资助管理中心汇总;二是助学贷款信息管理;三是勤工助学岗位和工资管理;四是奖助学金评定信息管理。每个管理模块都有统计汇总的功能,只要系或学院将有关学生的资助信息输入管理系统,都会自动汇总到学校学生资助管理中心。根据资助管理需要,资助管理中心都可以在管理系统中获得全校的学生资助有关信息。

(四)高校校内学生勤工助学岗位设置与管理

如何使高校校内勤工助学岗位设置收到资助与育人、资助与提高工作效率三方面的功效,本文认为要考虑三个方面的内容。

1.资助。根据教育部的有关规定,高校在事业收入中按一定的比例提取专项经费用于资助贫困家庭学生,其中一部分用于校内学生勤工助学。这就规定了校内勤工助学的工资发放是为了解决学生的经济困难问题的,因此,校内勤工助学岗位上岗的应该是贫困家庭学生,尤其是特别需要资助的学生。如果全部采取竞争上岗,非常需要上岗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就可能不能不上岗,如果完全采取竞争方式上岗就有可能没有达到资助的目的。

2.育人。学生在勤工助学岗位上一方面要明确自己要完成哪些工作,一方面要知道如何完成这些工作。学生做的是实质性的工作,从中可以学习到服务的要求、管理的程序,在工作中学到融入社会的待人接物,从而提高综合素质。因此,要求指导学生的教职工有比较熟悉工作经验,并具有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使学生在勤工助学的过程中受到良好的影响;相反,指导学生的教职工如果责任心不强,只知道让学生做不知道如何指导学生,育人作用可能就会差一些。

3.工作效率。高校的学生勤工助学学生,从学校的管理工作来看,是丰富的人力资源,如何利用这些资源是高校值得研究的问题。学校的岗位分为服务类、管理、研究助理类。学生勤工助学的岗位有别于临时雇佣的临时工,他们不能全天或者每天都能来上班,而是利用课余时间每天约为一个半小时左右进行工作,如何在学生每天一个半小时的时间安排好工作,是各高校设岗部门首先要考虑的问题。首先部门的设岗根据教育部的要求是对无毒、无危险的,同时不是非常重的体力工作,学生在一个小时左右能够完成的,这样才能达到提高工作效率的目的。因此,在高校部门定编定岗时,适当留一些余地,让一些工作留给学生勤工助学来完成。同时要考虑这些工作有相应的教职工进行指导或检查,使学生能按规定完成工作。

(五)坚持助困与育人相结合,充分发挥资助工作的育人作用

资助要以育人为目的,健全并落实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作为贯彻党和政府有关文件的抓手。通过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解决实际困难,深入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和思想政治教育,学校从事资助工作的老师、辅导员和班主任要有爱心、耐心和关心,通过开展多种多样的资助活动,有针对性的进行教育活动,使资助工作达到“送温暖、解困难、增信心、长才干”的效果,收到物质助人,精神育人的双重功效。

1.开展诚信教育,塑造学生诚实守信的良好品格。使学生了解诚信的基本内容,懂得诚信是做人的基本准则,增强学生法律意识和诚信意识,提高守法、守规的自觉性,牢固树立守信为荣、失信可耻的道德观念,使学生展现良好的道德精神风貌。

一是要求各系定期开展诚信教育,主要内容包括:正确理解非义务教育经费分担机制,让学生明白缴纳学费是应尽的义务;做诚实守信大学生的重要意义;二是对学生进行征信知识教育,使学生知道哪些行为会影响个人的信用记录,影响个人的成长与发展。

2.勤俭节约、奋发学习教育。利用奖助学金的评定和发放,开展教育活动。每学年召开奖学金获得者表彰大会,激励学生积极向上、奋发学习的热情。结合奖助学金的发放,招集获得奖助学金的同学进行勤俭节约的教育。

3.宣传助学贷款代偿政策引导和鼓励学生到国家最需要的地方去工作,回报社会。每学年组织毕业班受资助学生进行受助感想座谈会或感恩报告会,使学生知道是党和政府的关怀和帮助,不仅是在资金上而且是在精神上的支持下,顺利完成学业,引导学生在力所能及时回报社会。

4.各系培养学生艰苦奋斗、自强自立的精神,鼓励学生参加勤工助学活动。利用学校开展的校内勤工助学招聘活动,教育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自强自立、勇于面对困难,参加勤工助学解决生活费用,同时利用勤工助学的岗位工作锻炼自己的综合能力。

参考文献:

国务院2007年5月《建立健全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职业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的意见》中国教育新闻网(www.省略)

(作者单位:广西财经学院学生资助管理中心 广西南宁 530003)

(责编:贾伟)

上一篇:基于文化价值取向的高校教学管理制度研究 下一篇:阻碍《原理》课教学实效性增加的矛盾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