颅内破裂动脉瘤急性期与中间期手术效果对比研究

时间:2022-10-02 05:01:55

颅内破裂动脉瘤急性期与中间期手术效果对比研究

[摘 要] 目的 探讨破裂脑动脉瘤的急性期手术效果。方法 43例患者中,急性期(0~3 d组)行动脉瘤夹闭术18例,中间期(4~7d组)25例,采用统计学方法分析不同手术时机的手术效果及对预后的影响。结果 43例手术患者中出院时恢复良好者33例,病残6例,死亡4例。破裂脑动脉瘤0~3d组与4~7d组手术效果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住院天数与再出血率的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手术效果与Hunt-Hess分级具有相关性。Ⅰ、Ⅱ级病例预后明显好于Ⅲ、Ⅳ级病例(P=0.019)。结论 破裂脑动脉瘤手术应尽早实行,以降低非手术因素造成的死亡率与致残率。

[关键词]脑动脉瘤;颅内;破裂;急性期;中间期;手术;蛛网膜下腔出血

[中图分类号]R739.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4208(2009]01-0027-02

脑动脉瘤破裂导致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是神经外科常见的危重急症之一,处理不当常造成严重的后果,甚至引起死亡。随着显微外科的发展。应用显微手术治疗脑动脉瘤可获得良好的治疗效果。然而,临床上对脑动脉瘤的手术时机尚存在争议。许多医生推崇早期手术,也有医生认为早期手术不可取。我科2003年1月至2007年12月间破裂脑动脉瘤手术患者43例进行了分析,并对出血1周内手术效果进行探讨。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43例,男16例,女27例。年龄27~74岁,平均年龄46.0岁。术前病情按Hunt-Hess分级,Ⅰ级12例,Ⅱ级16例,Ⅲ级12例,Ⅳ级3例。动脉瘤破裂出血后0~3 d手术18例,4~7 d手术25例。43例均行CT平扫,显示存在不同程度的蛛网膜下腔出血。9例合并脑内血肿,其中额叶直回血肿7例,颞叶血肿2例。所有病例均于入院后行全脑血管造影(DSA)并确诊。43例患者共48个动脉瘤,其中前交通动脉瘤18个、颈内-后交通动脉瘤13个、大脑中动脉瘤¨个、大脑前动脉瘤3个、大脑后动脉瘤2个、脉络膜前动脉1个。

1.2 手术方法 本组除3例大脑前动脉A2段动脉瘤采用经纵裂入路外,其余均用翼点入路。术中在手术显微镜下仔细分离侧裂蛛网膜,打开脑底脑池,充分放脑脊液减压,分离出动脉瘤瘤颈后,行瘤颈夹闭术。

1.3 疗效评价 采用GOS预后评分标准。优良:完全或部分恢复术前工作,可有轻度神经症状或不能胜任术前的工作,但调换工作后可以胜任。病残:不能工作,生活自理或生活不能自理。死亡。

1.4 统计方法 统计数据分析软件采用SPSS11.0版。计量资料采用‘检验,计数资料采用Chi-square检验,如例数中存在。时则采用Fisher检验。P

2 结果与分析

2.1 手术时机对预后的影响 本组资料43例患者术中均行动脉瘤夹闭,术后4例死亡。0~3 d组中死亡2例:1例为Hunt-HessⅣ级患者,术后死于肾功能衰竭、应激性溃疡、脑血管痉挛;1例为Hunt-HessⅢ级,术后脑水肿、昏迷,术后5 d再手术去骨,死亡。4~7 d组中死亡2例:1例动脉瘤破裂后5 d入手术室时再破裂,急诊手术,术后第1天浅昏迷,第2天突发呼吸、心跳停止,死亡;1例动脉瘤破裂后6 d再破裂,急诊手术,术后双肺感染,死亡。应用四格表卡方检验校正卡方值计算,P>0.05,两组死亡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病残共有6例,0~3 d组中病残2例,1例植物生存,1例左侧动眼神经麻痹;4~7 d组中病残4例,动眼神经麻痹2例,感觉性失语Ⅱ例,偏瘫1例。应用四格表卡方检验校正卡方计算,P>0.05,两组病残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恢复优良者33例,0~3 d组14例,4~7 d组中优良者19例,应用四格表卡方检验校正卡方值计算,P>0.05,两组术后恢复优良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表])。两组手术效果比较,应用卡方检验,P>0.05,两组手术效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表1)。

