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阅读教学中分层导学案的应用

时间:2022-10-02 04:36:31

浅析阅读教学中分层导学案的应用

[摘 要]在语文教育改革的推动下,自学指导、导学案等教学模式广泛兴起,但大部分没有关注到学生的层次差异,难以为学生提供最合适的教育。文章以小学现代文阅读为例,分析了分层教学下导学案的理论依据,将导学案分为“课前预习案”“课堂互动案”“课后作业案”三类,提出了分层备课与分层施教的策略,并归纳出隐性分层、恰当评价以及控制频率、避免模式化等注意事项。

[关键词]现代文阅读;分层教学;导学案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7)07-0072-02

一、问题的提出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规定:“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鼓励自主阅读、自由表达,充分激发他们的问题意识和进取精神,关注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以上规定实质上反映了新的时代背景下语文教育改革的两大理念:一是学生主体,二是关注差异。

在此背景下,导学案这一教育模式应运而生。这为语文教育教学带来了一些可喜的变化,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传统语文教学教材支配、教师主宰、考试中心的局面。

然而,采用学习指导的方式只是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一个方面,要想更好地实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还需关注一个更深层次的问题:学生的个体差异。一个班内几十个学生共用一份导学案,往往会导致有的学生“吃不饱”,有的又“不会吃”或者“不爱吃”,这对于小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将会带来不良影响。此外,对于导学案中常用的小组学习,有些教师只关注形式,随机让学生形成小组,表面热热闹闹地讨论,实际上学生的学习效果不甚明显。

因此,在小学现代文阅读教学中,宜使用导学案策略,并在其中贯彻分层教学的思想,营造出和谐的小组学习氛围,以实现成员之间的互补与优化组合,实现分层指导、各层共进,使活跃的小学课堂变得更可控、更有效。

二、分层导学案理论基础

(一)因材施教

因材施教理论的核心内容是“教育应关注学生差异,根据学生的特点来进行合适的教学”。中国教育先贤孔子曾说:“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论语・雍也》)意思是,对于中等接受能力的学生,可以讲授高深的知识;而中等以下的学生,则是行不通的。在西方教育史上,古希腊著名演说家、教育家昆体良也提出:“教学要能培植各个人的天赋特长,要沿着学生的自然倾向最有效地发展他的能力。”因材施教是分层教学依据的基础理论,根据学生的特点和能力划分出不同层次,因势利导、对症下药,这样才能实现每个学生的发展需求。

(二)人本主义

人本主义教育心理学兴起于20世纪50年代,代表人物是马斯洛与罗杰斯。马斯洛认为,外在学习的着眼点在于灌输而非理解,教育要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潜能,使学生达到实现自我的境界。罗杰斯提出“自我实现”和“意义学习”,在此基础上人本主义课程观开始形成。该课程观强调:“学生必须直接体验自己的存在并构建以发展自我认识为中心的课程,必须重视学生验的差异,提倡个性化的体验课程。”导学案设计的原理,便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直接体验并建构知识体系。分层教学的方法,更为学生的个性化体验创造了条件。

(三)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理论

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是教育中不可缺少的方法论,是近年来我国教育研究的热点话题。自主是学生主体性的表现,自主学习表明学生学习是主动的,是“学生自我主导、控制和调节学习的过程,它是学生在学习认知、感情、意志和行为四个方面的统一”。根据斯金纳的操作主义理论,自主学习能力的形成,实际上是个体在学习上的自我调控与邻近的刺激物建立了联系。所以,我们应给学生提供学习的契机,并给予一定的激励,让学生自发学习、主动学习。合作学习的代表人物是美国的约翰逊兄弟,他提出“群体动力”原则,认为应该在教学中运用小组,使学生共同学习,实现个人与集体利益的双赢。分层导学案的设计充分将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结合起来,并在不同的阶段有所侧重。

三、实施分层导学案策略

导学案是教师在对学生学情充分把握的基础上,结合教学内容制订出来的,以先学后教、以学定教为特征的引导学生学习的方案。分层教学下的导学案,还要求对导学对象进行划分,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兴趣、个性等差异,提供适性教育。在确立学生的层次以及不同层次的目标后,就可以进行导学案的设计了。每次实践应使用三份导学案:课前预习案、课堂学习案和课后作业案。不同导学案之间既有联系又各有侧重点。

(一)课前预习案

预习是学生在教师授课前,通过自主学习,对文本进行初步感知,为课堂讲授提供良好基础的环节。预习对于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有明显作用,同时又能为课堂教学节省时间。但小学生的预习习惯和能力比较弱。通过书面作业的形式布置预习任务,有助于解决这一问题。

在语文教学中,有一类知识是最基础、每个人都必须掌握的,这类知识就可以让学生通过课前自学解决。在预习案的最后,让学生写下自己还没解决或最感兴趣的问题,既能检验他们预习的效果,又能为接下来课堂分层教学的调整提供一定依据。同时,考虑到操作性和对学生心灵的保护,预习案不设差别,可在全班通用。

对于小学生,最基础的是要解决课文中出现的字音与字形的问题。首先,教师引导学生学习文章重点或易错字词,让学生反复摹写。除了教师指定的词语外,还应让学生挑选一些自己觉得难或者易错的词语反复训练。

解决字词问题后,一些简单的理解性问题也可以让学生在预习的时候进行作答,如划分段落、概括段意等。这些问题能促使学生认真阅读文本并进行思考,而不再只是浏览全文的简单预习。

(二)课堂互动案

课堂中,教师根据自己对学情的把握以及预习案反映的情况,将学生进行分组、分发导学案,布置课堂任务。学生通过自主思考却未能解决的问题,可通过合作学习,发挥“群体动力”来实现突破。课堂导学案布置的任务应以该组学生提出的问题为中心,并由教师进行适当的补充。C层学生将继续加大基础知识学习的分量,B层则可根据教材的内容进行一定的拓展,A层则可略过在预习案中已经完成得很好的部分,以深入探究为主。

整个课堂是以学生的合作探究为主。教师应认真观察每组学生的课堂表现,在其出现偏差或者陷入困境时给予指导,帮助其顺利完成学习任务。各组学生解决自己小组的问题后,再派出组员进行展示与分享,使得小组成员能够对其他组的问题也有所了解,达到重点突破,整体进步。小组讨论结束后,应鼓励学生进行分享、互评,教师总评,为各小组接下来的学习提出建议。

(三)课后作业案

作业是课堂的延伸。作业案上的问题,应是课堂内容的巩固,即学生对自己小组观点的完善,对其他小组观点的思考。此外,我们也不可忽视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包括自我评以及同学互评。导学案强调的是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从而让学生“学会学”“主动学”。课堂上得出的结论并不是学习的终点,学生还应根据同学的反馈、教师提供的方向,课下补充资料再深入探究。

尽管我们倡导实施分层导学案,但并不意味着节节课都得进行分层导学。任何教学方法都应适度使用。教师要选好恰当的时机,控制频率进行分层导学案教学,并且边实践边改良,切勿陷入模式化之中。

(责编 刘宇帆)

上一篇:基于数据挖掘的高校图书借阅管理创新研究 下一篇:说理文教学,“比”出说理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