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士论文阅读札记

时间:2022-10-02 04:26:50

博士论文阅读札记

摘 要: 大凡优秀的论文都做到了言之有益、言之未言、言之有物、言之有文、言人有理、言之有序。本文以五篇博士论文为例,对其在论文六个特征方面的表现情况进行了探析。

关键词: 优秀博士论文 六个特征 解析

大凡优秀的论文都做到了言之有益、言之未言、言之有物、言之有文、言人有理、言之有序。这些要素也正是论文的价值所在。论文需言之有益,只有对社会有价值、有益处,能够给社会带来社会效益的论文,才是值得研究的;言人未言,论文的生命力就是创新,不能见别人研究什么就研究什么,做学问要独立具有创新意识,只有抓住别人没有看到的东西,才能一鸣惊人,或者在学问上有所建树,而不能老生常谈;言之有物,一篇空洞的论文是没有什么价值的,不能堆砌文字,必须有其实质内容所在,选准课题,沉下心,钻进去,方能做出他人做不出的学问,才能为社会创造价值;言之有文,论文读起来才能朗朗上口,是人回味;言之有理,言之有序,说理性和逻辑性才能形成辩言,雄辩才能形成强大的说服力。

通过阅读以下几篇优秀博士论文:福建师范大学王耀华的《二十世纪中国学校音乐教育发展研究》,首都师范大学许洪帅的《我国中小学音乐教育器乐教学发展研究》,上海音乐学院金桥的《}友梅与中国近代音乐教育》,福建师范大学杜永寿的《中小学音乐教材论》,东北师范大学金顺爱的《中小学音乐课程的民族性研究》,并对其认真的阅读和解剖,我发现其在言之有益、言之未言、言之有物、言之有文、言人有理、言之有序有文这六方面做得较好,值得我们学习,现对其一一进行解析。

一、《二十世纪中国学校音乐教育发展研究》:言之有序、言之有理。

王耀华在论文《二十世纪中国学校音乐教育发展研究》中,以二十世纪中国学校音乐教育的发展历程为研究对象,把二十世纪中国学校音乐教育发展过程划分为六个时期:1.萌芽期(1901―1919):以学堂乐歌的兴起和发展为标志。2.初创期(1919―1949):以“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发展为契机,美育逐步受到重视,学校音乐教育开始起步。3.建设期(1949―1956):新中国的建立,确立了美育和音乐教育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4.曲折发展期(1957―1966):虽然美育未得到重视,但学校音乐教育在困境中仍有所发展。5.停滞期(1966―1976):在极“左”路线干扰下,美育被否定,学校音乐教育遭受严重破坏。6.繁荣期(1977―2000):美育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重新得到确立,学校音乐教育出现了从未有过的繁荣局面。一一论述,层次分明,一目了然,很好地做到了言之有序。

另外,作者通过举例子,引经据典,使文章具有很强的说服力。经过慎密的论证和入木三分的分析,总结出了:“哪个时期政府将美育纳入教育方针,并在具体的措施、经费上给予足够的保证,哪个时期的学校音乐教育就得到健康发展。”这不仅使文章做到了言之有理,以理服人,而且为中国未来的中小学教育发展方向指明了道路。

二、《我国中小学音乐教育器乐教学发展研究》:言人未言、言之有理、言之有序。

许洪帅在论文《我国中小学音乐教育器乐教学发展研究》中,以我国近现代中小学音乐教育器乐教学为中心,通过四个章节的论述,大量运用了不同时期的照片进行佐证,再从东西方不同国家,以及中国不同地区器乐教学的发展区别,通过纵向历史和横向时空多个角度进行对比,使文章的中心更加突出,使读者通过阅读,即可了解我国中小学音乐教育器乐教学在历史时空中所处的地位。在论文中,作者共运用了196张不同方面的历史资料图片进行了佐证。最后提出了结论:(1)没有“器乐”的中小学音乐教育是不完整的,学生缺失音乐体验的重要基础;(2)器乐教学对培养和发展中小学生的音乐感知力、表现力、创造力,养成乐于亲近音乐的态度、乐于终身参与音乐活动的兴趣和习惯有不可替代的功能和作用;(3)我国地域辽阔,民族众多,以及经济发展、文化教育的差异,决定了中小学器乐教学的形式应该是多样化的,规定某一种模式、某一类乐器的做法是不合时宜的;(4)器乐教学是实施民族文化主体教育及理解和尊重不同国家或民族文化的多样性的一种有效手段;(5)器乐教学实践是一个多环链相扣的整体,其涉及从乐器制造到演奏、音乐表现的方方面面,任何一个环链的缺失都会影响整体的实施与发展。许洪帅敢于言人未言,并且言之有理、言之有序,对中国中小学音乐器乐的教学有很大的启迪作用。