2.2 Hunt-Hess分级对预后的影响 Hunt-Hess分级与出院后GOS评分的统计结果显示,Ⅰ级与Ⅱ级病例间的预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Ⅲ级与Ⅳ级病例间的预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Ⅰ、Ⅱ级病例预后明显好于Ⅲ、Ⅳ级病例(P=0.019)。

2.3 不同手术时机与住院天数及再次出血的关系 0~3d组患者中平均住院23.1 d,4~7 d组患者平均住院21.2d,两组住院天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0~3 d组中在出血后至手术前的72 h内1例再次出血,4~7 d组在等待手术期间有2例再次出血,两组再出血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脑动脉瘤急性期手术效果目前已得到肯定,大多数学者均认为急性期手术可明显降低手术死亡率与致残率。国外已有多中心,大样本试验证明。其中只有一项为前瞻性随机,临床试验,研究对象为211名患者,结果早期手术组(0~3 d)、中间期手术组(4~7)d与晚期手术组(8 d以后)手术效果无明显差异。唯一的阳性结果是中间期手术组病残率高。本组病例急性期与中间期手术病残率及病死率无明显差异。

早期手术清除血肿、夹闭动脉瘤可达到以下目的:(1)可减少再出血。过去认为,早期手术的并发症要比再出血危害更严重,但随着显微神经外科技术的发展,此观点已发生很大变化。Kassell等报道术前再出血率:0~3d5.7%、4~6 d9.4%、7~10 d 12.7%、11~14 d 13.9%、15~32d21.5%,而再出血势必影响预后。(2)可减轻SAH诱发的血管痉挛,改善脑循环。脑血管痉挛可导致迟发性脑缺血,是常见死亡及致残原因,约占10%~20%。脑血管痉挛一般在SAH后3 d发生,6~8 d达高峰,12 d左右逐渐缓解。Kassell等报道动脉瘤破裂出血早期(0~3 d)手术效果良好率为75.1%,病死率13.6%;延期(7~10 d)良好率60.9%,病死率18.3%;后期(11~32 d)良好率70.4%~78.2%,病死率3.4%~6.3%。(3)缓解脑水肿,降低颅内压,预防梗阻性脑积水所致的急性高颅压。(4)晚期手术并不能降低术中动脉瘤破裂概率。Kassell等发现:颅内动脉瘤不论早期或晚期手术,术中动脉瘤破裂出血率均为26%。为了减少动脉瘤破裂出血,对颅压较高者可于手术前行腰椎穿刺置管,打开硬脑膜后释放脑脊液,或采取术中清除血肿、切除部分脑组织、穿刺脑室等措施,避免强行牵拉造成损伤。暂时阻断载瘤动脉、熟练掌握分离瘤体及颈部的技巧是预防术中动脉瘤破裂出血的关键。动脉瘤破裂早期不提倡采用控制性低血压以预防SAH,因SAH后已伴有脑血流量下降,脑血管自动调节功能已受影响,如采用控制性低血压,势必加重脑缺血。为保证脑灌注充分,适当增加液体摄入会减少脑梗死的可能。动脉瘤破裂1周内手术,可减少再出血几率并减轻脑血管痉挛。

本研究发现,脑动脉瘤手术预后与手术时机无明显相关性,而与术前Hunt-Hess分级有关。Hunt-Hess分级Ⅰ、Ⅱ级的患者预后明显好于Ⅲ、Ⅳ级患者。故破裂动脉瘤手术应尽早实行,以降低非手术因素造成的死亡率与致残率。

上一篇:2004~睢阳区出生缺陷分析及干预措施探讨 下一篇:园丁苑等四社区高血压患者遵医行为及用药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