三、《箫友梅与中国近代音乐教育》:言之有物、言之有序、言之有理、言之有文。

金桥在论文《箫友梅与中国近代音乐教育》中,以中国近代音乐教育的奠基人和专业音乐教育的开创者萧友梅作为中心人物,从分析和论述他在音乐表演、音乐理论、音乐创作和音乐教育等方面的具体实践入手,折射出中国近代音乐教育(主要是专业音乐教育)自满清王朝的瓦砾废墟中艰难起步,从幼稚逐渐走向成熟的恢弘历史画卷,这是言之有物;对于围绕着这一中心人物和历史进程的重要认识分歧,对于已在一些人的观念中形成思维定势的若干认识谬误,进行全面而理智的剖析和澄清,进而以充分的史料和填密的论证,对萧友梅本人的功过是非和中国近代音乐教育的成败得失作出令人信服的判断,这是言之有理;通过对“萧友梅之前的中国音乐教育”、“萧友梅的音乐实践及其主要业绩”、“萧友梅的音乐教育思想和实践对后世的影响”等三个章节的论述,对萧友梅的音乐教育思想进行较为完整的概括和总结,对他的音乐教育思想和实践活动对后世所产生的影响,对中国近代音乐教育的成败得失,进行了全面、客观的评述,这样既做到了言之有序,又做到了言之有理。

作者在论文的附录部分,通过对廖辅叔、陈洪、谭抒真、陈传熙等与萧友梅和上海国立音乐院(国立音专)素有往来的老一辈音乐家的访谈录,以及所引用的谱例、照片、音响等材料的索引和参考书目,等等,对自己的观点进行了有力的扶持,对其他一些不同的观点进行了反驳,很好地体现了言之有理。作者更是运用历史的笔触,文学的气息,体现了言之有文。

四、《中小学音乐教材论》:言之有理、言之有序。

中小学音乐教材方面的论文本是枯燥无味的,但是杜永寿在《中小学音乐教材论》中,运用对比论的研究方法,通过横向的论证,在第三章中对我国港台地区中小学音乐教材进行重点分析,并与大陆教材作适当比较。之后又对日本、美国这两个有代表性的国家最新版本的教材进行考察。力图通过对我国,以及美、日等教材的横向考察,找出中小学音乐教材在表现方式上的一般规律,深化论题的研究,强化论点,从而达到了言之有理。在言之有序方面,作者把论文分为五章十六节,有轻有重,有先有后,论证严谨。

五、《中小学音乐课程的民族性研究》:言之有益、言人未言、言之有物、言之有理、言之有序、言之有文。

金顺爱在论文《中小学音乐课程的民族性研究》中,首先以中小学音乐课程教育的研究为课题,期望通过此研究可以更好地发展民族音乐,传扬民族文化,充分体现了言之有益。本研究从关注中小学音乐课程的民族性入手,对音乐课程民族性理论内涵和依据进行分析;通过对我国中小学音乐课程实施现状进行调查与实证分析,找出存在的问题和差距;从比较研究的视角对韩国、日本、俄罗斯等国家的中小学音乐课程民族性理论与实践进行研究,对我国中小学音乐课程传承音乐民族性研究提出具体建议,从而达到了言人未言。无论是言之有理,抑或是言之有文,在论文中都得到了很好的表现,如:“音乐是听觉的艺术、是时间的艺术、是表演的艺术,它凝结与体现了人类精神观念与情感的力量。因此,音乐能鼓舞和激发人的精神与情感。”又如:“我国古代就有许多关于音乐之美的典故,如伯牙鼓琴而六马仰听;琴音引吭,响遏行云。”等等。

在言之有序的方面,作者通过七章二十五节的论述,循序渐进,有条不紊。其中运用了案例分析、图示、列表、问卷等多种形式进行论证,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和创新性。

研究都要想使论文具备本文所提的六个特征,必须加大训练,多思考,从不同的角度,运用多种论证方法强化学习。多读书,读好书,学习经典之作,吸收其精华,学以致用,才能使自己的论文读起来更有味道,难以割舍。

上一篇:关于民族音乐教育的思考 下一篇:湿地文化浅论